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順波
(洛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2)
洛陽大里王獅舞的現代發展研究
董順波
(洛陽師范學院體育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2)
為促進大里王獅舞的進一步傳承與發展,豐富大里王獅舞的相關理論,采用文獻資料法對洛陽大里王獅舞文化發展進行了梳理,研究認為:1)興于漢、盛于唐的洛陽大里王獅舞,在明清時期逐漸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表演技巧和藝術造型,在其歷史發展中具有中西文化的融合性、相對獨立性、表演的娛樂性、創新性等特性;2)大里王獅舞表演與時俱進,由村民共同參與,并能夠積極參加政府部門組織的各種宣傳演出和商業表演;3)經營模式從農閑時的娛樂表演向商業化演出轉變,注重對獅舞文化的打造和包裝,并且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品牌文化。
洛陽;大里王獅舞;獅舞表演;獅舞文化
獅舞,在我國歷史悠久、分布廣泛、種類眾多,因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而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成為我國民族文化藝術寶庫中的一支奇葩。獅舞在發展過程中,因地域和文化背景不同,各地的獅舞表現出許多特點鮮明、風格迥異的文化個性特征。洛陽地處中原腹地,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造就了洛陽獅舞與眾不同的藝術風格,最具代表性的是大里王獅舞藝術表演團。洛陽大里王獅舞的套路眾多、內容豐富、場面宏大、技巧性強,表演奔放灑脫、剛烈矯健[1],“高、難、險”動作層出不窮,具有鮮明的風格特點和極高的文化藝術價值,在當地極具影響力。建國以后,大里王獅舞曾多次代表洛陽市、河南省到北京參加民間文化藝術表演,受到過黨和國家老一代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陳毅等的接見。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大里王獅舞不斷創新發展,擴大對外交流,現在已經成為洛陽市大型演出、對外宣傳的一張名片,在2006年首批入選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正在積極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政府部門也加強了對洛陽大里王獅舞文化的挖掘、保護和研究,這對促進其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現實意義。本文通過對大里王獅舞的起源、內涵與特性、發展趨勢等進行全面梳理和研究,旨在為大里王獅舞的進一步傳承和發展明晰思路,同時為大里王獅舞的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洛陽獅舞,在北魏時期楊炫之的《洛陽伽藍記》中有明確的記載:北魏每年四月四日浴佛節,洛陽長秋寺節日前后引像,“辟邪,師子導引其前?!薄皫熥訉б敝肝瑾{在前開路,導引佛像隊伍[2],是洛陽地區最早見于史料記載的民間獅舞,距今已有1 500多年的歷史。原產于西亞和非洲的“百獸之王”獅子,在古代中國是沒有的,根據史書記載,東漢章帝元年(公元87年),西域安息國國王向漢朝進貢了一對兒獅子,中國從此才有了獅子。由于獅子具有勇敢、剛健的王者之風,受到皇室王公大臣的喜愛,漢王命樂官將獅子形象和動作編成舞蹈,《漢書?禮樂志》中就有“象人”一詞的記載,三國時魏人孟康的注釋說:象人就如今(指魏國)扮演魚、蝦、獅子的伎人[3]。到了南北朝,獅舞的表演已成盛事,到了唐朝又有了更大的發展和提高,晚年定居洛陽的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對當時獅舞情景進行了生動的描繪:“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洛陽長時期作為我國古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使獅舞在洛陽地區的發展獲得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大里王獅舞是洛陽獅舞文化發展的典型代表,興于漢,盛于唐。大里王王氏居住地位于漢魏故都、隋唐遺址的近郊長秋寺附近,每逢皇家慶典、節慶等重大活動必舞獅助興。宋朝以后,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的南移北遷,大里王獅舞真正走向了民間。明清時期,隨著河洛民間社火文化的發展,大里王獅舞逐漸形成了具有獨特風格的表演技巧和藝術造型[4]。據村中王氏家譜記載,大里王獅舞至少可以追溯至明代正統年間王氏第6輩王有祿、王有全兄弟,自明代至今,獅舞傳承18代人,村中幾乎所有成年男子都參加過舞獅。如今,大里王獅舞已成為河洛民間藝術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2.1 獅舞表演人員及道具的組成 大里王獅舞表演隊伍由200余人組成,70歲以上的老藝人10余人,50歲以上的藝人30余人。目前,該獅舞團有獅子皮百余架,大鼓百余面,鈸、鐃、鑼60余套,各種演出服裝、道具百余件。外出表演時,領舞人和舞獅者一般由年輕人擔當,大鼓由婦女擊打,其他的一些輔助配合道具多由中老年人完成。
