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芳敏
摘 要: 高等職業教育成本會計課程教學體系應突出其應用性強的特點,課程體系較其他高職課程有其復雜之處,分層教學法的引入,能夠有效改善教學效果。本文立足于高職成本會計教學實際,注重于探討分層教學法在高職成本會計課程中的應用,分析有關應用策略,以期為相關教學領域的研究作出貢獻。
關鍵詞: 高等職業教育 成本會計 分層教學法 應用策略
分層教學法就是針對不同學生的特點,選擇相應的教學方式,以適應學生個別差異的教學策略。高職教育成本會計課程教學體系突出應用性強的特點,課程體系復雜。在成本會計課程中引入分層教學法,順應會計專業教育的發展、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發展的需要,這種教學法有利于對學習者個性化的培養,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與適應性,對成本會計課程流水線教育模式的改變起到積極作用。本文從分層教學法引入緣由、分層教學法的內涵與應用現狀及分層教學法在高職成本會計課程中的應用三大塊展開論述,以第三塊具體應用部分作為重中之重,探討分層教學法對于高職成本會計課程的影響。
一、分層教學法的內涵與在成本會計教學中應用的現狀
分層教學法是在集中授課體制與承認學習者差異的前提下,為實現因材施教目標、實現學習者個性化發展的教學策略。分層教學法要從學習者的成本會計學習需求出發,秉持客觀、合理的原則,有針對性地對學習相關因素進行分層。具體而言,要對學習者本身、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式及教學評價進行分層。此外,還需要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努力做好成本會計課的教學工作。
然而,在當前分層教學法應用在高職成本會計課程中的具體教學領域內,仍存在很多不合理的教學現象。例如:部分教育工作者受限于自身落后的教學觀念、陳腐的教學經驗,先入為主地排斥分層教學法,對分層教學法的科學性與合理性存疑,不能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落實該方法;部分教育工作者能夠接受分層教學法,但受限于理論知識與具體指導,在成本會計課程中推進該方法時覺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還有部分教育工作者盡管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嘗試了分層教學法,但由于方法不對或舊有教學思維的慣性,發覺新方法帶來的成效與原有存在落差,在不加分析原因的情況下,就錯誤地認為新方法有問題,重回老路。當前,如何在高職成本會計課程中正確實施分層教學法是高等職業院校教學改革小組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這一局面的突破,離不開廣大高職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二、分層教學法在高職成本會計課程中的應用
(一)了解、掌握學習者的差異,對教學對象分層。
了解、掌握學習者的差異性,是對教學對象進行分層的依據。對學習者學習能力進行不加歧視的、理性的甄別,最終將學習者分層,考驗著教育工作者的眼力與職業操守。例如,給本科生授課與給高職學生授課,教學目的、內容、深度、偏向等方面都是有明顯差異的,本科生教學偏向于研究,高職學生教學偏向于實用。此外,同一學歷層次的教學也因為學習者學習能力有差異而存在不同,成績較好的學習者可能擁有更好的認知能力,對成本會計課程內容的消化會更徹底;成績一般的學習者可能就相對差一些。因而,了解、掌握學習者的差異性,進而對教學對象進行分層是必要的。
(二)明確教學成效,對教學目的進行分層。
教學目的是教學活動最終需要實現的目標,是指導教學活動順利進行的燈塔。為了明確教學成效,教育工作者應根據不同層級與成本會計課程教學實際,對教學目的進行分層。例如,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習者,要求他們實現高層次的學習目標,在掌握會計成本計算方法與流程的基礎上,將諸多方法運用在實際業務中;對于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要求他們實現基本層次的學習目標,在掌握基本財會知識的基礎上,學有余力的再談論進階知識與技能。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能夠讓不同層次的學習者感受到平順的學習體驗,避免學習吃力或學而不精情況的發生。
(三)理清教學內容難易程度,對教學重、難點分層。
理清教學內容難易程度是對高職成本會計課程進行重、難點分層的前提。費用知識群與成本核算知識群是高職成本會計課程教學中的突出重點,輔費知識群與生產費用核算知識群是高職成本會計課程教學中的突出難點。介于重點、難點知識之間的是大量要求層次不一的知識群,教育工作者要依據教學進度與實際需求,結合不同層次學習者的學習能力,合理劃分不同層次學習者的重、難點范圍,合理要求不同層次的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掌握。
(四)評判教學手段優劣好壞,對教學方式和手段分層。
分層教學法是較為行之有效的因材施教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法有利于對學習者個性化的培養,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與適應性,其功能主要體現在對教學流程與教學節奏的改善上。下面,我們將以教學流程為線索,分析分層教學法在各個環節中的作用。
