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曉美 賈文彤
(河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河北石家莊 050000)
學校是青少年接受教育的神圣殿堂,塑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國家棟梁。學校體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在“體”——身體方面有很好的教育作用,還可以在“德、智、美”方面展示出絕對的優勢。國家對于學校體育的要求,在法律的范圍之內,通過學校體育政策的方式體現出來。
學校體育政策隸屬于公共政策范疇,按照公共政策的領域劃分,學校體育政策屬于公共政策范疇中“文教政策”下的“體育政策”。學校體育政策是體育政策的下位概念,它是體育政策在學校體育領域的具體規范。本文中比較傾向于將學校體育政策理解為黨和國家在學校體育方面的原則、策略、措施和辦法的總和。它具有公共政策的強制性、權威性、針對性、靈活性、時效性的特點,還有本身的層次性、利益相關性和效果滯后性等特點:層次性反映的是國家統治者在學校體育領域的意志、愿望和要求;利益相關性是指保護學生在體育方面的權利和利益;效果滯后性指的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需要間接而且長期方能體現出來。
1949年公布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明確指出“提倡國民體育”,《共同綱領》在當時有著國家臨時憲法作用,國民體育大多還是由學校體育教學來實現的,這為學校體育的立法和發展指明了方向。1950年第一個對前蘇聯訪問的體育代表團回國后,體總籌委會確定了學習前蘇聯經驗發展體育運動的方針,恢復經濟時期,著重抓普及,把重點放在學校、工廠和部隊。隨即1951年發布《關于改善各級學校學生健康狀況的決定》和《關于推廣廣播操的聯合通知》,指出了學校體育和衛生工作的重要意義,提出了具體要求。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中提出:“在全國人民中,首先是在廠礦、學校、部隊和機關的青年中,廣泛地開展體育運動,以增強人民的體質。”1953年的《關于正確方針學校體育運動,防止傷害事故的聯合通知》和1955年發布的《關于在青少年中開展國防體育活動的聯合通知》,范圍局限于學校體育教學、課外體育鍛煉兩方面,大多出發點為國防建設,但也確實對規范學校體育工作起到了推動作用。1960年發布的《關于在青少年中大力開展游泳活動的聯合通知》和《關于在青少年中廣泛開展運動競賽的聯合通知》圍繞著第一屆與第二屆全國運動會而頒布,明確學校將成為優秀運動員的培養基地。
經歷文革浩劫后,在1977年10月馬拉松會議得出一個可行性方案——《關于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恢復高考政策出臺,停滯10年的大學車輪重新轉動起來,轉動了一個國家和時代的拐點。1979年揚州會議通過了《中小學體育工作暫行規定》、《高等學校體育工作暫行規定》和《中小學衛生工作暫行規定》、《高等學校衛生工作暫行規定》,后經國務院批準,由教育部、國家體委和衛生部聯合頒布試行,由此拉開了學校體育衛生工作行政法規建設的序幕。1990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頒布了《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學校衛生工作條例》,標志著我國學校體育衛生工作真正進入了法制的軌道,之后國家教委頒布了《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及《大學生體育合格標準實施辦法》,進一步規范高等學校中的體育衛生工作。1992年教育部頒布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通過基礎課學習,使學生得到較全面的鍛煉和發展。
199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結束了體育工作長期無部門基本法可依的歷史,當年還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和《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進一步完善了學校體育法規體系,成為確保我國高校體育改革可持續發展的直接法律保障,使我國高校體育邁入依法治體的新階段。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確立了學校體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其中要求“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課程”,在隨后的幾年,學校體育工作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穩步推行學校體育課程改革。
2002年9月1日,教育部頒布《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這一政策對于化解不同時期我國學校體育發展中的矛盾與問題,發揮了重要的政策導向作用,但還缺乏預判能力和預警能力,因此提高政策的預判力也是各級政府努力的方向。同年《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和《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實施辦法出臺;同時,新《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也于這一年出臺,先在教育部直屬高校中施行,以取得經驗,而后于2003年新學年開始在全國所有普通高校中施行,它是國家對大學生在體育課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時期普通高等學校制訂體育課程教學大綱,進行體育課程建設和評價的依據。同時1992年頒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不再施行。
