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東燕
(許昌學院 河南許昌 461000)
隨著全民健身運動的快速發展,體育需求愈來愈強,參與鍛煉的人數迅速增多,然而公共體育資源的相對不足已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的體育需求。因此,學校體育設施對外開放的呼聲也越來越高。為確保廣大人民群眾的體育權利,充分利用校內的體育資源,緩解周邊體育場地的不足,學校體育設施對社會開放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高校體育場館為大眾服務將會越來越普遍。
本文以河南省高校的體育場館對社會開放現狀為研究對象,調查了鄭州、洛陽、開封、南陽、新鄉、信陽、平頂山、許昌等地20所高校的體育場館開放狀態。
(1)文獻資料法:通過互聯網搜索、圖書館查閱等渠道,查閱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并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研究,為課題研究提供依據。(2)問卷調查法:設計詳細合理的問卷調查表,向被調查高校的體育場館管理者、體育教師、體育鍛煉者發放問卷,調查高校體育場館對社會開放的現狀。(3)專家咨詢法:針對本課題研究,通過電話、E-mail、面談等方式向有關專家、學者進行訪談,了解其對高校體育場館對社會開放的看法和建議,并進行歸納和分析,從而為研究相關的對策措施提供參考。(4)數理統計法:問卷調查的數據采用Excel軟件進行整理和統計處理。
調查結果顯示,多數高校體育場館為部分場館無償開放部分場館有償開放的方式,只有少部分為全部場館無償或全部場館有償開放。調查結果顯示,高校對社會開放的體育場地中,無償開放的場館大部分是籃球場、室外田徑場、足球場、乒乓球場、排球場、羽毛球場等,其中開放比例最高的是籃球場為90.9%,其次是田徑場為81.8%;室內運動場館向社會無償開放比例較小,大多都是有償開放。高校對社會有償開放的場館主要是羽毛球館、網球場、乒乓球館、籃球場等。
調查結果顯示,高校體育場館主要面向本校師生開放,其次是單位、社會團體或個人。本次調查的20所高校體育場館全部有不同程度的開放。其中有72.7%的高校室內場館對校內人員全部開放,這說明高校體育場館除教學、訓練使用外對師生員工開放程度是較高的,這對校園體育活動的開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有95.5%的高校室外場地對校內人員全部開放,部分開放的場地主要是足球場地。但調查顯示,大多數高校體育場館對校外人員是部分開放的,室內外開放的比例分別為59.1%、63.6%,全部面向校外人員開放的比例還較低。從河南省體育場館開放的對象范圍和開放程度可以看出,其對社會開放的程度和力度還需進一步的提高。
調查顯示,高校體育場館雙休日開放的的比例最高,寒暑假和節假日開放的比例較低。另外,調查結果表明,高校體育場館日常向社會開放的時間段主要集中在下午和晚上。由此看出,周末的下午和晚上是校外居民到學校進行體育鍛煉的高峰時段,有時甚至出現一些高校的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場等場地供不應求的現象;而高校體育場館在節假日和寒暑假對外使用效率較低,這就需要學校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體育場館經濟、社會效益,同時來滿足人們體育鍛煉的需求。
根據調查,有82.4%的高校在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前制定了專門的場館對社會開放管理制度,且有43.5%的高校聘用了專業管理人員對其進行管理。另有24.3%和19.5%的高校聘用了學生和體育教師進行管理。然而,有一半的體育場館則沒有配備專門的體育指導人員。可見,雖然大多高校體育場館建立了對社會開放相關管理制度,但場館的專業管理人員和體育指導人員相對缺乏,這將影響到場館對社會開放的管理和效率。
通過調查顯示,河南省高校體育場館主要以培訓收費、場館出租和會員制收費的收費方式對社會開放。被調查的高校中有22.7%認為其收益較好;收益一般的高校占45.5%;收支基本持平的占18.2%;虧損的占13.6%。由此看來高校體育場館尚做不到“以館養館”的程度,一方面是收費價格低;另一方面是學校由于場館處于學校內部,大膽經營與學校的宗旨相背離。雖然場館使用率高,但收益卻一般,這無疑成為阻礙其向公眾開放的原因。
