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賀
(吉林體育學院 吉林長春 130118)
高校籃球教學效果評價及改革策略研究①
——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啟示
任賀
(吉林體育學院 吉林長春 130118)
以高校籃球教學效果評價為研究對象,采用調查法、訪談法和實驗法探討了籃球教學工作評價的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研究結果表明:通過構建以多元智能為理論基礎的多元化籃球評價指標體系可以有效改善現(xiàn)有籃球教學評價指標體系中存在的不足,并對提高籃球教學水平具有良好的影響。
籃球運動 效果評價 改革 策略 方法
籃球運動作為高校體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獨特的魅力和運動特點深為大學生的喜愛,對實現(xiàn)體育整體目標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也對培養(yǎng)學生運動參加意識和促進終身體育觀念的形成方面教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根據(jù)素質教育、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要求學校體育工作應建立多維度的評價指標體系,但是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不利影響,我國體育教學的評價模式和評價標準始終沒能擺脫以終結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為主的傳統(tǒng)評價方式,突出表現(xiàn)在評價過程的片面性、評價結果的主觀性、評價主體的一元性等方面,教師和學生在這種評價模式下很難提高教學水平和學習能力,也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目標的實現(xiàn),針對這些問題以及《指導綱要》提出的評價改革要求,如何改變現(xiàn)有籃球教學考核評價模式,構建符合素質教育教學要求的評價制度體系,成為了促進高校籃球教學工作健康發(fā)展的關鍵。本研究就是在這一形式下提出,以高校籃球教學效果評價的現(xiàn)狀為研究問題,通過調查分析和實地考察來認識和發(fā)現(xiàn)以外籃球教學評價中存在的問題,并基于多元智能理論的啟示提出改革策略,旨在為提高籃球教學和評價效果提高理論參考。
多元智能理論是1983年由美國哈佛大學心理發(fā)展學和教育學家霍華德·加德納首次提出的,主張評價主體和評價內容的多元化,在評價主體方面強調改變以教師為主的單一評價主體模式,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互動、自評與他評相結合,在評價內容方面要關注學生智能的多元性特點,同時應關注對傳統(tǒng)教育評價的改造,強調在評價時要考慮學生的智能類型和學習風格。近年來,多元智能理論在我國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成為我國教育課程改革的理論支撐之一。
籃球運動是以發(fā)展身體運動智能為主要目標的體育課程,從多元智能理論角度來看應包括空間智能、運動智能、語言智能、人際關系智能等方面,因此開展籃球教學對學生綜合智能的提高有著重要的要求,在實施籃球課程教學評價時應考慮使用多元智能理論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從而實現(xiàn)籃球教學水平和學生運動水平的提高。
2.1不同階段評價評價的內容分析
研究發(fā)現(xiàn),學校籃球教師在技能考評方面所占的比例較大,技能考評主要考察技術的掌握情況,考核形式比較單一,缺少對學生實際能力的考評,過于注重評價的結果,致使考核成績不能客觀地反映學生的綜合水平,忽視了學生的求知熱情和進步幅度等隱性因素,這不利于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xiàn),在形式上都是通過對平時表現(xiàn)、理論和技術考試的綜合評定實現(xiàn)的,在評價方式上均為評分法,主要是技術的評定,戰(zhàn)術評價較少。評價方法缺乏科學性籃球課體育教師普遍是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評價方法,對評價方法的改革在促進教學質量提高方面的重視程度不夠,此外,高校在對體育教學的評價指標設置方面普遍過于籠統(tǒng),評價內容格式化現(xiàn)象嚴重,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2.1.1 診斷評價
準斷行評價要求在每學期、學年教學活動開始之前,或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做出調整的時候進行的測定性評價,目的是對評價對象的學習準備情況做出鑒定,以便采取針對性較強的控制措施促使教學計劃順利執(zhí)行,占評價分數(shù)的10%左右。但是,在實踐中經(jīng)常使用的評價指標通常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體質健康測試,即在新生剛入學后第一次課就進行體質健康測試,指標主要是對身高、體重、胸圍等基本數(shù)據(jù)的檢測;二是對籃球專項技能評定,即在新學期上課的前兩周內,以班級為單位對學生進行體育專項技術評定,指標的設置為運球、投籃、傳球等基本技能數(shù)據(jù)的診斷性考核。
2.1.2 過程評價
過程性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學生進行動態(tài)了解,及時做到診斷和發(fā)現(xiàn)問題,為調節(jié)和完善教學活動,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而進行的教學評價,其目的是改進和完善教學過程,并通過對學生進行信息反饋,解決問題,主要測試指標包括出勤、學習態(tài)度、上課認真程度等,占評價分數(shù)的20%左右。但是在實際操作中主要是傾向于對學生體育參與、體育態(tài)度、學習方法和學習效率等方面的評價,這些指標過于主觀且往往是憑借教師經(jīng)驗進行的。
