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洋
(吉林體育學院休閑體育教研室 吉林長春 130033)
高校推廣越野行走教學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
于洋
(吉林體育學院休閑體育教研室 吉林長春 130033)
對越野行走的概念、價值以及教學內容進行闡述。從越野行走運動能夠補充高校體育教學內容不足,促進學生身心群發展兩方面對其在高校推廣的必要性進行論述;從高校開展越野行走運動所具備的軟硬件教學資源,以及該項目國內外發展前景對高校推廣的促進作用兩方面對高校開展越野行走教學的可行性進行論述,力爭為越野行走運動的高校推廣之路提供理論依據。
高校 越野行走 必要性 可行性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研究人員芬蘭考察時,發現一種使用兩支手杖行走的運動,以健身專家的敏銳,他們預感到這種獨特的行走方式將使人受益匪淺,作為體育產業,也大有發展前景。運動推廣的過程,既是健身科普宣傳的過程,也是體育產業發展的過程。經過研究人員及小規模人群的試用,2003年,科研所成立了全國第一支越野行走隊。經過對該項運動多年的實踐,研究結果表明,越野行走運動是一項帶有健身性、健心性、保護性、探險性質的體育活動。目前,越野行走作為一項優秀的全民健身項目獲得了國家體育總局在全國范圍內的大力推廣。
越野行走作為一項新興的健身運動,其在我國的發展歷程迄今也不過十幾年的時間,它的運動方式、健身效果以及社會作用還在逐漸的認識和發掘過程中,越野行走運動的價值,遠比我們的想象要大,需要研究者不斷地開拓、完善和推廣。在2013年4月為貫徹落實《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規范地推動越野行走運動的可持續發展,國際越野行走聯合會中國委員會在長春市舉辦了中國首期越野行走高級裁判員培訓班。值得關注的是此次培訓主要面向高校,這意味著國際越聯開始著手將越野行走運動向高校體育教學推廣。本研究即抓住此契機,針對高校開展越野行走教學的必要性與可行性進行分析,力爭為越野行走運動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推廣提供理論依據。
1.1越野行走運動的概念
越野行走(又名北歐式行走),英文名為Nordic Wa1king,是一項以促進身心健康為目的、講究姿勢、速度和時間的步行運動。越野行走源于芬蘭滑雪運動的夏季訓練方式,直至1997年芬蘭的EXEL公司、體科所和索目拉途戶外運動協會共同合作將滑雪杖改制成適合步行與登山運動的手杖,開創了“正規”越野行走的先河。
1.2越野行走運動的價值
(1)健身價值。越野行走借助雙手執杖進行運動,不但適合長時間運動,且全身大肌肉群均能獲得鍛煉,非常容易達到有氧運動靶心率,是優秀的有氧代謝運動方式。四肢同時參與運動也解決了健步走上肢運動不足以及運動強度低等問題,提升了行走類運動的健身效果。國際越野行走協會提供數據表明,在完成同樣時間、同樣速度、同樣距離的行走運動情況下,越野行走可使鍛煉者心率較其它提高13%、熱量多消耗20%~46%。(2)保護價值。越野行走使用兩支手杖可以減輕行走運動對腰椎與膝關節的壓力,減少關節磨損,對受損關節還能起到修復作用;對預防骨關節病,延緩骨骼的衰老作用明顯;同時兩只手杖的支撐,大大提高了山地行走的安全性。(3)康復價值。越野行走運動能夠預防和治療“三高”以及肩周炎,促進鈣的吸收,增加骨密度,預防骨質疏松,且內臟“減肥”效果顯著。(4)運動價值。越野行走可以作為準備活動、體能訓練、放松活動的一種有效手段。
1.3越野行走運動的教學內容
越野行走的教學內容主要分為手杖操教學、越野行走基本技術教學、身體素質訓練、游戲與競賽四方面。(1)越野行走運動的手杖操教學包括手杖熱身操、手杖活力操、手杖塑身操、手杖健身操、手杖整理操、手杖操規定動作六方面內容;(2)越野行走運動的基本技術教學包括平路行走基本技術、山地行走基本技術;(3)越野行走運動的身體素質訓練分為力量訓練、平衡訓練、柔韌訓練;(4)越野行走運動的游戲與競賽可分為多人游戲、雙人游戲以及場地接力競賽等。
2.1越野行走可以補充與完善高校體育教學內容體系
首先,越野行走憑借豐富的手杖操內容、戶外行走技術以及趣味并充滿挑戰性的游戲和競賽,可以彌補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的乏味,以時尚與前沿吸引學生的眼球,提高學生對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參與興趣;其次,越野行走的保護價值能夠規避高校對教學風險性的顧忌,符合高校對課程安全性的要求;再次,其引進可以拓寬教師視野,更新教學觀念保持教學內容與時俱進,提高專業知識與技能水平,并促進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最后,越野行走運動使學生的體育鍛煉在休閑的方式下進行,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這與現今高校體育教學現狀是有區別的。