1.準備課堂教學內容環節。
教育工作者在準備課堂教學內容的時候,要將課堂教學內容進行分層,注重講解教學大綱與實際需求的重難點,簡明扼要地講解僅需要理解、掌握操作流程,合理分配課堂教學時間。此外,隨機地在不同層次學習者中點名回答問題,以檢驗課堂教學成效。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善用標記對內容進行適當地標注,能大大提高備課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小實際授課過程中的阻力,做到心中有數。
2.課堂具體教學環節。
高職成本會計課程的顯著特點是公式多、計算量大、應用難度大。依據筆者多年的經驗,相當一部分學習者反映,上課過程中能夠聽懂的東西,但在具體應用中還會出現錯誤,錯把A當做B,將C方法用在D計算中。因而,課堂教學環節需要溫習舊有知識群,詳解新知識群,適當鞏固成果。溫習舊有知識群應當是每堂課開始的先導,一般建議采用隨機抽選的方式,兼顧不同層次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對舊有知識進行復習。例如,基礎知識可以讓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習者回答,進階知識可以讓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回答。溫習舊有知識群的時間不宜過長,以達到回憶知識的目的為基準。詳解新知識群是課堂授課的真正核心,也是我們為什么上課的原因。知識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從無到有、積累整合的認知結構架構過程。教學中要遵循分層教學原則,考慮不同層次學習者的接受能力,層層推進教學內容。知識點的鋪開尤其重要,沒有充足的鋪墊,不要盲目展開一個高級知識點;方法技能的教學也很重要,在不了解學習者基礎知識掌握情況的前提下,不要盲目快推教學進程。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讓不同層級的學習者都能夠較好地理解、掌握成本會計內容與方法,兼顧統一進度與個體效率的關系。例如,面對大量出現的計算,初次講解務必一步一步地展開詳解;面對初次出現的公式,務必使用多媒體、圖像等方式強化記憶;面對需要前后貫通的知識,務必構建知識線索,并安排大量練習。課堂上適當應用鞏固成果,是防止拾了芝麻丟了西瓜的最好預防措施,一般在下課前的一段時間內進行。此外,布置適當的課后習題也是必要的,課后習題的布置要難易結合,基礎性題目要多于進階性題目,對習題進行適度地篩選也是必需的。
3.課后學習輔導環節。
課堂教學的高效率不能保證一段時間過后學習者依然保有清晰的學習成果,因而課后學習輔導環節顯得尤為重要。一般而言,成本會計課程的學習需要在每章內容結束后留有習題課的時間,專門對學習者普遍反映的問題進行集中回答,對個別反映的問題進行單獨回答。在完成答疑解惑這一基本層次的問題后,教育工作者要注意總結規律性結論,善于將零碎的知識整理成串,堅決不能將讓課后輔導局限于死板的記憶性知識層面,教會學習者真正需要反復咀嚼消化的能力,最終實現哪怕學習者由于時間的關系最終忘記了某個知識點,也能憑借扎實的系統化能力解決面對的問題。此外,務必掌握其中節奏,不被細節性問題占用大塊時間,影響正常教學進度。
(五)科學、客觀、公開,對教學評價分層。
教學的評級分層需要秉著科學、客觀、公開的原則進行。學習者是否完成學習任務,需要利用教學評價進行反饋。教學評價要有科學的體系,合理平衡各組分權重,以期最大限度地體現評價的客觀性。傳統教學評價手段是考試,在高職成本會計課程中往往依據學習者一個學期的期末考試卷面分數作為評定的絕對權重評定參照。采用分層教學法后,我們要秉著上文所講原則進行評價改革。首先,對考試制度進行改革,增加考試次數,減小由于考生非學習不確定性造成的成績波動,增強卷面成績的可靠性;其次,提高平時成績的權重,考慮學習者出勤率、課堂積極活躍程度、日常作業完成情況等因素。最終學習者的學習評價應該根據這兩個方面的因素,得出成本會計課程成績。
學習本身是獨立的,需要個人的努力與勤奮,但學習也是集體的,適度的競爭能夠調動學習者學習積極性。因此,我們建議公開學習者的評價結果,發揮教學評價分層的正向激勵作用,促進學習者主動學習。
三、結語
在高職成本會計課程中引入分層教學法的過程是教學主體由教師向學生轉變的過程,是課堂教學由千篇一律向因材施教轉變的過程,代表了當前一個階段教學改革的主流趨勢,是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的嶄新途徑。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在高職院校成本會計課程的引入與落實中,仍存在著一些問題與不足之處,一線教育工作者面對著種種困難,完成最終教學任務還任重而道遠。鑒于筆者有限的經驗與學識,不足之處煩請有關人士批評指正,在今后教學研究過程中逐漸修正與完善。
參考文獻:
[1]張新江.分層教學模式在成本會計教學中的應用[J].新西部(下旬.理論版),2011(7).
[2]時軍,曹曉雪.分層教學應用于《成本會計學》課程的思考[J].財會通訊,2011(7).
[3]劉曉紅.關于分成教學法在高職成本會計教學的幾點思考[J].時代教育,2010(1).
[4]陶燕.關于高職院校《成本會計》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2010(3).
[5]何慧芹,王金蘭.本科會計分層次教學實施方法探討[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