2.1.3 結果評價
結果性評價是在每學期末,以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為基準,對教學效果進行全面綜合評價。高校體育籃球教學的結果性評價指標主要包括期末體育專項技術、體質健康測試、期末體育理論文化素養(yǎng)三大部分,其中技術達標和體質健康測試常采用定量評價;技術評定、進步程度和體育鑒賞力即戰(zhàn)、技術分析能力常采用定性評價,占評價分數(shù)的70%左右。但是從多元智能理論角度來看這些評價指標不夠全面,不能有效的評價出學生的綜合實力。
2.2籃球教學評價中存在的問題
對籃球教學情況的考核評價是整個體育教學工作中的一種教學手段,其目的是為了揭示體育教學活動的價值、檢驗教學效果、評定學生成績、促使教師主動進行教學反思,為學生體育學習,明確技能學習的掌握情況,調整學習方法,為實現(xiàn)體育教學質量的評估提供科學依據(jù)。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這種情況并不樂觀,具體問題集中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2.2.1 教學評價目標簡單化
目前高校籃球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集中在技術教學方面,教學評價的主要集中在對籃球技術動作的完成情況及完成的熟練程度方面,對籃球基礎理論知識、心理、參賽能力和裁判能力方面的重視程度不高,這就容易導致使籃球課變成了簡單的基本技術訓練課,學生在課上僅僅只是掌握運球、投籃、傳球等基本技術,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籃球的教學內容單一、教學結構簡單枯燥的不良局面的發(fā)生,使得籃球課程教學評價模式趨于形式,這與體育課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相去較遠,與體育課的素質教育方針相悖,無法客觀全面的反映學生的真實學習情況。
2.2.2 教學評價模式單一
籃球課的教學考核形式過分的強調了對基本技術技能掌握的終結性評價模式,即在學期末對學生所學的規(guī)定技術考試內容進行考核,雖然也采用了過程性、診斷性評價,但是因為測試指標過于單一和籠統(tǒng),因此與多元智能理論所提出的評價模式相差較遠,這是導致目前我國籃球課程結構單調,課程內容過于局限,及教學模式統(tǒng)一的直接原因,也是不能形成“因材施教”的教學觀的主要原因,這與素質教育所提倡的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觀念相悖。
2.2.3 評價結果的主觀性強
從評價的主體來看,籃球教學的考核評價模式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的單一評價主體模式,考核的全過程都是由任課老師進行評分,沒有形成教研組成員、學生共同參與的評價機制。評價者與被評價者扮演的基本上是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角色,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處于主導地位,這種單一、單向的評價模式忽視了評價主體多元性發(fā)展趨勢,容易造成評價信息的來源比較單一,評價結果也較容易出現(xiàn)片面性、主觀性等,最終導致評價的反饋調控和反思總結等功能難以發(fā)揮,造成主觀印象與客觀事實不相符合的情況發(fā)生,最終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多元智能理論強調要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注重評價的多元性,以適應人才多樣化發(fā)展的需求。依據(jù)多元智能理論和籃球教學評價特點可以將評價指標確定為以下七種類型。
3.1確定肢體動覺智能方面的指標
肢體動覺智能也稱身體運動智能,指標包括:對基本技術的展示與運用、練習或比賽中控制身體的能力等指標。
3.2確定語言智能方面的評價指標
語言智能的指標是對以體現(xiàn)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為主的測試指標,包括學生課堂提問、自我評價和互評、撰寫學習心得、與教師和同學的有效溝通等方面。
3.3確定數(shù)學-邏輯智能的評價指標
數(shù)學-邏輯智能是對學生推理能力的評價,如針對籃球基本理論知識的梳理能力、開放性思維能力、運用運動生物力學、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等知識分析籃球技術動作要領等方面的指標。
3.4確定音樂智能方面的評價
音樂智能指標包括:在準備活動中運用根據(jù)音樂節(jié)進行的籃球操化練習和根據(jù)音樂編創(chuàng)籃球操方面的能力等指標。
3.5確定視覺空間智能的評價
視覺空間智能指標包括:對教學比賽或技術動作進行分解,以及繪制技、戰(zhàn)術成因及技術形成軌跡簡圖的能力指標。
3.6確定人際關系智能的評價
人際關系智能的評價評價指標包括:合作學習、團地分工與合作能力、處理師生及學生間關系的方式方法等指標。
3.7確定自我認識智能方面的評價
屬于自我認識智能方面的評價包括:自我認識與評價能力指標。
[1]賈麗娟,吳鯤.多元智能理論在體育院校籃球專項教學中應用的策略[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2(9):71-73.
[2]張宜向.多元智能理論在籃球教學中的運用[J].科技信息,2010 (24):287.
G841
:A
:2095-2813(2014)05(a)-0094-02
任賀(1990,7—),男,吉林白城人,吉林體育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