總之,越野行走運動以對環境的開放性、對形式的靈活性、對內容的多樣性與趣味性為主要特征,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完美的補充了當代高校體育教學內容存在的多種缺憾。
2.2 越野行走運動可以提高高校學生身心群的全面發展
(1)身體健康方面。越野行走時,戶外凹凸不平的地勢可使學生上肢與下肢緊密地配合,使呼吸系統、神經系統、循環系統、骨骼系統等身體機能得到很好的鍛煉。學生的運動系統,如力量、速度、耐力、柔韌、協調等獲得增強。同時,在嚴寒、酷暑、風雨等環境和條件下進行越野行走,還可以使學生適應環境的能力會不斷提高,免疫力也會相應增強。
(2)心理健康方面。近年來,我國大學生普遍存在意志品質薄弱、缺乏自信、找不到壓力和情緒的正確宣泄渠道等心理健康問題,“早秋”與“宅”成為普遍現象。越野行走是一項戶外運動,與自然相融合的同時能夠加強學生戶外探索能力;另外,山地越野行走能夠讓學生獲得征服難險路徑的正能量,從而使意志品質在特殊的地理環境中得到良好的鍛煉。學生可以逐漸學會遇到困難心平氣和,處亂不驚,并積極應對困境,有利于學生進行很好的心理調適。
(3)社會適應能力方面。越野行走的接力競賽、雙人配合練習以及多人游戲等教學內容可以培養大學生的競爭與合作意識以及責任感。同時,越野行走的手杖操創編,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總之,越野行走運動不但能夠使學生提高身體素質與生存能力,還可以讓學生在運動中尋找學習的快樂,體驗成功的感覺,從而獲得身、心、群的全面發展。
3.1高校豐富的軟硬件教學資源是越野行走運動開展的保障
(1)硬件方面。由于高校擁有現代化室內體育場館、戶外運動場地以及完善的體育設施,不但能夠滿足越野行走教學、訓練和課外體育鍛煉的要求;還通過投資建設與簽約各種實習與實訓基地,開展學生越野行走社團活動以及與社會實踐相關的培訓工作,這些硬件條件在空間上保證了越野行走課程的開設。同時,近年來隨著專業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各種實驗室、研究中心、社科基地相繼建立,為越野行走等大量新興運動項目的科學研究提供了有利保障。
(2)軟件方面。首先,國家政策:2002年教育部頒布的《全國普通高校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中提出,高校應開發自然資源,通過戶外運動來完成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目標。同時也根據學校體育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等領域目標中明確指出“學習一兩種新興運動項目”,“獲得野外活動的基本技能”等,開展越野行走的宗旨與上述《標準》的領域目標要求完全吻合。其次,師資力量:高校擁有高水平的教學團隊,且有能力聘請相關專家進行師資培訓,或者通過外派的方式,加強教師與外界的交流、學習與實踐,提高學校新增課程教學水平。如吉林師范大學今冬就曾邀請中國越野行走第一人肖剛老師與吉林大學體育學院袁吉教授到校開展公開教學,為教師與學生引入運動新理念,拓寬了教師的專業領域以及知識視野。最后,教學資料:高校的體育教學資料資源豐富且前沿,這也為高校推廣越野行走運動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3.2越野行走運動國內外發展前景對高校推廣的促進作用
目前,除北歐國家外,越野行走運動在澳洲、北美、亞洲等近40個國家和地區得到了較好的開展。在芬蘭,每周進行越野行走的人口達16%以上;在德國,有1200萬人口鐘愛越野行走。
越野行走在我國發展至今也已經有遍布30多個省市的近10萬愛好者,僅在北京,參加越野行走的人數就超過了3萬。2009年北戴河成立了以越野行走為主的“77健走俱樂部”,國內越野行走運動俱樂部的實踐經驗能夠為高校開展野外運動提供有價值的推廣思路。
綜上所述,作為健身、休閑、娛樂的最佳方式之一的越野行走運動,在國內外發展的勢頭銳不可當,高校作為主流事物發展的先鋒,在高校普及推廣越野行走教學將是大勢所趨。
[1](德)普拉曼,(德)沙夫勒.越野行走[M].宋逸倫,譯.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
[2]姚新新.越野行走[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2.
G807
A
2095-2813(2014)10(a)-00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