2.2 獅舞表演參與人員的服飾文化 根據在獅舞表演中的不同角色分工,表演參與人員在服飾的顏色、式樣等方面有不同的文化特征。一般情況下,獅舞的主角舞獅人,穿與獅子皮相似的深紅或棕紅色衣服,腰扎同色的布腰帶,褲子束口;領獅人穿紅色的衣服,緊身打扮,便于做各種動作;擂鼓的人現在基本以婦女為主,頭戴黃巾,上著亮黃色寬大松袖衣服,便于大幅度揮臂擊鼓,下著綠色松寬束口褲子;其他配合人員服飾以器械區分,以統一顏色著裝為主。目前,在大里王獅舞文化的發展中,較為固定的服飾文化已成為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2.3 大里王獅舞的類屬 在我國獅舞有南派和北派之分,洛陽大里王獅舞屬典型的北派獅舞,灑脫中顯得穩重,大方中不乏細膩。通過粗獷有力的舞姿,再現獅子威武剛烈的氣質和勇猛、矯健的神態[1]。表演分“文獅”與“武獅”?!拔莫{”主要在地上表演,又分“地面”和“桌面”兩種,都有一定套路,領舞人與“獅子”配合默契,無論亮相、造型還是場面調度,均給人以美感。有時也穿插一些幽默搞笑的動作,如“獅子下娃”等?!拔洫{”表演主要在空中進行,動作難度高,驚險刺激,如高空摞板凳、上老桿、蕩秋千、爬梯子、上天橋等項目,均是藝人在無任何防護措施的情況下進行的高難度表演,觀眾經常緊張得“大氣也不敢出”。大里王“文獅”與“武獅”的表演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經?;旌线M行。
2.4 獅舞表演的基本流程 大里王獅舞有眾多的表演套路,平時可任意組合進行,沒有固定的流程,但在參加正式的表演時,有一個基本的流程。例如:在洛陽每年舉行1次的關林廟會,是附近村鎮民眾的一次重大集會,當地政府部門都會組織各村鎮的民間藝人、民間藝術團體來進行表演,其中就有獅舞項目。大里王獅舞作為當地最負盛名的獅舞團隊,受到民眾的強烈期待,大里王人也非常重視這次表演,會進行充分的準備,派最強的選手和表演最拿手的節目。大里王獅舞在開始表演時,首先擂響8面大鼓,占據8個方位,圍成1個足夠獅舞表演的圓圈,同時镲、鐃、鑼等器械在大鼓的周圍配合起勢,按自己獨有的節奏進行。一通緊鑼密鼓之后,3聲銃響,鼓、镲、鐃、鑼等節奏相對平緩,獅舞開始表演,領獅人身著紅色衣服,手持繡球空翻入場,一兩分鐘的表演之后,手舞繡球逗引獅子入場。在領獅人的引導下,先后入場的4架獅子先進行地面項目的表演,然后是在桌子上表演,最后是在離地10 m多高的老桿上進行驚險的高空表演,這是整個演出的高潮階段,4架獅子從4個不同的方向沿繩索攀上,剛開始還較容易,離頂部越近,繩索越陡,攀爬的難度越大,甚至有時是在挪動,這時下面的鼓、镲、鐃、鑼等會盡力擂動,給獅子加油助威。在獅子都上去之后,鼓、镲、鐃、鑼等停止響動,甚至觀眾都會屏息觀看4架獅子精彩、刺激、危險的高空表演。在老桿頂部獅子成功表演之后,準備下來之時,鼓、镲、鐃、鑼等會以歡快的節奏重新響起,祝賀演出成功。從大里王獅舞完整的表演流程看,是先地面再空中,鼓、镲、鐃、鑼、銃等器械在不同的表演階段進行輔助配合,渲染氣氛。
3.1 中西文化的融合性 中國古代沒有獅子,從獅子引進中國時,就具有了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特性。隨著獅舞在中國的產生發展,中西文化融合的現象進一步加深。在洛陽大里王獅舞的表演中有具體的體現,逗獅子的“領舞人”稱為“回回”,關于“回回”的來源有2種說法:
1)西域向漢朝皇帝進貢獅子時,隨同來的還有西域馴獅人,后來有獅舞時,將馴獅人化為“領舞人”,當地人稱之為“回回”。
2)唐朝皇帝和大臣在觀看西域進貢的獅子時,獅子突然從籠中竄出,眾人驚慌不知所措間,皇帝身邊胡人“回回”侍衛挺身而出將獅子降服,后來“回回降獅子”演變為舞蹈,“回回”就成為獅舞表演中的組成部分,一直流傳至今[5]。
以上是獅舞領舞人“回回”在當地的傳說,關于西域獅子、獅舞如何引進傳入中國,有許多文獻記載。我們今天看到的洛陽大里王獅舞,是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經過本土化發展演變而來,深入民間的藝術表現形式兼有中西方文化融合的特性。
