海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黨的基層組織是團結帶領群眾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落實黨的任務的戰斗堡壘。加強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建設的主要任務,就是服務群眾、做好群眾工作,而服務群眾的關鍵在于走群眾路線,要“接地氣”。把服務作為基層黨組織的價值取向和功能定位,是提高黨在基層的領導力、凝聚力、創造力,解決好“四風”問題、群眾反映強烈的切身利益問題,走好服務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的“最后一公里”。
一、推進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是“接地氣”的重要抓手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全黨必須牢記,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黨才能始終立于不敗之地”。那么,如何“植根”、“造福”?“接地氣”是根本途徑,就是要求領導干部深入基層,體察民情,順應民意,凝聚民心,集中民智,反映底層普通民眾的愿望、訴求、利益,加強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從人民群眾身上汲取全面深化改革的無窮力量。
基層黨組織與人民群眾在空間距離上最近,接觸最多,對群眾生活實情也應該最了解。但由于心理上從而行動中的“玻璃門”和無形墻之隔,使空間距離優勢難以得到很好的發揮。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接地氣”,就是要打破和拆除心理上和行動上的“玻璃門”和無形墻,與人民群眾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
“接地氣”是黨的宗旨和先進性的具體體現。為人民服務既是黨的宗旨,又是黨的先進性的體現。基層黨組織肩負著為基層群眾服務的直接責任,必須牢固樹立服務群眾、服務發展的理念,不斷提高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斗力和創造力。
“接地氣”是我們黨制定和執行正確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基礎。“接地氣”是黨的根本工作方法“群眾——領導——群眾”和認識路線“實踐——認識——實踐”的具體化。前者強調黨員領導干部要深入基層調查研究,親近群眾,聯系群眾,向群眾學習,集中民意,科學決策,然后再回到群眾中貫徹落實。這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過程,也是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過程,既是為人民服務的過程,也是發現真理修正錯誤的過程。
“接地氣”是應對新形勢、解決新問題的客觀需要。只有通過服務群眾,“接地氣”才能發掘并獲取蘊藏在人民群眾之中的智慧和支持力量,夯實執政基礎,掌握新趨勢,拓寬新視野,找準解決問題的新辦法,形成正確的決策思路,并經受住“四大考驗”,化解“四大風險”。
“接地氣”順應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努力讓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實現,都指向要加強黨組織,特別是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
“接地氣”推動了農村全面小康建設與黨的建設工程的緊密結合。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村全面小康的建設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等各個方面,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調動和整合各方面的積極因素。這些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基層黨組織的引領、服務作用。
二、積極探索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接地氣”的有效載體
海南省在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根據中央精神,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探索出具有自己特色性的“接地氣”載體,并在試行中已初見成效。
以“兩基聯動”服務模式推進農村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海南省委從基層黨委政府的工作實際出發,創建了基層黨組織和基層政府“兩基聯動”的服務模式,充分發揮整體合力,有效克服了政出多門和基層黨組織軟弱無力現象。具體做法為:同級黨委政府就同類工作不設二門,黨委主要領導把基層各項工作統一納入科學統籌軌道,嚴格分門別類,歸屬具體工作部門,杜絕“另起爐灶”;對一個時期的工作做統一調配,能合并的堅決合并,能減少的絕不增加,工作部署統一下達,政策制定后不能隨意更改。
以“清單”服務模式推進城區基層黨組織建設。在“兩基聯動”的基礎上,對城鎮每個社區或人口密度大的街道設立服務中心,向廣大居民提供經濟發展、文明創建、民政殘聯、社會保障、經濟發展、人口計生等服務。廣大城鎮居民或單位,通過電話、網絡等媒介,將遇到的各種問題反映給社區服務中心或相關部門;服務中心或相關部門在具體規定的時間內必須解決問題,不能解決的必須給予詳細說明,并請當事人簽單回執。每周在社區公布欄內公布服務情況,便于群眾監督。
黨政機關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的核心是把權力“關進籠子”。以“三清”為標準,加強黨政機關服務型黨組織建設,圍繞把權力“關進籠子”作為核心內容展開。首先,強化黨政機關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以增補鈣質。第二,建立和完善把權力“關進籠子”里的體制機制,強化治本。第三,發揮好黨組織的監督作用。監督領導干部特別是黨政“一把手”,盯住關鍵崗位、重要環節,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三、把群眾的“順氣”和“福氣”作為檢驗“接地氣”的最高標準
人民群眾的“順氣”、“福氣”是基層黨組織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的重要體現。提升基層黨組織創造力關鍵在于解決能否適應新形勢的問題;凝聚力關鍵在于解決能否贏得民心的問題;戰斗力關鍵在于要解決能否辦成事的問題。群眾的“順氣”要求基層黨組織有能力找到問題、找準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群眾的“福氣”要求基層黨組織能夠為民辦事、為民造福。
以派駐鄉鎮檢察室為基點及時化解矛盾,通過直接全面掌握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熱點、難點和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及時發現矛盾和化解矛盾,讓群眾“順氣”。同時,針對農村反映強烈的土地糾紛問題,明確提出“嚴禁以重點項目名義圈占土地”等政策,讓基層檢察室處理矛盾時擁有更多的“尚方寶劍”,用切實解決問題的行動使群眾“順氣”舒心,促進了農村社會的公平正義。
以國際旅游島建設為“總抓手”建設美麗鄉村(社區),讓群眾“福氣”。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海南的期望——“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范例,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海南省在“提升發展以旅游業為龍頭的服務業、升級發展熱帶特色現代農業、優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集約發展新型工業、加快發展海洋經濟”為主要目標的產業振興方面,鉚足了干勁,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包括精神生活)等都上了一個大臺階,人民在實實在在的“接地氣”中獲得了實惠,在“綠色崛起”中增加了幸福感。
完善“順氣”和“福氣”機制,讓服務成為推動城鄉持續改革發展的力量源泉。省委出臺《關于深入推進服務型基層黨組織建設意見》后,各市縣紛紛創新組織建設,加強社會管理,探索強化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農民增收模式,通過黨組織聯手扶貧和駐村入戶等方式服務基層群眾,努力提高基層黨組織服務發展、服務民生、服務群眾的能力水平。海口市通過派駐農村(社區)黨建工作指導員制度,構建起各級黨組織和黨員干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全覆蓋體系。群眾路線實踐教育活動“接地氣”,有力地保證了基層群眾“順氣”口健康敞開,“福氣”源不斷拓展。
(執筆人:王明初 王增智)
責任編輯:王農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