2005年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普通高等學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意見》,學校體育是國家全民健身計劃和奧運爭光計劃的基礎,普通高等學校創辦高水平大學的重要方面,但是這也導致學校體育工作的考評很大一部分取決于競技體育賽事的成績,學校側重于對少數青少年運動員的培訓,將主要力度投入到了競技運動比賽的訓練中,沒有權衡好多數學生與少數運動員的體育活動指導;面對我國青少年身體狀況總體有所改善,但仍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肥胖率高居不下,近視率也持上升趨勢,2006年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通知》,保證學生每天鍛煉1小時,這與新課程改革相呼應,把學校體育工作作為全民健身運動的重點,切實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質;以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契機,進一步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2007年5月2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把增強學生體質作為學校體育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充分保證學校體育課和學生體育活動,于當年年底在全國各級各類學校中廣泛開展“陽光體育冬季長跑活動”,它是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重要活動內容,培養頑強意志品質的有效活動形式,至2013年4月已經開展了6屆,每一屆都會有不同的主題。2011年發布的《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在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實施“體育、藝術2+1項目”的通知》和《切實保證中小學生每天一小時校園體育活動的規定》,兩項政策是貫徹“堅持全面發展,全面加強和改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的要求,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前者要求“組織廣大中小學生參加科學健康、生動活潑的體育和藝術活動,讓每個學生至少學習掌握兩項體育運動技能和一項藝術特長”,后者對切實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讓學生在學習文化課之余真正可以享受體育最本真的目的——娛樂,共同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
(1)學生運動時間沖突。從小學到大學,學生普遍存在學習文化課與參與課外體育活動的時間相沖突的矛盾。通過體育運動緩壓放松健身的愿景在實際中是學生不得不匆忙吃飯,準備晚上上課,大多學校會為學生安排晚自習或者夜間選修課。
(2)實施效果的評價機制不完善。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不同,甚至在一個地區之內也會差別很大,使用一個評價標準未免過于苛刻,雖然學校體育政策實施細則的制定是校方根據具體情況制定,但是對于評估卻是統一的標準。比如陽光體育運動開展的年度評比,傳照片到網站,這對于一些貧困地區來說,無疑是不公平的。
(3)缺乏預警能力。學校體育政策的實施首先就要有實施方案,卻少有學校制定預警方案,一但在實施過程中發生問題就會手足無措,應當在一開始就預見到某種情況可能出現,做好準備工作。
(1)制定預警方案,加強監督,及時溝通。首先校方制定一項合理的實施方案、預警方案和監督措施之后,通過研究論證無異議后方可進入實施過程,及時溝通并把握實施方向,出現問題及時追根溯源,這對于今后政策實施方案的修改是至關重要的;其次學校與家長溝通,適度體育鍛煉提高學習效率,由家長監督孩子進行必要的體育鍛煉;最后學生自身加強體育運動重要性的認識,提高自控能力,尤其在當今電視和網絡的誘惑之下。但也是需要國家體育行政部門對社會思想方向引導,建立社會、學校、家庭和青少年四維一體的監督模式。
(2)幫扶結對。依據當地實際情況,教育局可以將經濟發展相對富裕地區的學校與經濟發展處于貧困地區的學校結成幫扶對子,在師資方面和學校體育資源方面可以給予一定的支持,把教學經驗可以相互交流,盡量平衡這中間的貧富差距,實現教育的公平性原則。
(3)完善激勵機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學校體育政策的實施與考評可以由當地體育局與教育局共同制定,依據當地實際情況進行考評。比如對于“幫扶結對”的兩所學校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評價,盡量保證二者做到共同進步。
建國以來學校體育政策從圍繞“國防建設”、“一切為了國家建設”到遵循學生“健康第一”、“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從體育教師為主體到以學生為主體、體育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這種改變體現出國家對青少年的殷切期望,更是多方面、多角度、多種途徑地為將來的棟梁創造良好的培養環境,一項好的政策實施遠比一項好的政策出臺更難,周密的實施與有效的監督才能真正將宏偉藍圖鋪就于現實中。
[1]沈建華,孫海春,龔文浩.我國學校體育法制建設的回顧與展望[J].體育科研,2000,21(1):9-12.
[2]劉寧,劉靜民,張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校體育政策、法規演變脈絡之研究[J].體育科學,2009,29(12):88-92.
[3]彭雪涵.改革開放時期學校體育政策法規的文本解讀[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32(5):76-79.
[4]賈文彤,梁丹青,郝軍龍,等.高校體育改革若干政策法規的回顧與分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11(2):9-11.
[5]楊青松.我國體育政策研究述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1,45(1):19-23.
[6]朱迪.高等教育政策實施過程的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9.
[7]程洪玲.學校體育的依法實施現狀與對策研究[J].少林與太極(中州體育),2009,6: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