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斌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體育系 湖南長沙 410002)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進和陽光體育的開展,我國高校體育事業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社會各界人士的幫助下,經過多年的探索與改革,已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和豐碩的成果。但在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隨著國際間相互學習與交流的增多,相比較下,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還存有弊端和不足之處,為實現錦上添花和促進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的和諧快速發展,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應把握好機會,審視和反思自己的不足,然后做好轉變,為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與發展服務。
在重競技輕人文的傳統思想指導下,大部分體育教師一直襲用灌輸法,主宰著課堂,強調大學生對體育雙基的掌握,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情感體驗和人本理念。
教學內容方面以綱為本,造成了人性化、生活化的缺失。忽視了大學生的運動興趣與心理傾向,難以達到使學生主動、自愿、全面發展的教學期望,還造成了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斷裂、終身體育意識的游離,以致踏入社會后體育鍛煉無法延續。
教學主要方法仍然是傳習式教學法。這種傳習式教學法片面強調體育知識傳遞作用和學生被動地接受灌輸,忽視對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和個性的發展。
所采用的一體化教學組織形式就是同一標準要求,強調課堂的紀律性,學生要聽從教師指揮。這種一體化的固定模式一方面忽視了優等生特長的發展及“差等生”的基礎性和可接受性;另一方面也漠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等重要體育參數。久而久之,大學生的體育學習熱情會下降,會影響到教學目標的完成。
評價方法較為陳舊、缺乏新意。考評體系依然單一,基本上還是要求學生掌握和再現體育課堂上傳授的知識和技術,或者按一定標準統一達標,在考核評價時,忽視了受教育者需要“全面發展”的高教體育改革的發展趨勢。
眾所周知,教育起源于言傳身教、口耳相傳的原始社會,但真正的學校教育則起源于奴隸社會。當時,體育思想和其它學科一樣,被統治階級的主流意識所奴役,一直在服務于政治,忽略了對人自身的關注,沿襲了上千年。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體育思想才正式轉軌,初涉人文領域,然而卻又筆走偏鋒。從現代體育俱樂部等體育組織身上窺一斑而見全豹,基本都披上了現代商業化的外衣,成為是名副其實的功利主義體育。“究竟是人為體育服務?還是體育為人類服務?”體育哲學家們對體育的本質進行重新的認識與考量。通過認真思辨后得出體育應回歸到人本方為理性的結論,建議當前高校體育教學要轉變觀念,突破傳統的教學思想,堅持以學生為本,回歸體育的文化本原—實現其核心要義,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提升對人的關注。把體育作為促進人的身心健康與全面發展的一種方法與手段,為此,在當前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體育教學思想向以人為本的方向轉變應是其要任務。[1]
教學內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載體,是教育者通過有目的的選擇,來對受教育者實施教育影響和傳遞的主要信息。大學體育是大學生個體學校體育的終點,也是其走向社會體育的起點。大學生群體在大學所學的體育技能、所養成的體育鍛煉行為習慣如何,對他們終身體育意識的養成至關重要。同時,培養大學生形成終身體育意識和養成體育習慣是體育新課改的題中之義。為此,為促使大學生群體形成終身體育觀念,為畢業出校門踏入工作崗位后所進行體育鍛煉奠定良好基礎,體育教學改革在教學內容選擇上,應向生活化方向集結,在體育教學內容中的體育運動項目選擇上,要加強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之間的銜接,防止斷裂。例如田徑運動中的撐桿跳高、三鐵項目等,在社區體育活動中,很少見有人用這些項目來健身。因為在體育文化領地中,如果撼動了競技體育在體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競技體育文化一旦其失去了市場,整個體育文化的發展前景將會黯然無光,甚至會悄然地彌散至消亡。[2]為此,高校體育教學內容方面的改革,應遵循體育教育規律,要以生活化和終身化為其主要的價值取向。擴大體育人文理論的課時比重、合理篩選競技體育項目、提高健身娛樂內容,注重與運動鍛煉項目同大學生所學的職業相結合;體育教學內容易開展、能與社區群體運動相結合;在富裕社會里能和現代養生保健及醫療康復體育相結合,使改革后的高校體育教學轉向終身體育的方向發展。[3]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的總稱。新一輪的高校體育新課改重點之一就是要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大學生成為學習過程中的主人。為此,高校體育教師除了要轉變教學思想外,更重要的是要轉變教學方法。要提高課堂效率。欲打造出高效體育課堂,就必須徹底改變傳統的“師教生模仿”模式,靈活使用多種教學方法,來激發大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提高參與意識、滿足成就動機,在互動和諧氛圍中完成教學目標。為使教學方法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并且能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可以靈活采用合作教學法、小組教學法,分層教學法等多種體育教學法。再如,在當今的信息時代,體育教師可利用多媒體來輔佐教學,此教學方法的特點是有音屏、視頻,可以將所學的體育文化背景及教學重難點很直觀地展示給學生,且圖文并茂。體育動作要領、分解動作展示等,要比體育教師講述和示范的效果要好上百倍。但是,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在用多種教法時同時,要注重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
教育家孔子在《論語-雍也》中就主張“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其意是指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要施以不同的教育。[4]體育教學實踐中也發現,同一個教學班大學生在體質健康狀況、體育運動基礎等諸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如果不進行改革,延續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對學生采用相同的標準和統一要求,不僅課堂教學效果難以如愿,學生也難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的發揮。以田徑急性跳遠為例,大學生們在小學學過、初中和高中也學過,若繼續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統一要求,對于運動能力較好的大學生來說就是毫無意義的復習,對于運動基礎差的來說,將基本動作做的標準規范依然會有難度。因此,應改革教學組織形式,采用分層教學,參照不同大學生的運動基礎,遵循因材施教原則,最大限度地調動每個大學生的體育興趣和參入動機。以上述為例,可將授課班級學生實施“分層教學”,不同的小組授不同的內容,提出不同的要求。對急性跳遠有稟賦的,可借助跳板學習和練習走步式;對彈跳力和腰腹部力量較好的授挺身式;對運動能力相對較弱的要求就是要練好騰空步。既體現出了面向全體學生,同時又能在貫徹教學大綱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特長和張揚學生個性。[5]
馬衛平教授通過對學校體育文化的反思,看到其隱含的“人的迷失”,認為其主要根源之一就是忽略了以人的全面發展為導向。在傳統的體育教學評價方面,過于權重對大學生身體運動成績的測判,而忽視了入校時體育運動基礎、進步幅度和課堂學習態度等。教師和學生在追求考核時的分數數據之時,將人看作社會的工具,割裂了人與社會的關系,而沒有運用馬克思的“以人的全面發展”來衡定。因此,傳統的教學評價方法不利于發展大學生的潛能、不利于幫助大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和確定自信。導致體育的本質功能被誤識,甚至遮蔽。體育新課改提出了當前高校的體育學習評價應以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注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提高他們在體育學習活動中的生命質量。因此,教學評價要向“以人的全面發展”的方向轉變。
[1]馬衛平.體育與人[D].湖南師范大學,2005.
[2]黃應章.試論競技體育在體育文化中的重要性[J].黃河體育科技,2010,11.
[3]李鵬.新世紀高校深化體育教學改革的探討[J].蘭州大學學報,2000,28.
[4]靳玉樂.現代教育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5]慕宗強.加強體育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