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邱毅 臺灣時政評論員 編輯丨安東 郵箱丨E-mail:Anthon83122@gmail.com
最近臺灣島內有兩份民調出爐,第一份是“臺灣競爭力論壇”自2013年以來持續(xù)進行的季度調查,顯示島內民眾具中華民族認同的比例達87%,認同自己屬“泛中國人”的比例雖然較低,但也有60%,與島內某些政治人物言及“臺獨”是主流的論述大相徑庭。第二份是《聯合報》所做的調查,顯示島內年輕人超過半數有意愿赴大陸工作,這又與一般人認為臺灣年輕人多排斥、貶抑大陸的成見南轅北轍。
先深入審視第一份民調,認為自己是“泛中國人”的比例有60%,其中20%屬“積極認同”(即臺灣人就是中國人),另有40%屬“消極認同”(即是臺灣人也可以是中國人或不必否認是中國人)。這一比例在今年三四月“太陽花學運”之后曾出現大幅滑落,顯示學運造成的“反中仇中”氛圍確實影響了島內民眾的判斷與選擇。但經過這幾個月的冷卻與調整,認同中國人的比例又回升至年初水平,顯示學運激情退燒后島內民眾回到了現實和平與經濟效益雙重考慮的常態(tài)。從這些民調數據可見,“臺獨”并非島內民眾的主流意見,但由于島內媒體偏好負面報導,網絡社交平臺又被傾向“臺獨”的年輕人所盤踞,因此呈現“‘臺獨’為主流”的假象。
再來討論《聯合報》的民調。“太陽花學運”后,島內網絡社交平臺上充斥著不少年輕人偏激言論,一些學運領袖的政治行情也節(jié)節(jié)升高。若只看表象,會認為島內年輕人都已“獨”化,加之島內八年級生(意指1990年后出生一代)確實都在李、扁兩人執(zhí)政期間“去中國化”的教育環(huán)境之下成長。這樣的擔憂不無道理。但民調卻顯示超過半數的島內年輕人想到大陸工作,遠高于排斥到大陸工作的比例。正所謂“一個臺灣,兩種年輕人”,只是那些務實向上的年輕人常屬“沉默的大多數”,他們無意愿在網絡上發(fā)聲或與不同意見者爭吵,因而在公共媒體中呈現弱勢,也造成了兩岸各界對臺灣年輕人的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