3.2 相對獨立性 獅舞,在洛陽地區民間是一項開展非常普遍的文藝活動,是節慶期間民眾的主要活動方式,許多村鎮都有自己的獅子舞社,他們在平時互相之間的交流不多,但在節慶廟會和大型活動期間會共同演出,表演自己最得意的節目。在這樣的場合,他們就互為競爭對手,如果沒有自己的絕活,是邀不來觀眾的掌聲和喝彩的,客觀的要求使各個獅子舞社在各自的發展中都具有了相對的獨立性。大里王獅舞的發展同樣也不例外,他們在動作的編排、內容的設計、鑼鼓鐃檫梢子棍的配合,甚至煙火對現場氣氛的渲染方面都有一套自己的程序,保持了有別于其他獅舞的相對獨立性,使一些觀眾通過看動作、聽聲音就能知道是大里王獅舞在進行表演。另外,在傳承方式上,其也有相對的獨立性。獅舞技能只在本村村民之間傳承,是家族式的,一般不傳外人,并且在傳授時,采用口授身傳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進行。
3.3 表演的娛樂性 獅舞表演在洛陽當地稱為“耍獅子”。“?!?,詞典釋義為玩耍、游戲、消閑、舞弄、戲弄等。一個“?!弊謱ⅹ{舞表演的娛樂性體現得淋漓盡致,一方面是表演者的“耍”,另一方面是觀眾看表演者的“?!保潜硌菡吆陀^眾共同參與的娛樂活動。洛陽大里王獅舞的表演同其他地方的獅舞表演一樣,從誕生起,就具有文化的娛樂特性,不論是古時的宮廷表演還是現在的民間節慶、各種演出等,娛樂民眾的特性伴隨它發展的始終。正是這種扎根于民間、服務民眾的娛樂特性,才使洛陽大里王獅舞具有了旺盛的生命力。通過這樣的娛樂活動把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直觀地表現出來,使當地民眾在娛樂中感受到了自己的根基所在,在享受這種娛樂快樂時,人們之間的感情得以溝通,鄉鄰之間的凝聚力得到提升[6]。
3.4 創新性 大里王獅舞的傳承發展,在堅守傳統文化藝術的同時,能夠與時俱進,大膽進行創新,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1)節目的創新。在保留傳統表演節目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創新多種節目,如攀數10 m高、動作驚險、撼人心魄的“雄獅上老桿”;表演細膩、生動逼真的“獅子滾繡球”;還有“獅子穿越連環架”、“獅子跳條幾”、“雄獅鉆火圈”、“群獅舞高凳”、“獅子跳方桌”等,這些創新的節目增加了動作的高、難、險,提高了獅舞表演的觀賞性。
2)融入了高科技的手段。如在表演、排練時對節目進行錄像,結束后通過回放對動作和效果進行分析研究;在晚上演出時,為突出表演效果,使用了聲、光、電等現代技術。
3)經營理念的創新。打破原來只在民間節慶表演的傳統,積極參加上級組織的一些演出和公益活動,如洛陽每年舉行的牡丹花會、河洛國際民俗體育節等期間,都能看到大里王獅舞的身影。同時,曾多次到日本、新加坡、香港、北京、廣州等地進行交流學習。為了宣傳自己的獅舞文化,大里王獅舞文化藝術團還專門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對自己的獅舞文化進行打造、包裝,并設有專人負責外聯事宜。
大里王獅舞,幾經興衰,經過多代人的共同努力,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藝術表現風格,成為洛陽地區獅舞文化發展中的代表,是當地政府部門對外宣傳的一個亮點。
4.1 村民共同參與 大里王村姓氏單一,歷史上是一個大家族,當獅舞成為大家共同喜愛的一項活動時,客觀上為全體村民共同參與提供了可能,獅舞就成為大家共同的事情。在以前,獅子社所需的一切器具基本都由大家共同出資購置,每年的春節前后或農閑時節,大家會在老藝人的帶領下進行練習,幾乎是家家戶戶都參加,根據獅舞表演分工的不同,大家練習的項目也不同。外出表演是村子里的大事,會組織精干人員參加,其余的人則隨隊當觀眾吶喊助威,烘托氣氛。大里王獅舞文化歷經滄桑能夠發展到今天,與全體村民共同參與密不可分,獅舞已經融入村民的生活方式,村民對獅舞文化形成了認同感和自豪感,對共同參與的獅舞活動產生了歸屬感,而且這種建立在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基礎上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具有穩定性和持久性,這一特點也將長期延續下去。
4.2 亦農亦商的經營模式 大里王是一個世代為農的村莊,在過去獅舞表演只是節慶期間的一項娛樂活動,依靠農業和外出打工仍是大部分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隨著國家對民間文化藝術發展的重視,以及大里王獅舞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村民們逐漸認識到這一文化藝術遺產所蘊含的商業價值。隨著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的發展,商業活動日漸活躍,客觀上為大里王獅舞文化向市場化發展提供了條件,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和良好聲譽,從事一些商業性的表演,已成為大里王人的選擇:
1)通過商業表演宣傳自己,進一步擴大影響。
2)進行商業演出,增加村民的收入。
