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書娜
(四川外語學院體育部 四川重慶 400031)
排舞(LineDance)是一種來源于西方的新型舞蹈。它舞步多元,風格創新,簡單易學,既可以獨舞,又可以團體共舞。排舞作為一項時尚休閑運動,能夠有效提高人體心肺功能和身體協調性,同時可以舒緩情緒、緩解壓力、娛樂身心。2008年排舞作為健身項目正式進入我國后,全國掀起了健身排舞熱,各省、市近年舉行了各種大、小類型的排舞比賽,參賽隊伍非常龐大,根據國際上其他國家排舞發展的規律,預計幾年內中國將有1億人參與排舞健身活動。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主體,洋溢著青春的氣息,在高校進行排舞訓練,不僅符合當下的各級各類比賽,對排舞未來的發展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排舞的每支舞曲都有固定的名稱和獨一無二的舞碼(節拍數)。因此,同一支舞曲,排舞的舞步全世界完全統一,但排舞對舞者的身體及手臂動作并無統一要求,可以根據個人喜好自編動作[1]。因此,所有排舞運動員在規定的舞步限制下,盡情發揮其創造力和想象力創編各種身體動作和上肢動作,使得排舞的表現形式更豐富多樣。
排舞來源于歐洲宮廷舞和迪斯科舞蹈以及美國西部鄉村的民族民間舞蹈。在不斷的發展中,排舞形成各種不同的風格,如印巴風格、爵士風格、拉丁風格等等。全世界統一的排舞舞曲也非常豐富,目前我國每年推出的排舞有上100首之多。多樣的舞蹈和音樂風格使得排舞更加具有多樣性,也能帶動更多的人喜歡排舞這項運動。
排舞的參與形式多樣,可以一個人跳,也可以兩個人同舞,甚至可以幾十人、成千上萬人共舞,參與形式非常靈活多樣。另外,排舞運動對硬件條件要求也非常簡單,只要有一塊平整的空地,可以沒有音樂以手擊掌伴奏等形式進行,非常便于推廣和普及。
基于排舞具有的項目特征,高校在組織排舞訓練時,應注意運動員應具備的身體水平。
排舞作為近年來我國新興的運動項目,舞蹈風格多樣,其中運動員身體形態對提升運動員的表現力和競技水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排舞運動員選材時要求五官端正、身材勻稱、容貌姣好、四肢修長、四肢較直、身體線條流暢優美。
排舞運動要求運動員在比賽規定曲目中較長時間內完成各種難度動作,而完成這些動作對運動員的身體機能有較高的要求。如果沒有良好的身體機能作為基礎,就很難高質量、高表現力地完成比賽。而且,排舞舞曲繁多,風格多樣,動作復雜多變,要求運動員身體各個環節必須相互協調,默契配合才能完成。因此,要求運動員的神經系統、感覺系統、呼吸系統等都具有較強能力。
排舞運動不僅要求一般舞蹈所必須的柔美,同時也具備力度和動作的整齊劃一。在排舞運動的動作中有舉腿、劈叉、下腰、繞環等難度動作,這些動作的完成離不開良好的柔韌素質。柔韌素質是排舞運動員首先應具備的身體素質。排舞要求運動員的各個關節都具有良好的柔韌性,包括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和脊柱等。在舞蹈中,運動員把地面的反作用力通過踝關節、膝關節傳遞到富有表現力上身,再傳遞到手臂,再通過手臂動作延伸到身體周圍其他空間,這樣,身體各部分就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能夠產生美妙的律動和優美的舞蹈。
力量素質是排舞運動員身體建設的保證,是完美完成成套動作的基礎。排舞不僅有柔美特質的古典舞、民族舞,也有動感強烈的爵士舞、拉丁舞、現代舞,其表現形式不僅有柔美的元素而且更具有力量感。要求運動員肢體收放自如,到位干凈有力,這就要運動員肌肉的靜力性力量和爆發力相結合才能體現出舞蹈的完美特征。特別是在完成支撐、托舉等難度動作時,力量素質就顯得尤為重要。
身體訓練中的運動耐力主要指大強度長時間從事專項活動的能力。優秀的排舞運動員可能會參加多個項目的比賽,且比賽有單曲的也有多曲連跳,每個項目比賽時間至少在3min以上。另外有些風格排舞音樂節奏快,選手必須在長時間內精確的完成所有舞蹈動作,對運動員完成成套的耐力要求很高。因此,重視專項耐力訓練才能更好地適應各種比賽中各種強度的需要,提高舞蹈的競爭能力。
排舞運動對運動員的靈敏素質和協調素質要求也很高。排舞舞曲繁多,風格多樣,有剛勁有力的,有曼妙優美的,動作復雜多變,要求運動員具有良好的靈敏素質和協調素質。
