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仕英
(江蘇省高郵中等專業學校 江蘇高郵 225600)
(1)體育課程教學必須嚴格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服務為目的。
(2)以體育鍛煉為主要手段,體育鍛煉是整個體育課程的基礎,而不僅僅是以知識傳授和智力游戲為目的。
(3)體育與健康的知識、技能和方法,不僅是體育課程教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計劃的重要依托,是《課程標準》所要求的教學理念實施的重要載體。
(4)體育與健康是一門多功能,綜合性,多價值的教學課程,但體育是其最根本的核心。
(5)職業中專的體育教學課程實際上是體育、品德、生活、社會、生物以及科學等幾個相關課程的綜合體,其主要學習內容是健康教育知識。
現代社會中,學校體育教學對于提高學生身體健康,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起到重大作用,開始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然而,目前大多數人對于體育教學問題的理解只停留在其表面,對學校體育課程教學的本質、目的、價值、質量及其重要性的認識也因歷史傳統的影響和模糊的主觀思想限制而僅僅處在較低水平的社會意識層次上。
因思想觀念的制約,在廣大城鎮和農村,父母仍以“成績”、“分數”、“升學”為衡量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目標,“望子成龍”心切,不僅對孩子參加體育活動不重視,甚至阻礙孩子參加正常的體育活動。這些陳舊的觀念嚴重影響了學校體育工作理念的創新與實施,嚴重影響著體育教學改革。調查發現,當前充滿競爭的社會環境使得許多家長不能夠以一個正確的心理態度去認識體育教學和體育課程,即在崇拜、羨慕姚明、劉翔等體育明星的同時,又怕過多的課外活動會影響學生學習,從而阻礙孩子參加體育活動,認為體育是休閑的,次要的。家長的傳統體育觀念給學校體育的決策、管理和發展帶來很大的阻力,對體育教學的改革和學生自身體育運動的積極性都有著很大影響[1]。
體育學科教學是一門綜合性、全面性的課程教學活動。具有多功能的特點和一定的社會價值,在教學過程中融合了德智體美等許多方面的教學內容。然而當前社會中的不少人甚至一些領導者都將體育看作是學習之余的休閑活動,將體育看作是學習之余的放松形式,是一種課間、課下的休閑活動。不能從提高全民族素質的高度和深度去認識體育教學。這對體育教學的改革和學校體育的發展都造成了很大地阻礙作用。
受當今社會的影響,父母和許多體育教學者都以體育競爭、體育比賽的成績作為衡量體育教學質量的主要標準。而對體育教學是否能夠真正有效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不太注意。盡管體育教學與競技運動都以增強人的體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豐富社會文化生活為目標,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有組織的社會活動。但體育教學和體育競技之間也有著十分明顯的區別,體育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傳授鍛煉身體的知識、技能、技術,培養道德和意志品質的教育過程,幫助學生樹立積極正確的體育觀和自主的體育運動意識[2]。競技運動則是以訓練和比賽為方式的提高學生體育運動或比賽成績。二者的概念、目的及任務都有所差異。
大部分體育管理及組織機構,形同虛設,流于形式,忽視了實際的教學效果和教學理念。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宏觀教學目標和微觀管理方式之間的關系不能夠正確把握,而對于中小學生的體育教學、課外活動、器材管理等仍處于目標模糊和“放羊式”的管理方式。體育學科建設也存在著僵硬化、陳舊化和重復化等諸多問題。
素質教育不是教育類別的一種特殊形式,而是教學過程中的一種新的教學思想、教育觀理念。它是以人類的生理以及心理特點為基礎,并通過人們實際的體育勞動和社會實踐而形成的一種具有自覺意識的、能動性的身體品質[3]。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對于提高我國中小學生的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增強自我意識等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傳統教育觀念將體育教育看作是學生掌握運動技巧的主要方式,通過對學生體育動作的不斷重復性訓練,從而達到使其體育競技成績不斷提高的目的。并且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學校體育教育甚至采用教官式教學,實現教學軍事化。片面追求體育比賽與競技的成績,而忽視了學生自身的體育個性發展,嚴重制約了部分學生體育運動的積極性、創造性。如當前我國中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就存在著教材單一,所學課程與學生年齡、個性發展不符等問題。而在基層,由于體育管理制度不完善、學校領導不重視,學校里甚至還存在放羊式教學,專職體育教師缺乏等嚴重弊端。這極大的影響了學生的對體育活動積極性及學校體育教學質量[4]。
素質教育的最重要特征就是促進學生的綜合全面發展。即堅持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增強學生體質與培養其體育的意識、能力相結合,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同時培養學生的心理和體育文化素養。另外,各學校應根據其實際情況,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學科滲透,將培養學生的體育素質與增強學生的思想道德品德修養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促進學生德、智、體等各方面的綜合性提高。
目前,中小學大多數的體育教學管理者以名譽為本,片面重視學生在體育比賽中的表現及是否能取得優異成績,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學者往往是只關注最優秀的學生,培養他們的比賽技能,而忽視其他大多數學生正常的體育訓練要求和訓練內容。結果造成比賽成績一流,而總體訓練效果不達標的嚴重問題,這嚴重阻礙了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不符合素質教學的教育理念。其實,體育競技與正常的體育教學并不矛盾,如果能夠做好體育教學工作,發現并培養每個學生身上的體育優勢,那么不僅不會影響體育競技的比賽成績,甚至還能使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健康第一”是體育課程教學的首要原則,是體育課程改革和學校教育的指導思想。在體育課程教學中,基本都是以身體練習為手段,通過合理安排學生的運動訓練,從而達到增強學生體質,維護其身體健康的目的。新時期的素質教育不僅要增強學生體質,維護學生的身體健康,同時又要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尊、自信、團隊意識、合作精神、競爭能力、創新意識、人際交往等全面性的心理健康,嚴格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6]。
體育課程的教與學都應該以學生為主體。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學生的自主學習嚴格貫徹到體育教學改革中,探究學生的合作學習和學習方式的運用,激發學生體育學習的興趣,讓其意識到自己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師生關系的民主、和諧,是學生能夠融入到體育課程中的關鍵因素之一,是激發學生興趣,融入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
學生在體育運動過程中的情緒變化,是體育教育者評價教學質量的重要原則,也是評價體育教學效果的最主要內容。體育學習過程中的愉悅情感體驗是學生自覺接受并積極參與到體育教學中的重要條件,同時也是體育課程目標得以實現的有效保證[7]。
素質教育是當今社會對學校體育工作和體育課程教學提出的更高層次的要求。當前我國社會中,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已是大勢所趨,是素質教育得以實現的關鍵環節。只有把以素質教育為目的的體育課程改革應用到中小學體育教學中,才能全面提高學生整體素質,促進學生個體身心的全面發展,充分發展。
[1]陳萍.體育與素質教育[J].教育評論,1995(6).
[2]金玉良.凱洛夫、杜威與中國學校體育[J].中國學校體育,2001(1):63.
[3]蔡曉明.學校體育如何貫徹素質教育[J].青年文學家,2012(16).
[4]劉昕.現代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及其對學校體育改革的啟示[J].中國學校體育,2001(6):60-62.
[5]盧元鎮.主導論與主體論思辨[J].學校體育,1992(3):63.
[6]陳安福.中學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7]郭申初.中等職業技術學校體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