這種亦農亦商的經營模式已經逐漸成為大里王獅舞發展的一個新的特點,而且,隨著洛陽市打造旅游文化名城步伐的加快,大里王獅舞的文化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認可度將進一步提升,大里王人市場參與意識也將不斷增強,大里王獅舞將不再僅僅是在春節或農閑時節演出,將會積極參與到各種宣傳活動和商業表演中,亦農亦商的經營模式將得到進一步加強。
4.3 積極參與政府部門的宣傳活動 洛陽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古跡眾多,集現代工業和旅游業于一體的城市,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提高城市知名度,地方政府采取了各種各樣的辦法進行宣傳,讓富于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參與進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宣傳措施。作為洛陽民間文化藝術獅舞的代表,大里王獅舞從五、六十年代起,就積極參與地方政府的對外交流活動,并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這是大里王獅舞能在眾多的民間獅舞中脫穎而出的一個重要原因。例如,1956年,以王鐵娃為首的大里王獅舞團代表洛陽市和河南省,先后參加了河南省和文化部舉辦的民間文藝匯演并獲獎;20世紀70年代初,洛陽市外事部門贈送該團獅皮一套;1984年3月,該團隨洛陽市代表團參加全省民間文藝匯演再次獲獎等等。隨著洛陽市旅游業的興起和牡丹節等大型活動的舉行,當地政府部門也認識到大里王獅舞在宣傳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一定的扶持,大里王獅舞更是始終以創新的姿態積極參與其中。隨著洛陽市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大里王獅舞將得到越來越多的表演和展示的機會,大里王獅舞積極參與到宣傳活動中的這一趨勢將得到不斷加強。
4.4 家族式的后備人才培養方式 大里王獅舞在其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多次的興衰轉變,頑強流傳至今,與其家族式的傳承方式是分不開的。大里王村姓氏單一及村民共同的愛好,為獅舞的家族式傳承提供了前提條件。獅舞后備人才的培養,在大里王村是比較松散的,沒有專門的培訓,只是在農閑時節或外出表演前,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藝人召集年輕后生學習獅舞技巧,年輕人學習基本是不交學費的,甚至他們的吃飯也由師傅負責。通過多年這種口傳身授、師傅帶徒弟的家族式傳承方式,使大里王獅舞在其發展過程中,在獅舞的動作設計、內容編排、鼓镲鐃鈸等的配合使用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獅舞文化特色,這一傳統的傳承方式目前還是大里王獅舞后備人才培養的主要途徑。由于大里王獅舞本身是一種民俗活動,目前來講其職業化特征并不明顯,不能為村民提供穩定的收入和就業機會,市場需求受到限制;同時,由于受到現代生活方式的影響,人們也不會將有限的余暇時間全部投入到獅舞的學習、練習和展示中;除此之外,還受到傳統傳承觀念本身的影響以及其他諸多因素的制約,家族式的后備人才培養方式短期內不會改變。
4.5 打造自己的品牌文化 洛陽大里王獅舞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注重了對獅舞文化的打造和包裝,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品牌文化,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
1)獅舞表演在繼承傳統套路的同時,創新了一些新項目,突出了動作的“高、難、險”等表演技巧,這是大里王獅舞標志性的符號特征。
2)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能夠抓住機遇,面向市場,與當地的旅游、公益演出、商業活動、民間需要等結合,走出了一條繁榮民間文化藝術的持續發展的市場化之路。
3)利用媒體、網絡等資源宣傳自己的獅舞文化,開設專門的網站,為外出表演提供方便。今后一段時期,在洛陽市經濟、文化的持續發展的大環境中,隨著大里王獅舞本身文化內涵的不斷豐富,以及相關部門、大里王人品牌意識的不斷增強;隨著大里王獅舞的市場需求不斷擴大,再加上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支持,作為河南省首批入選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大里王舞獅品牌文化將不斷得到豐富,大里王舞獅的品牌關注度和認知度也將進一步提升。
