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玲
(成都醫學院 四川成都 610500)
近年來,隨著高校體育教育的研究與發展,提出了陽光體育運動的概念,這是一項以“健康、運動、陽光、未來”為口號,利用體育這條途徑,使現代高校大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計劃。這項計劃得到了政府、社會、高校、學生的全力配合與支持。在陽光體育運動的影響下,對于高校體育教學質量提升的探討也變得更加深刻。
體育是通過各項身體運動來增強人的身體素質以此來更好地參與社會活動的特色活動。而運動則是物體相對于空間位置的改變。陽光體育運動的主體詞是“動”,即人對于空間位置的變化。但這個“動”又不是隨意的,而是一種規劃率的、對人體有益的運動方式。體育的精神就在于動,陽光體育運動也不例外,仍是利用運動來達到目的的。
陽光體育運動相對于普通運動最大的區別在于,進行陽光體育運動的人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可以在精神上得到滿足。即陽光體育運動主要包括物質與精神兩大板塊。物質顧名思義即是運動開展的場所、運動利用的設施、運動所需的器材等實質性物品。精神相對于物質而言,即是抽象的概念,比如運動過程中的一些制度、體育精神等。從物質與精神兩個角度去進行陽光體育運動,就可以發現這種運動有以下三大特點:(1)進行陽光體育運動時還是以最基本的鍛煉方式為載體;(2)陽光體育運動的設計對象主要為學生群體;(3)陽光體育運動并不僅僅是個人項目,而是一個群體性的大工程。至此,陽光體育的概念也油然而生:陽光體育運動通過最基礎的身體鍛煉,使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最終目標是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基本素養[1]。
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下,“健康第一”的思想并沒有真正的深入人心。但自從陽光長跑運動問世以來,“健康第一”的思想有強化的跡象。陽光體育運動也并不是一時興起的一次活動,而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持續時間長是一項聲勢浩大的工程。以“健康第一”為最基礎的指導思想,使運動變得更加人性化和生活化。陽光體育運動注重學生的個人特性與興趣培養,借助豐富、趣味性強的體育活動,讓學生養成鍛煉習慣的同時,讓他們真正愛上體育,喜歡上體育帶給自己身體與心靈上的滿足。
新課標下的體育課程標準在教學安排上留給教師較大的余地,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課程教學時學生的反饋意見再進行實際的教學內容安排。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愛好,要真正遵循陽光體育運動的精神實行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教師在課程內容準備時要付出更多的精力。高校體育教師需要實行身份的轉換,從“授課者”轉為“引導者”,讓學生真正的愛上運動[2]。
陽光體育運動工程中,提出明確的要求:85%以上的在校學生每天至少鍛煉一小時,至少學習兩項運動技能,養成運動的好習慣。所以,教師在授課時除了授予體育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在課后每天有規律地進行體育鍛煉,這樣才能確保學生自主運動的時間,營造一個和諧的、運動的校園氛圍。
近年來,從高校對于學生身體素質的調查與研究發現,中國大學生的身高、體重等指標逐年增長,貧血患病率逐年降低,說明中國大學生的營養狀況持續變好;但是,調查發現體能、肺活量水平、力量逐年下降,說明大學生身體素質逐年下降。造成以上現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提高,學生的營養狀況自然較好。但同樣也是因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各種升學壓力造成學生被迫學習時間過長,體育活動時間過少,所以現代學生發展的趨勢都是頭腦發達四肢簡單。