調查顯示,大多數高校體育場館為少量收費開放,占59.1%,完全免費開放的高校只占8.2%,另外,有19.1%的高校是完全收費,有13.6%的高校是通過學校體育社團、俱樂部進行管理開放。可見體育場館經營管理模式較為單一。
高校體育場館作為公眾體育的重要場所,如果能夠對社會開放將能緩解公共體育場地設施不足的問題,但目前高校體育場館開放存在一些困難。調查顯示,除了自身條件外,時間、安全、經費、管理和思想方面的問題是高校體育場館對社會開放面臨的主要問題。
高校的體育場館主要是供學校體育教學、訓練、競賽以及課外體育活動使用的。向社會開放的前提是必須保證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不被干擾。而對外開放與教學時間上有沖突、互相有干擾,會對學校的工作和環境帶來影響。
通常情況下體育場館在建設完成后國家基本不再撥款維修。學校體育場館開放后,管理、服務人員的勞務、工資及設施維修、保養等,這些都將會增加學校的經費支出,因此體育設施和場館因維護管理費用過高,缺少經費支持也成為影響高校體育場館開放的一個重要因素。
近年來,我國校園安全惡性事件時有發生,校園安全問題是各個學校面臨的主要問題,隨著場館開放,外來人員的增多,勢必給學校帶來安全隱患,如環境污染、治安隱患、財產失竊、人員沖突等,另外器材過度使用也會產生安全風險。
高校體育場館對社會的開放,會有大量社會人員涌入學校,這需要專業完備的管理指導服務對其進行安全有序的管理,目前很多高校向社會開放過程中,場館沒有專職管理人員,多為臨時工,體育教師或者學生,對于場館管理缺乏專業性認識,這極大地制約了高校體育場館面向社會開放的程度和效率。
政府相關部門雖然高度重視群眾體育的開展,從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已經以文件和法規等形式要求或號召學校開放體育場館,但不少學校對開放的義務性和責任感缺乏認識,對開放工作不積極,基本是在被動地開放。
開放時間以不影響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為原則,主要利用寒、暑假、雙休日、節假日以及每天早晚,努力在時間上保障向社會開放。
目前各級地方政府、體育局仍是體育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重要部門,因此政府職能部門應加大體育器材設施的資金投入,不斷提高公共體育設施和器材的質量和數量。另外,建議省市體育局將每年歸留的體育彩票公益金,撥出一部分作為高校體育場館經濟補貼,對于老化較快的體育場館器材設施,政府可以為其免費維護或更換新的體育器材設施。同時鼓勵企業與高校的合作,使企業提供一部分贊助,多渠道保證高校體育場館對社會開放的正常進行。
安全責任是很多學校在面臨開放體育場館時最大的擔心。可通過政府出資為學校購買公眾責任險、制定開放安全要求、配置電子監控設備、建立突發事件預防和處置制度等措施。
要根據學校實際,成立工作組織機構,建立健全學校體育設施開放工作機制,制定包含場地管理,人員管理、活動管理和校園安全、活動人員安全、活動秩序安全的《管理辦法》和《安全預案》;學校要有專人負責落實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工作,配備適當的管理人員,并定期對場館設施進行檢修、保養,保證學校體育場館開放時安全、完好。
學校是社會結構中重要的教育機構,肩負著服務社會、服務群眾的責任,讓政府相關部門和學校轉變思想,真正認識到學校體育場館向社會開放的重要意義,把學校體育場館的開放工作,列入學校工作流程,成立體育場地管理領導小組。開放學校體育場館是個系統工程,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應借鑒各地經驗,由政府主導,多方聯動,逐步推開。
[1]葉秋霞,冷廣振.河南省高校體育資源面向社會開發利用的探討[J].內蒙古體育科技,2008(3).
[2]楊振,李艷翎.我國高校體育場館對社會開放的困境與優化策略[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3,36(1).
[3]王聃.論我國學校體育場館對社會開放之現實困境及立法對策[J].學術交流,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