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慶英
(華中師范大學 湖北武漢 430079)
目前,國內高校體育教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仍然沒有擺脫“兩基”的教學模式。學生進入大學后在體育課上仍然重復著中小學體育課的教學內容,體育課缺少生氣,學生興趣不足,不能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社會的需求。據2004年中國大學生體質健康調研表明,我國大學生的健康水平連續18年下降。身體形態、機能、身體素質等方面的主要指標已明顯低于日本,還有一些健康指標的下降已達到令人擔憂的地步。2005年,解放軍三總部從在校大學生中招兵,經過學校初驗的大學生在部隊體檢時,竟有67.3%的人不合格。據國務院辦公廳相關報道,從1978年至2004年底,我國已有四萬多名大學生自殺。目前,我國知識分子人均死亡年齡僅為52.23歲。[1]
為了緩解并最終能夠解決這些問題,政府和學校方面也嘗試改革創新。《新課改》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關注全體學生的發展和學生的全面發展,重視學生創新能力和終身體育能力的培養。這集中反映了“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如有的學校同時開設普通體育課與選項體育課,讓不同條件和興趣的學生分別學習不同的課程;有的學校一年級上普修體育課,二年級上選項體育課,三年級以上可上選修課;還有的學校采取課內和課外相結合,既開設普通體育課、選項提高課、專項體育課和保健體育課,同時,又在課外開展俱樂部的活動。
素質教育要求重視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均衡的發展。體育作為其他的教育基礎,如何在學校體育教育中開展素質教育,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張勝濤指出了學校體育素質教育的內涵,認為學校體育教育應促使學生打好體質基礎,提高學生心理發展水平,豐富學生文化素養和體育素養,培養學生終身體育能力,使體育真正成為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2]張敬軍、吳愛華從和諧的角度對高校體育教育理念的本質及價值取向進行重新審視和定位“高校體育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盡可能地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挖掘學生的潛能,為學生創造一個發揮創造力的環境,以便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全面發展,從而使他們的整體素質得到全面改善和提高。”[3]朱昌榮認為體育課程改革,應當要把鍛煉身體和培養大學生終身體育興趣、能力和習慣結合起來,把育體、育心、育德、育智集合起來,這樣才能達到素質教育培養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4]
譚玉霞認為高校體育教育既要教目前的人,也要育生活中的人,還要培養將來的人。在教學制定計劃,安排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方法和組織教學等方面均要體現以人為本。另外,在設計教育目標上也應體現以人為本,一切從有益于學生的個性發展、身心健康和社會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6]王慧霞指出高校體育教育理念以人為本有利于促進學生產生濃厚的運動興趣,有利于學生品德與人格的完善,潛能和特長的開發,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7]董必凱強調構建以人為本教學內容應淡化競技,注重健身,增強體育意識,發展學生個性,培養體育能力,養成鍛煉習慣為中心。[8]在體育課的教學實踐中,堅持以人為本理念,通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組織教學比賽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可以使學生在快樂學習中完成學習任務,積極性大大提高,由以前的“讓我學”變成現在的“我要學”,從而提高學習效率。[9]
綜上所述,學界對“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研究涉及到了其內涵、目的意義、實施手段等方面,“以人為本”將會成為新世紀體育發展的主旋律,“以人為本”的現代體育教育觀的構建,必將成為現代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終身體育是指堅持體育鍛煉和接受體育教育,是整體而長遠的體育思想。”張建平指出終身體育就是人在各個階段所接受的體育教育、所從事的體育活動和驚醒體育鍛煉的總和。[10]段健芝從課程構建角度出發指出終身體育要組織一個有計劃的體育教育過程,指導學生的體育學習活動,使學生掌握體育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以及鍛煉方法。如此才能適應人生各階段、不同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對人的要求。[11]張振華認為高校體育教學應選擇與終身體育有密切關系的教學內容、方法、手段與途徑,在教學中不斷地加強學生主體意識的培養,通過不斷地活動,提高學生獨立進行體育鍛煉的能力,強化終身體育的觀念,獲得合理的知識與方法,使學校體育教育為學生終身體育做好智能儲備和奠定身心基礎。[12]