高校對于體育教學的投入可分為軟件投入和硬件投入。軟件投入即師資力量,硬件投入即體育設施。當下的高校體育教學中,投入不足造成了低質的教學效果。在師資力量方面,由于高校中體育教師缺少,所以每位教師所承擔的工作量較大,無法提起教師的工作激情;高校體育教師習慣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對于新教學方法的研究探討積極性很低[3]。在體育設施方面,高校運動設施的增長跟不上學生數量增長的步伐,出現很多學生公用的現象,無法達到真正鍛煉的效果。上述種種原因造成學生不能自主選擇自己有興趣的運動項目,更因為場地緊張,挫傷了學生運動的積極性,導致他們在體育課上敷衍,課下完全不參與體育運動。
中國高校體育教學問世于新中國建立之初,時至今日,在大的模式上并沒有大的改革與修改,顯然已經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傳統的體育教學內容中以競技為主,過于看重基礎運動的教育,僅僅強調人對體育的發展,卻完全忽視了體育對人的進步。體育教材與教學模式的改革成為當下體育教學革新中的重點。在體育教材的修訂中,應該在繼承傳統的同時,結合當今時代背景,將科學、興趣、觀念融為一體。在體育教學培養中,應該注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我們不應該為培養出了一個體育名將而驕傲,而應該為培養出了一批有體育運動習慣的學生自豪。這是一個在體育觀念上的巨大轉變,陽光體育運動更加強調一種運動精神,而非競技結果。
高校體育運動主要包括課上運動和課余活動。課余活動又主要包括課外自主性的鍛煉與各種賽事的開展。相比課上運動而言,課余活動是一個鞏固并延伸課堂學習的過程,是實踐陽光體育活動的最佳途徑,也是學生養成良好運動習慣的方法。目前為止,絕大部分高校對于學生課余活動沒有明文的規定和具體的條例,所以課余活動存在較大的自主性。學生愿意參與就參與,不愿意參與就不參與,缺少正規途徑的管理。真正參與課余活動的學生少之又少,原本應是體育活動時間中占小比例的課上運動卻占了較大的比例[4]。所以,高校應建立正規的課余活動管理辦法,通過統一組織等形式正確引導學生培養體育活動的良好習慣。課余運動應注重趣味性,在健體的同時又不枯燥,同時應盡量避免競技性,以免有身體的損傷。
目前,大部分高校開設體育課采用統一模式。大一、大二學生可自主選擇體育課,在自主選擇完成之后,由于場地、器材數量等因素的限制,會有部分學生遭遇“調劑”。且每周兩節體育課一周不足6h的運動時間無法使學生的鍛煉有一個持續性的效果,不利于學生運動習慣的養成。所以,高校應該豐富課堂模式,通過開設大量不同的選修課程來滿足大部分學生的需求。同時,應該增設體質健康測試標準,無法達標的學生需要進行基礎的身體鍛煉必修課程,這樣才能整體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水平。對于身體有殘疾的學生則應該開設相應的保健課,豐富的教學模式才能滿足不同的人群需求。
陽光體育運動有自己的評價體系,即學生是否通過體育運動提高了身體素質。但高校體育教學的評價體系一般著重于技能的考核。在學生體育成績考核時技能分占大比例,卻忽略了學生對于體育運動的發展與運用能力。使學生形成了只要掌握技能不在乎對自身體質影響的錯誤觀念,從根本上曲解了運動的意義。高校應該盡早修改體育評價體系,遵循陽光體育的精神,從根本上重視體育的學習與訓練過程,而不是技能的掌握能力。當下的高校制度中體育成績與學生評獎學金、評優秀直接掛鉤,就造成了學生學習體育課以考試通過為最終目的,卻不在意這種運動方式對自己的身體是否有利。我們要督促學生從根本上轉變對于體育運動的概念與目標,使學生建立正確的體育觀念,調動他們的自主性與積極性,這也是陽光體育運動的真正內涵。
陽光體育強化了“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給教師留有選擇教學內容的空間,確保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時間。但是由于當代高校學生身體素質逐年下降,高校體育教學軟件硬件均不足,導致體育教學改革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因此,可以通過調整課余活動體系,讓課余活動成為陽光體育運動的主體,豐富課堂教學方式,因材施教,修改評價體系,以此來與陽光體育相匹配等措施,提高高校體育教學的質量。
[1]李華.陽光體育視角下探析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的培養[J].運動,2011(13).
[2]劉貴祥.陽光體育背景下高校體育課存在問題及改革思路[J].廣西教育,2011(18).
[3]趙承磊.從大學陽光體育開展困境析大學課余體育之選擇[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1).
[4]隋鵬翔.陽光體育運動背景下高校大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