洛陽大里王獅舞,歷盡滄桑,以獨有的文化魅力傳承至今,是先輩留給后人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信息,需要我們精心呵護,倍加珍惜。新中國成立后,雖然大里王獅舞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多次代表當地政府參加河南省、國家的文藝演出,多次到全國各地進行交流學習,成為宣傳洛陽地方文化的一張名片,但它的發展受當前經濟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仍面臨著諸多困難,需要當地政府部門和村民認真加以保護和研究,為其健康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1] 洛陽文化網.大里王獅舞[EB/OL].(2008-10-16)[2013-10-25].http://www.lywhw.gov.cn/news. asp?id=403.
[2] 林移剛.淺析中原地區獅舞淵源及流變[J].時代文學,2008(4):106-107.
[3] 百 度 百 科.獅 舞[EB/OL].http://baike.baidu.com/ link?url=uh 3 egsURdXZjCY 8 OcR 4 p 1 G 5 QmzlHDWsiCf3jvMbMsEFVTNaFD8avc5F3-mRRuB.
[4] 趙樂.虎歲承歡和諧春 河洛獅子舞太平[EB/OL].(2012-06-06)[2013-12-20].http://blog.cnr.cn/1.
[5] 扈濤靈.洛陽大里王獅舞的風格特征解析[J].洛陽理工學院學報,2013(2):7-10.
[6] 高松山.河洛文化中民間民俗體育的開發與利用[J].體育文化導刊,2007(10):93-95.
Research on Modern Development of Luoyang Daliwang Lion Dance
DONG Shun-bo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Luoyang 471022,Henan China)
Adopting method of literature consultation, this thesis analyses cultural development of Luoyang Daliwang lion dance so as to promote further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o enrich correlation theory of Daliwang lion danc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Deriving from Han Dynasty, thriving in Tang Dynasty, Luoyang Daliwang lion dance evolves into performing skill and art modeling with unique characteristic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including integration, relative independence, entertaining in performance and creativity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2)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participated by villagers, Daliwang lion dance actively joins in various publicity performances organized by government authorities and commercial performances. 3) Emphasizing creating and packaging of lion dance culture, operation model transforms from entertaining performance in slack season to commercial performance, and gradually establishes its own unique cultural brand.
Luoyang; Daliwang lion dance; lion dance performance; lion dance culture
G852.9
A
1004-7662(2014 )03-0016-05
2014 - 01 - 15
河南省軟科學研究項目(項目編號:122400450113)。
董順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與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