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體育學院 湖南長沙 410205)
在高校健美操傳統教學模式中,學生處于被動模仿角色,機械練習掌握動作的教學形式,導致部分學生對健美操課堂產生誤解甚至厭倦感。而體育教育思想“終身體育”和“健康第一”的提出,迫切要求新背景下的高校健美操教師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適應健身產業化市場帶來的新需求。本文結合相關教學實踐,就健身產業化新形勢下的高校健美操教學模式的改革策略進行重點探究。
健美操教學模式,指的是以新的體育教育思想為指導,對健美操教學活動進行有計劃、有目的的設計與組織,從而形成比較標準的教學方法結構,一般包括可遵循的教學過程、科學的教學方法以及穩定的實施對象。
隨著部分高校的新校區的建立,高校的基礎設施日益完善,為高校健美操課堂教學提供了良好的場地設施。但部分高校課程設置仍采用原有的戶外課堂教學,遵循下雨即停課的傳統,讓有限的健美操課時再次縮減;部分高校健美操教師為爭取達到教學目標要求的進度,將部分健美操理論講解課堂或改為實踐為主、理論為輔的綜合課堂,或直接進行健美操實踐教學,不僅不利于高校健美操學生開展正確的健美操鍛煉,而且不利于培養高校健美操學生的健美操審美意識。
健身產業化的市場條件下,高校學生對健美操高校課堂提出了塑形減肥、舒壓健體的新要求。但現行的高校健美操課堂的主要內容基本均使用1~3級大眾健美操,教學風格也較為固定,很難激發高校1~3級學生對健美操課堂的興趣,更難實現高校學生課后進行健美操鍛煉的新體育思想的要求。此外,部分高校健美操課堂采取只看動作規范的考核評價標準,也極大的扼殺了部分高校學生對健美操這一時尚運動的興趣,不利于學生終身鍛煉意識的培養。
目前在高校從事健美操教學的教師多為女性且年齡均在30歲左右,主修專業多為藝術體操、競技體操或舞蹈,由健美操專業畢業教師各大高校普遍偏少且多為兼職教師。部分教師的專業理論知識與技術均缺乏,不僅無法滿足健身產業化背景下對高校人才的需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高校健美操課堂的發展。
提高高校學生的身體素質是高校體育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同時,適當的體育鍛煉也是高校學生保持身心健康的一項有效手段。健身產業化市場對高校健美操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師在進行健美操教學時,需要培養高校學生獨立編排健美操的創新能力,促進身心健康,最終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高校教師改革健身產業化背景下的健美操教學模式時,可以借助以下相關措施。
健身行業的產業化,一方面給高校健美操專業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給高校健美操教師的傳統教學模式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為了讓高校健美操課堂的教學目標達到健身市場化要求,高校健美操教師需要將理論講解、動作傳授、社會實踐合理安排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具體教學活動時,鼓勵學生閱讀健美操專業相關知識,加強對健美操基礎動作的訓練,提高高校學生對健美操學發展方面的整體認知以及健美操基本功。此外,高校健美操教師還需注重培養高校學生獨立解決問題能力與創新思維,進而提高高校健美操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就業能力。
高校教師在開展健美操教學時,要重視高校學生的創新思維的培養,鼓勵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達到高校健美操課堂教學與培養健身市場需要的人才的雙要求。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堅持“以教導學”的原則,讓學生在具備扎實的健美操基本功的前提下,通過自主設計健美操三要素(音樂、動作、隊形),完成健身產業化對高校健美操人才的創新能力的要求,進而提高高校健美操專業學生的就業能力。
以音樂帶操的教學形式,是健身產業化市場的產物,在健身俱樂部中得到廣泛的運用。俱樂部教練通過連續強節奏音樂的播放,以帶操的方式讓健美操愛好者掌握基礎、規定動作,進而養成終身鍛煉的意識。以音樂帶操的教學形式符合新的體育教育思想,高校健美操教師在進行選修專業學生的課堂教學時,以”健康第一”為標準,在提高高校學生的心肺功能的前提下,完成高校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培養的教學目標。
高校健美操教師在開展選修專業的教學活動中,可以播放節奏強、律動快的健美操教學音樂,以教師帶操的形式讓選修健美操專業學生不斷重復規定動作,從而掌握基本動作達到健美塑身效果。同時,健美操課堂教學目標從注重高校學生動作規范度到關注鍛煉時間長短的轉變,可以激發選修專業學生對健美操課堂的興趣,滿足選修專業學生修身美體的需求,最終形成選修專業學生終身體育的意識。
高校學生的健美操起始能力,即高校學生在開展健美操課堂學習前,對健美操知識與技能的已有認知水平,以及對高校健美操教學內容的態度。高校學生的健美操起始能力的不同所引起的學生個體性差異,使得部分高校健美操教師運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很難實現高校學生的身心全面健康的新要求。而高校健美操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學任務對教學進度與教學目標的要求,讓健美操教師很難在課堂上關注每位學生的個體差異,實現高校健美操課堂的因材施教。而高校學生認知能力與認知規律已達到自學、自練、自督的水平,健身產業化對高校健美操學生社會交際能力與心理素質的要求,讓高校學生切實參與到健美操教學活動中的教學模式,成為了部分高校教師為適應社會要求與發展的選擇。
高校健美操學生之間的互相幫助,不僅有利于學生團結協作能力的培養,而且可以讓健美操教學活動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讓教學評價從教師被動監督轉為學生自主督促,進而促進高校健美操學生的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全面發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在教師示范教學與糾錯調整后,依據“以強帶弱”原則分組,讓高校學生對健美操課堂上的教學內容以更直接、更快速的方式反饋給教師,在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實現高校學生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共同發展。
綜合考核評價法,指的是高校健美操教師在實行課堂考核與評價時,堅持“以人為本”的素質教育新思想,考核內容包括定量與定性、過程與結果等多方面。高校健美操教師實行綜合評價法,由傳統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學習結果向注重學生原有基礎提升情況的轉變,不僅有利于提高高校健美操考核與評價體系的透明度與公正性,而且有利于高校學生更清晰地認識自身的優缺點,有針對性開展課堂學習與課外鍛煉,實現高校素質教育對高校學生個性化發展思想要求。
高校健美操教師在進行健美操課堂教學考核時,在關注高校學生掌握健美操基本動作與技能的同時,需要關注高校學生的健美操課堂的課堂參與度、心理素質以及社會適應能力。在進行階段性教學評價時,依據學生的個性化人格特征采取相應的評價語言與動作,消除學生對健美操課堂的誤解等不良心理情緒,依據高校學生對健美操課堂教學提出的個性化要求,改變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實現“教”與“學”同步,體現高校健美操課堂考核評價體系的公開公正。
改革高校健美操教學模式符合健身產業化背景下的市場要求,符合新的體育教育思想提出的新理念。高校教師開展健美操教學活動時,針對專業學生,注重理論結合實踐;針對選修學生,音樂帶操;針對學生差異,生生互助;針對個性需求,應用綜合考核評價。改革健身產業化形勢下的高校健美操教學模式,能提升高校健美操專業學生的就業能力,培養高校選修健美操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促進高校健美操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實現高校健美操學生個性化發展。
[1]魏琳.如何創新高校健美操教學模式[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3(19):199.
[2]蔣善華.高校健美操俱樂部教學模式研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29):75-76.
[3]張啊寧.個體差異關注度與高校健美操教學目標的實現[J].青春歲月,2011(2):93.
[4]曲雪芹.高校健美操教學與學生終身體育觀的培養[J].華章,2012(2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