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
(武漢科技大學體育課部 湖北武漢 430000)
高校體育教學中學生心理健康評價的缺失與優化策略①
張玲玲
(武漢科技大學體育課部 湖北武漢 430000)
在大學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體育教育的心理健康促進功能,以學生為主體的體育教學活動,在發展學生身體健康水平的同時,實現學生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以大學生體育教學的心理健康評價的缺失為切入點,結合體育教學實踐,進行高校體育教學心理健康評價策略的研討,以期為高校體育教學功能的實現,提供理論與實踐層面的參考。
大學體育課程 心理健康 評價 缺失 優化策略
在高校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心理健康目標的評價作為高校體育改革的重要內容,有效的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健康價值取向,對提升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有著重要的作用。大學體育課程標準指出大學體育教學一方面要促進大學生的身體健康素質,同時也要發展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高校體育課程改革要以學校體育活動為手段,來發展大學生的體育運動興趣,提升大學生的意志品質水平與情緒的自我調節能力。在貫徹與落實高校體育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加強對高校體育教學與學生心理健康目標的評價方法、評價體系的研究,關系到每個學生的進步與綜合能力的發展。當前,高校體育課程心理健康目標的評價過程中,其針對性和有效性很難準確的反映出大學生的體育與心理健康需求,加之心理健康評價的可操作性不強,因此很難在體育教學評價的過程中得到有效的實施。
1.1心理健康評價內容較為隨意
在我國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指出了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含義:指的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態,大學生處在心理健康狀態的時候,一方面擁有良好的自我感覺,并且與社會相處的過程中,有一個和諧的狀態;另一方面是大學生維持心理健康、降低行為問題的原則。因此,高校體育教學的心理健康評價內容的選取,需要緊緊的圍繞體育教學這一主線,來選擇更有利于大學生群體心理健康的影響來提升評價內容的有效性。從實踐的角度分析,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心理健康評價,是為了讓大學生在體育活動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緒體驗,提升學習的自信心,發展良好的意志品質。但是,當前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心理健康評價的內容過于泛化,這就使得心理健康評價無法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1.2心理健康評價的可操作性不強
在高校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體育課程標準指出了大學生心理健康領域的發展目標與體系,按照這一目標體系、發展內容等作為評價的依據,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評價體系。科學、完善的心理健康評價體系,能夠有效的反映出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目標與體育教學的有效性。心理健康評價也是指導體育教學的內容與方法,是體育教學契合與大學生發展的基本保證。但是當前在高校心理健康評價的實踐過程中,心理健康評價目標體系的可操作性不強,導致心理健康評價體系應用過程中無法達成統一的共識。
1.3心理健康評價方式較為單一
當前高校體育課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評價,僅僅是通過單一的教師評價的方法,并沒有認真落實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相評價。評價形式的單一性,使得高校體育教學對大學生的發展并沒有完成有效的促進。高校體育教學評價的最根本特點是價值判斷,而價值判斷的基本特征就是體育教學的客體與大學生主體需要的關系。在體育教學這一客體滿足大學生需要的時候,客體對大學生來講是非常有價值的。當客體無法滿足大學生的需要時,體育教學的價值就無從體現。所以,在高校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選擇有效的評價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高校體育教學方向的選擇。
2.1重視質性評價的使用,提升體育心理健康評價的主體性
在高校體育教學心理健康評價過程中,要重視質性評價的內容。質性評價包含有對教育過程的態度、思想品質、社會適應、創新能力等指標的評價,而這些內容是量性評價不能測量或體現的。教師在體育教學心理健康評價的體系中,要淡化甄別和選拔功能,強化激勵機制,考察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形成與社會適應發展的情況,并及時反饋到體育教學中,使體育教學能夠影響到學生將來的體育鍛煉意愿、終身體育意識。
2.2以健康第一位為指導思想,開展體育教學的心理健康評價
健康第一作為高校體育教學的基本理念,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既需要在課堂教學的內容、組織方式等體現,也需要以教學評價來強化和鞏固健康第一的思想。大學生心理健康作為個體對環境與同伴之間的適應情況,在高校體育教學的過程中,為了更好的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整體目標,需要從下列方面優化高校體育教學心理健康評價體系:首先,讓大學生在體育活動的過程中體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心理健康對個體發展的意義,學會以體育活動的方式來改善心理的狀態。其次,通過心理健康評價,教育大學生能夠自覺運用所學的心理健康知識來提升身心協調發展的水平,能夠在體育活動的過程中積極的展示個體的愿望與行為,借助體育活動來樹立自尊與自信心。
2.3以社會適應能力發展為目標,優化高校體育教學心理健康評價
在高校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體育教育的心理健康促進功能,是以學生身心健康與社會事業能力發展為目標的。因此,高校在開展體育教學心理健康評價的過程中,在考核學生身體健康水平的同時,要以實現學生心理健康與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為目標,實現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高校體育心理健康評價體系的構建,需要以大學生的體育活動適應、環境適應、運動困難克服為主目標,構建有利于個體發展的學習過程。落實高校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發展的目標,是綜合評估大學生的體育學習狀態、心理感受效果的落腳點,也是體育評價對教學促進作用的重要體現。
2.4以健康價值觀的培養,為體育教學心理健康評價的著力點
高校體育教學心理健康評價的根本特征是促進大學生健康價值判斷能力的提升,而這種價值判斷是以大學生的主體需要為基礎。所以,選擇高校體育教學的心理評價主體,作為體育教學的重要環節,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評價方法與評價體系的多元化。心理評價方法作為評價主體、評價方法的有機結合,是實現評價有效性的基礎。因此,在高校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體育教師與大學生作為高校體育教學活動的主體,高校體育教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是以大學生身心健康價值觀為培養目標,以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為根本的教育行為。
綜上所述,高校體育教學的身心健康促進價值以大學生為主體,構建有效的心理健康評價體系,是實現高校體育課程心理健康目標評價的基礎。這就需要高校體育教育者在認真落實高校體育課程標準的基礎上,結合不同學校的體育教學實踐、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水平,來制定更為契合大學生發展的心理健康評價體系,為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提供有效的支持與幫助。
[1]王玫.促進高校體育教學環境構建及優化策略的研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6).
[2]王軍,王金霞.人際關系在甘肅省普通高校體育教學心理環境中的狀況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8(2).
[3]沈財利,孫虹.試論優化高校體育教學環境的策略[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3).
[4]陳曉鶯,周輝.體育教學心理環境及其優化[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
G807.01
A
2095-2813(2014)10(a)-0124-02
本文為2011年湖北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項目名稱:高職體育教學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研究,項目編號:201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