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必華
摘 要: 如何改變現狀,讓學生重新熱愛學習語文這門學科,這是擺在當前語文教學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難題。從多年初中語文教學實踐出發,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高中語文教學走出疲倦的一條途徑。教學有效性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明確有效目標,創設有效情境,引導有效閱讀,設置有效提問,提倡自主探究,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讓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進步和發展。
關鍵詞: 有效目標 優美意境 有效閱讀 有效提問 自主探究
有效教學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育科學化運動,特別是在受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教學效能核定運動之后,這一概念頻繁地出現在近現代教育文獻之中,并引起了世界各國教育界的廣泛關注。所謂“有效”,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獲得具體的進步或發展。
教學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進步和發展。下面我就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結合日常教學中的一些體會談談看法。
一、明確有效目標,有的放矢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和靈魂,在教學活動中具有定向作用。它限制著課堂教學的運作,對保證課堂教學有效開展至關重要。
如我在聽一堂《湖心亭賞雪》,該教師的課件做得較精美,然后一直雪景閃爍,雪花在飄,學生在朗讀時總忍不住看課件上的雪花。文言文教學目標的設定自然離不開根據注釋或其他疏通字詞,理解文章大意,了解作者意圖。明確了教學目標,那么一個單元、一篇課文、一節課,教師都能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教參中的有關提示,確定相應的教學目標,使課堂教學活動具有明確的方向。
二、創設有效情境,優美詩意
1.運用優美的導語創設情境
語文課堂的導入是一種精彩的開課,教師要善于運用導語激趣煽情,形成課堂的勢能。精彩的課堂導語既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不可企及的范本,又能起到開發學生潛能的作用。
2.借助多媒體創設情境
現代多媒體手段,為語文教學提供全新的視聽感覺,為語文教學提供良好的輔助,合理地利用它可以為語文課堂營造詩情畫意的美學氛圍,善于利用這一全新的手段,為語文教學創設情境。
三、引導有效閱讀,自讀自悟
在新課標提倡的“以讀代講、以讀促解、自讀自悟”背景下,某些許多語文課堂似乎走向一味追求朗讀數量,在學生沒有切實體驗和感受的情況下,盲目拔高朗讀要求的怪圈。事實上,這種建立在缺乏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上的朗讀,是空洞而乏味的。技巧上的模仿有所提高,只不過停留于表層,而非實質意義上的提升。為避免出現這樣的情況,可以設計拋出一個問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借助自己的生活、知識和體驗等,發揮想象,找出喜歡的句子讀讀,說說“你仿佛都看到了什么”,以豐富課文內容,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輔助情感朗讀。
朗讀固然重要,但默讀更不可忽視。新課標明確提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默讀和朗讀……”這就強調默讀和朗讀同等重要。況且默讀的速度是由學生自己控制的,這有利于他們邊讀邊想,遇到重點難點之處,可以反復讀、細細品,還可以停下來思考一番,進行質疑,待明白后,再讀下去。又說學生只有靜下心來,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調動個人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從不同角度對文本進行不同的解讀,產生濃厚的體驗,感悟字里行間蘊涵的思想感情。因此,就閱讀教學而言,朗讀與默讀必須同等訓練,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才能使語文課堂有弛有度,讀思并舉,動靜相宜,達到理想的課堂教學效果。
如我教學《故宮博物院》時,就讓學生自讀課文,然后完成故宮博物院中各宮殿由南到北的位置的一個練習。學生在帶著問題畫圖時,很快就能明確故宮中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及內廷后三宮(養心殿、儲秀宮)的位置,在默讀和動手畫圖自悟的過程中很快找到幾乎故宮中所有建筑的位置,并且儼然以小導游的身份向其他學生介紹故宮。這主要體現的是課程標準“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獲取主要信息”的教學要求。
四、設置有效提問,邏輯有序
愛因斯坦說:“有時候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有價值。”教師在語文課堂上要善于設計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用精、少、實、活的提問將學生吸引進課文,激發學生研討的熱情,從而有效開展課堂活動。
1.語文教學問題設計要“趣”。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針對高中語文教學內容,在導入新課時適當引入直觀材料或軼聞趣事或謎語設計新穎有趣的問題,使學生處于興奮狀態。
2.語文教學問題設計要“巧”。現代教學的事實表明:語文教師通過提的問題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思維,好的提問也可以增強學生潛在的創造能力。
3.語文教學問題設計要“精”。教學問題設計的“精”,是指語文教師在設疑時圍繞中心、總體設計,在“關鍵”(即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處設疑,絕不隨心所欲、在不重要的地方胡亂設疑。
如我有一次公開課教學《散步》,學生在配樂朗讀之后已經通讀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我讓學生根據課件中的圖片找出文中優美的句子,學生看到課件中綠色的樹葉、春天的感覺,立刻找到諸如“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塊小塊的新綠隨意地鋪著,有的濃,有的淡;樹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咕咕地起著水泡。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這樣描寫春天景色的句子。緊接著,我讓學生尋找文中“句式優美、兩兩對稱的句子”,學生很快找到很多,如:“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等。學生品讀文中優美對稱的句子。接下來,我設計的問題是“請你給文章換一個角度擬個題目,說說你的理由”,學生擬的題目各式各樣,但都能圍繞某一個角度,對文章的主題又有了新的認識。只有教師設計的問題“趣”“巧”“精”,才能引導學生在積極的思考探索中理解知識,把握重點,體味思路,突破難點,提高學生思維的層次性。
五、提倡有效方式,自主探究
新課標倡導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而語文學習提倡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注重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和發散思維。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呢?隨著新課標的全面實施,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勢在必行,《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對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起著重要作用。怎樣把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呢?我認為改變學習方式是關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是有效途徑之一。
在語文教學中要貫徹好這一基本理念,就必須真正明確它們的內涵,這樣才能行之有效。“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指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和幫助下,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小組學習、全班學習的群體作用,在合作中學習,豐富語言積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礎、前提,合作是促進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徑,探究是自主、合作學習的目的,三者互為一體,互相促進。
總之,教學是一門藝術,高效課堂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在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進行的今天,談論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具有更深刻的意義。因為這不僅是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要求,更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理念在新時期對教師提出的要求,愿語文課堂教學成為真正的、有效的語文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