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世春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第一實驗小學 內蒙古鄂爾多斯 017300)
素質教育是我國當前教育改革的主題,然而真正的實現素質教育關鍵在于教學課堂上,只有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才能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小學體育課堂也不例外。要圍繞這一主題,從學生的實際生理和心理特點著手,創造出符合學生特點的教學氛圍和教學環境。小學體育教師可以多形式的利用教材,大膽創新傳統教學方法,使學生積極吸收理論知識,主動探索新的體育技能。所以,當前小學體育教師必須深化改革體育教學模式,把“教”和“玩”有機生動的結合起來,切切實實的提高小學體育課堂的教學效率。
兒童的天性就是愛玩好動,小學時期的孩子好奇心極強,愛好興趣廣泛,學生常常將興趣作為學習的動力和條件。這就要求小學體育教師必須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運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寓教于玩,如此既能增強小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又可以在游戲中傳播體育知識,通過潛移默化的形式來提高小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教育心理學研究認為良好的課堂氛圍可以催人奮進,潛移默化的感染學生,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吸收課堂知識。而體育課堂一般是室外課堂,所處的課堂環境變化較大,流動性強,學生的注意力很難集中,尤其是小學生。因此,必須創造良好的體育課堂氛圍來提高課堂質量。然而傳統的小學體育的教育模式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
傳統的小學體育教學是固定的教學模式,45分鐘的課堂包括開始、準備、基本、結束四個部分,模式固定死板。教學內容單一,變換基本不大,很難適應現代教學內容的需求,不管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感到枯燥乏味,師生基本對體育課提不起興趣,不利于課堂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學生終身體育的培養。
一般小學體育教師只是根據教程標準設置教學內容,使用教學方法,往往會忽略學生自身的發展需求,無法兼顧學生的個體差異,沒有分層次教學。在小學中,學生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思想素質層次不齊。而教師的教學又要求學生的動作整齊劃一,易于讓學生產生倦怠心理,消極學習,課堂教學效率很難提高。
教育部在設計教學大綱時,沒有切實的從小學生的心理角度出發,沒有準確的分析學生的愛好、興趣、情感、需求等,只是單純地通過體育課增強學生的體質。從表面上來看,學生方便快捷的獲取了體育理論知識,鍛煉了身體,但是實際上學生只是囫圇吞棗的學習,沒有靈活的掌握日常體育鍛煉的,致使教學效果不是十分的明顯。
在大部分的體育教師心目中認為體育就是體操、排球、足球、田徑等活動,而現代化的體育是以競技體育為主,為了適應現代化的發展要求,創新小學體育的教學方法是勢在必行的選擇。
隨著全球化的腳步,體育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已經為世界所共有,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體育的發展。但是,小學體育作為一切運動的基礎發展前景并不是十分樂觀,小學體育并不是一項簡單的運動,而是通過運動這一載體傳承民族精神和精神文化,小學生是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未來棟梁,只有讓他們真正的理解、切實的掌握傳統體育教育的精髓,才能使體育文化得以傳承和發展。
新型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淡化了競技要求,堅決地取締損害小學生健康的課程內容,小學體育教師必須改變陳舊的教學方法,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引入有趣的體育活動,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在最大程度上,促進新的課程標準的實施。
體育活動的本質就是增強學生的體質,促進學生心理、生理的共同發展,而小學體育又必須具有特色,體育教師必須引進特點性極強的體育項目,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樣不僅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還可以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健康成長和發展。
小學是學生認知能力發展提高的重要階段,對其一生的健康發展影響極其深遠,全球化的發展,加速了體育文化的傳播途徑,為我國體育走向世界開辟了一條全新的道路,同時也促進了傳統體育文化的全面振興。體育在功能上深深烙印著政治與經濟的痕跡,小學體育作為體育的基礎組成部分,不能擺脫政治、經濟的制約,同樣體育的興衰與關乎政治謹防、經濟的發展。在小學中順利的開展體育活動,普及有益于學生身心發展,也勢必會提高整個國民的身體素質,從而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地區經濟政治的發展步伐。
改變小學體育的傳統教學是完全有必要的也是十分可行的,不僅可以豐富體育教學內容,使內容更加多樣化、更具靈活性;也有利于教學思想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的改革。
國家教育部在2005年9月正式在全國頒布實施了體育新課標,對教育體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這一舉措的出現和推行對小學體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體育課標要求體育教師根據所選用的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改變傳統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要求,全面的提高小學體育課堂的教學效率。
好的課堂要求教師必須常設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和學習環境,使得學生在學習探索的過程中獲取情感體驗。和諧寬松的課堂環境并不是簡單地依賴游戲、故事、生動的情景,而是通過教師生動智慧的語言、鼓勵的話語、富有創造性和啟發性的問題來創建的。首先教師要創設合理的情景,運用知識的獨特魅力吸引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性;然后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得師生在人格上平等,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的指導者,又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合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友好互動,鼓勵學生進步,呵護學生的自尊心,使其身體、心理在課堂中都得到尊重與升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教師在課堂上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調動學生自助學習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善于分析、發現的全方位人才,才能順利有效的提高學小學生的綜合素質,為日后學生的學習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小學體育的主要教學目標就是師生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師在每一節課都有針對性的教學,目標準確、適度,并進行有效引領。傳統小學教學內容是在小學階段完成學習田徑、體操等趣味性缺乏的體育項目,不管小學生的興趣如何都進行一定課時的教學活動,致使學生對體育課應付了事,不想學也不好學會,結果往往是學生按照教學標準完成了學習內容,卻沒有從心理上真正接受和吸收,小學結束后沒能掌握一項體育技術。
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是保證教學目標實現的重要保障,使得教學富有生機,充滿活力,小學體育教師必須在教學形式上進行改革和創新。要根據教學和學生的閑著慌選擇恰當的教學模式,注重發揮學生的主導作用。小學體育教師要轉換自己的課堂角色,不僅傳授知識,也要誘導學生積極學習,更要學會鑒賞學生。利用先進的計算機網絡進行輔助教學,使得學生生動直觀的領悟教學內容的真諦,有意識的改進學習方法,不斷提高學習能力和教學效率。
新的課程理念要求教學在實踐中走出傳統體育教學的模式,但是也不能全面的否定傳統的教學模式。所以我們汲取傳統教學模式的精華,進而繼承發展,又要利用先進的教育教學模式、教學手段進行輔助教學。例如引進多媒體網絡教學,使學生在優美的音樂,強烈的畫面刺激下開心積極地學習。使得小學生可以在優美準確的范例中,感受體育活動的魅力,在基礎上增強我國的綜合實力。
創新小學體育的教學方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和“健康第一”的理念,重視學生的全方位發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欲望,促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學習動機產生共鳴,從而實現教學目標,促進小學生智育、體育、德育的全面發展。
[1]梁龍旭.小學體育教學內容的構建過程[J].中國學校體育,2010(5).
[2]張捷臨.對體育教學內容的分析[J].貴陽金筑大學學報,2000(1).
[3]李永燦.對新的“體育教學內容分層次理論”的認識和應用[J].體育教學,2005(4).
[4]丁芳.小學體育課堂教學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實踐研究[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