終身體育把學校體育的視角從關注學生的當前延續至學生的未來,乃至終生。對此,學界已進行廣泛研究,深入到了教學目標、教學手段層面。然而,現實中還沒有引起一線教師的重視,他們仍是為教學而教學,為上課而上課。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現代健康觀已不單指身體的健康,而是身體、心理、社會適應等方面的良好狀態,段健芝指出健康第一理念所引發出的是一個多層次、寬口徑的教育行為,因此要從體質、心理、智力、精神等方面培養學生的良好素質。[13]張建平認為高校體育教學應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為目標,建立技能、認知、情感、行為等并進的課程結構,在教學過程中融入生理、心理、衛生保健、社會安全等多學科領域的健康知識,真正關注學生的健康意識、鍛煉習慣和衛生習慣的養成。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健康第一的理念落到實處。[14]
綜上所述,高校體育健康教育是高校體育和現代健康教育的有機融合,“健康第一”已經受到政府、學術界的一致認可,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也被體育教師廣泛重視,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和組織教學過程上也有所改進。體育鍛煉的方法,培養他們以后獨立從事體育活動的能力。
美國體育教育在20世紀受杜威實用主義和自然主義教育思想的影響,開始出現弊端以致美國學生的體質狀況和健康水平整體下降。因此,美國提出“人類健康至高無上”指導思想。現在的美國大學體育課與健康課已合二為一,教學內容包括傳統的運動技術、體育鍛煉與體質、營養與飲食、性衛生、心理健康、酗酒與毒品預防、暴力行為及意外傷害的預防等。為了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美國教育系統制定“增加健康,預防疾病的國家目標”的十年規劃,當前大多數學校不再以教授“sports”為主,而改以傳授“fitness”為主。各州、各學校的體育教學都根據當地特色采取不同形式,但各校體現的體育教學理念都是: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同樣以“終身體育”和“健康體育”的思想來指導整個教學過程,學生的自主性很大,體育課多以選修課形式出現。[15]
由于前蘇聯“軍國民”體育教育體制的影響,俄羅斯的體育教育表現得機械化一、生氣不足。蘇聯解體后,俄羅斯人口銳減、人均壽命縮短引起俄羅斯政府和教育學界高度重視,之后俄羅斯提出了“人類健康與美麗第一”的體育教育理念。學校由每周一次的體育課改為每天一次體育課或每天一次體育訓練,教學內容包括:愛國主義教育,酗酒、毒品、自殺預防,性健康教育,艾滋病的預防等。王維等人通過研究發現俄羅斯體育教育的目的是在完善身體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大綱重視個體的需求,重視優化學生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體育教育要使學生了解體育健身的基本原理和對身體素質的提高。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掌握獨立進行
目前對體育教育理念研究已引起國內外學者高度重視并且取得的成果較多,前人們從體育教育理念的不同學派、歷史演變、特點、價值等不同的視角出發對其進行多方面的論述,為在該領域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歷史借鑒,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礎。令人遺憾的是,已有的研究成果更多的只是呼吁大學體育教育理念應該轉變觀念,來適應于學生身心特點,適應時代需求,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卻沒有出現十分有現實意義的研究成果。因此,在以后研究中應在實踐層面如何操作應當引起足夠重視,如何深入推進普通高校體育教育理念的本質回歸,探索出一條加快轉變教師與學生的體育教育觀、與全生命教育配套的教育模式等實踐操作性較強的途徑,是目前十分重要而必須解決的問題。
[1]于雷.對我國大學體育教育改革中若干問題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0(14).
[2]張勝濤.學校體育教育結合素質教育進行改革的研究[J].長春大學學報,2008(2)
[3]張敬軍,吳愛華.和諧視野下高校體育教育理念的定位探索及實踐創新[J].專業教學研究,2010(4).
[4]朱昌榮.對普通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