根據排舞的項目特征,運動員的身體形態訓練主要包括頭、頸、肩、手臂、胸腔、腰、胯、膝、踝等關節的練習。頭部的姿態是舞者給觀眾最直觀的印象,能夠表現出運動員的精氣神。頭、頸部練習一般采用前后左右抬頭、低頭、左右轉頭、頭繞環等練習進行訓練,練習時可以聽不同舞種的音樂,配以不同的面部表情。肩、胸練習可以通過各種形式的壓肩、俯地拉肩和彈腰、下腰、甩肩等練習來完成。手臂練習可采用芭蕾手位進行。腰部是人體的中堅,是連接上下肢的關鍵環節,在舞蹈中,腰部形態尤其重要。腰腹部的練習轉腰、下腰、擰腰、彈腰、涮腰、吊腰等練習來加強腰部的靈活性、力量和韌性。胯、膝、踝關節練習可采用腿功練習的方法,如壓、踢、扳、控腿來解決,特別是要多做一些借助外力的扳腿練習,時間控制在至少30s,做3~4組,通常是練習者感到肌肉酸、脹為止,這樣才能有效地拉長腿部韌帶;對于踝關節還可以采用芭蕾舞“繃、直、立”的訓練方法,以充分體現和發展下肢線條和力度。
排舞運動的身體機能訓練體現在耐力練習和技術練習。其中耐力練習可以提高排舞運動員抵抗疲勞的能力和在身體處于疲勞狀態下較高質量完成復雜動作的能力,加強耐力訓練可以有效提高心肺機能,滿足運動員比賽中的體能需要。技術練習中的動作復雜多變對提高運動員的感覺系統(視覺、聽覺、觸覺)都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因此,排舞運動員的身體機能訓練應穿插安排在平時的專項技術訓練之中。
在競賽中,運動員在比賽前半段往往能夠發揮水平,但隨著體能的下降,完成動作的質量逐漸下降,造成技術動作變形,影響比賽效果和成績。因此,身體機能訓練應該作為排舞專項訓練的一個重點。
排舞運動員的柔韌素質訓練主要包括肩部和上肢、髖關節和下肢以及腰部的訓練。其中肩和上肢的訓練課采用壓肩、繞肩、拉肩、吊肩等方式進行。髖關節和下肢主要采用壓腿、拉伸、扳腿等方式。柔韌素質的練習應在訓練前進行適當的準備活動,而專門的柔韌訓練應安排在訓練課的結束階段,此時身體各關節、肌肉和韌帶已經充分活動開,適合進行柔韌訓練,這樣不僅可以有效地避免受傷,還有益于提高柔韌素質。
排舞運動員的力量素質訓練包括上肢、肩帶、腰腹、背部下肢等部位。在訓練時,應該采用不同多樣的方法進行練習。在練習時必須確保運動員的安全,盡量避免受傷。上肢訓練主要采用手持器械(啞鈴等)進行規定組數和次數的上肢運動。腰腹訓練可以采用常用的仰臥起坐、仰臥舉腿、兩頭起等練習方法。下肢訓練則可采用收腹跳、杠鈴、蛙跳、分腿跳、縱跳等方式。
排舞項目的耐力訓練和其他項目大概相似,分為專項耐力和一般耐力。一般耐力訓練往往采用長跑、變速跑以及跳繩的方式進行。長跑應持續30~60min。跳繩則安排1~2min每組為宜。專項耐力一般采用重復多次地完成具有一定耐力要求的成套動作。在完成成套動作時,運動員必須盡可能保證動作的質量,心率達到180次/分鐘,當機體還未完全恢復的情況下,如心率降低到120次/分鐘左右時,進行下一組訓練。如此反復練習3~5組,能有效提高專項耐力。
排舞有各種不同的風格,拉丁風格的有倫巴、恰恰恰、牛仔、桑巴、斗牛,每個舞種動作技術也各不一樣,動作時而快速,時而緩慢;爵士舞風格中運動員表現靈巧,時而勁爆時而舒緩,對選手的靈敏素質也有很高的要求。發展靈敏素質可采用不同風格的舞蹈練習、不協調的復雜動作練習以及變換動作(方向)或對信號作出復雜應變的游戲,也可以采用游戲和技巧的方法發展靈敏素質。
排舞訓練與其他運動項目訓練比較起來,對運動員的要求更高。按照排舞風格特征劃分,可將其分為美洲風格(爵士舞、街舞、德克薩斯等)、拉丁風格(牛仔、桑巴、倫巴、恰恰恰等)、民族風格(踢踏舞、印巴舞等);按照舞步可分為水手步、鎖步、盒子步、平衡步、查爾斯特步、曼波步、交叉步、藤步等等。在訓練中,運動員要掌握不同風格的排舞,這就要求排舞訓練必須具有自身項目特色的訓練內容。
由于排舞風格繁多,每種風格的舞蹈在其肌肉運動能力、表現形式上均有很大差異。如:拉丁風格的倫巴、恰恰恰和桑巴,要求運動員胯部動作靈活而夸張,而民族風格的踢踏舞則要求髖部以上保持直立狀態,其運動主要表現在腿部動作。另外,美洲風格的街舞和爵士舞,在其表現形式上注重自由奔放和自我情緒的表達,而民族風格的印巴舞蹈,其舞者則更注重通過表情和肢體動作與觀眾進行情感交流。在訓練過程中,把握好每種舞蹈的風格特點,并對其進行分類練習,將有助于運動員更好的掌握不同風格的排舞。
舞步規范性在排舞訓練中至關重要,精確掌握每一個舞步,將決定整個舞蹈的最終表現形式。如盒子步,在練習時強調舞步的運動路線,并無過多身體和胯部動作;又如交叉步和藤步,排舞中交叉步指后交叉步,藤步則指前交叉步。在訓練中融入系統的步伐訓練,有助于提高動作的整體性和一致性,且對于排舞舞步全世界統一的這一特點,加強舞步的準確性訓練,能有效提高運動員的競技水平。
[1]楊鷗.論舞蹈力量能力的類型劃分[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8,18(1):76-82.
[2]丁小芬,唐戀.我國體育舞蹈選手身體訓練的研究[J].競技體育,2011(23).
[3]王利紅.淺析大眾健美操的訓練[J].體育科技,2011.
[4]龐志宏.表象訓練對體育舞蹈訓練效果的影響[J].訓練與競賽,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