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川++張金泰++馬海琴
摘 要 目的:評價健康教育對社區中老年頸椎病患者病情干預的效果。方法:選取本社區門診經牽引治療后的頸椎病患者90例,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45例,對干預組進行系列有序系統的健康教育干預活動和隨訪督導,對照組只進行隨訪,評價兩組研究前后癥情體征、Vernon頸椎殘障指數量表(NDI)和生活質量指數(SF-36)評分。結果:與對照組相比,干預組干預后的癥情體征評估(頸肩部疼痛、僵硬及上肢疼痛麻木)、NDI頸椎病功能障礙指數評分和生活質量指數評分(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精神健康評分)均有明顯提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社區綜合健康教育干預可以改善頸椎病患者的癥情。
關鍵詞 神經根型頸椎病 社區 健康教育 癥情
中圖分類號:R681.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4)22-0058-03
頸椎病是目前嚴重危害社區中老年患者的骨關節退行性變的常見病,表現為頸部疼痛、僵硬、頭暈及肢體感覺運動障礙甚至癱瘓[1],該病復發率高,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造成了嚴重社會經濟負擔。研究表明,51~60歲年齡段的患病率為33.8%,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2]。因此,社區開展中老年頸椎病自我保健和健康知識普及顯得尤為重要,也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頸椎病臨床中最常見的一種,我中心有效地對患者進行系列有序健康教育干預,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4月至8月上海寶山區長江路社區服務中心門診及服務點診斷的頸椎病患者,選擇其中臨床牽引治療治愈和顯效者90例納入研究,按區層隨機法將患者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組45例,其中男5例,女40例,年齡(62.31+6.92)歲,病程(13.11+7.23)年;對照組45例,其中男7例,女38例,年齡(60.67+6.90)歲,病程(11.47+7.14)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方法
問卷調查
采用自行設計調查表(包括病情癥情日記)、Vernon頸椎殘障指數量表(NDI)、生活質量指數(SF-36)評分表進行填寫調查。
干預方法
對干預組進行頸椎病專題健康教育,以沙龍講座形式每月組織患者集中進行1~2次頸椎病系列專題健康教育活動(責任醫師亦參加),為期1年。健康教育內容包括頸椎病自我防治保健知識、防治保健操指導、健康生活方式指導等。責任醫師每月定期1次上門督導(每天記錄病情癥情日記等)。對照組不采取任何健康干預措施,每月集中組織1次進行健康教育,責任醫師每月上門1次進行病情隨訪(每天記錄病情癥情日記等),不進行任何督導。
評估指標
癥情體征評估(病情癥情日記)
內容包括:癥狀(頸肩部疼痛僵硬、上肢疼痛和麻木、手指疼痛和麻木)、 頸椎操鍛煉時間、就診記錄、就診醫療費用。癥狀評分以分值計,按癥狀無、輕、中、重等級分別計為0、1、2、3分。
NDI頸椎病功能障礙指數評分表
內容包括兩部分10個項目:頸痛及相關癥狀(疼痛強度、頭痛、集中注意力及睡眠)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個人護理、提起重物、閱讀、工作、駕駛及娛樂)。每個項目最低得分為0分,最高得分為5分,分數越高表示功能障礙程度越重,按以下公式計算頸椎功能受損的程度:頸椎功能受損指數=(每個項目得分總和/受試對象完成項目數×5)×100。兩組每3個月進行1次評估。
生活質量指數評分
內容包括8個維度項目:生理功能(10因子)、生理職能(4因子)、軀體疼痛(2因子)、一般健康狀況(5因子)、精力(4因子)、社會功能(2因子)、情感職能(3因子)、精神健康(5因子),每個因子根據高至低賦予相應的權重得分,每個項目(相關因子得分總和)根據轉換公式都換算成100分。兩組每3個月評估1次。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隨訪兩組病情癥情日記情況
研究前后兩組病情癥情日記情況見表1。與對照組相比,干預組干預后頸肩部疼痛、僵硬及上肢疼痛、麻木均改善明顯,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手指疼痛和麻木則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干預前后癥情(NDI量表)評分比較
干預前NDI癥情量表干預組和對照組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64.19+10.85比67.26+12.71,P>0.05),干預后,干預組為41.67+5.28,對照組為63.81+8.27,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指數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生活質量指數各項指標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的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精神健康5項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生理功能、社會功能、情感職能3項評分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討論
牽引治療是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有效治療手段,但其遠期療效尚不令人滿意[3],患者自我防護的強弱是影響該病復發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頸椎病患者防治保健知識的認知對癥情顯得尤為重要。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開展系列有序的健康宣教干預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頸椎病患者的病情。
事實表明,社區開展系統有序的頸椎病健康教育干預活動能大大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可作為今后社區慢性病防治推廣的一種探索思路。
參考文獻
邱愛麗. 實施健康教育對頸椎病治療效果的觀察[J]. 井岡山醫專學報, 2005, 12(3): 102-103.
楊新文, 朱遠熔, 白躍宏, 等. 上海市徐匯區頸椎病患者情況調查分析[J]. 中國康復, 2011, 26(2): 101-102.
董一諭, 顏景芳, 劉海燕, 等.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康復護理研究[J]. 護士進修雜志, 2005, 20(6): 553-554.
(收稿日期:2014-09-12)endprint
摘 要 目的:評價健康教育對社區中老年頸椎病患者病情干預的效果。方法:選取本社區門診經牽引治療后的頸椎病患者90例,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45例,對干預組進行系列有序系統的健康教育干預活動和隨訪督導,對照組只進行隨訪,評價兩組研究前后癥情體征、Vernon頸椎殘障指數量表(NDI)和生活質量指數(SF-36)評分。結果:與對照組相比,干預組干預后的癥情體征評估(頸肩部疼痛、僵硬及上肢疼痛麻木)、NDI頸椎病功能障礙指數評分和生活質量指數評分(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精神健康評分)均有明顯提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社區綜合健康教育干預可以改善頸椎病患者的癥情。
關鍵詞 神經根型頸椎病 社區 健康教育 癥情
中圖分類號:R681.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4)22-0058-03
頸椎病是目前嚴重危害社區中老年患者的骨關節退行性變的常見病,表現為頸部疼痛、僵硬、頭暈及肢體感覺運動障礙甚至癱瘓[1],該病復發率高,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造成了嚴重社會經濟負擔。研究表明,51~60歲年齡段的患病率為33.8%,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2]。因此,社區開展中老年頸椎病自我保健和健康知識普及顯得尤為重要,也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頸椎病臨床中最常見的一種,我中心有效地對患者進行系列有序健康教育干預,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4月至8月上海寶山區長江路社區服務中心門診及服務點診斷的頸椎病患者,選擇其中臨床牽引治療治愈和顯效者90例納入研究,按區層隨機法將患者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組45例,其中男5例,女40例,年齡(62.31+6.92)歲,病程(13.11+7.23)年;對照組45例,其中男7例,女38例,年齡(60.67+6.90)歲,病程(11.47+7.14)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方法
問卷調查
采用自行設計調查表(包括病情癥情日記)、Vernon頸椎殘障指數量表(NDI)、生活質量指數(SF-36)評分表進行填寫調查。
干預方法
對干預組進行頸椎病專題健康教育,以沙龍講座形式每月組織患者集中進行1~2次頸椎病系列專題健康教育活動(責任醫師亦參加),為期1年。健康教育內容包括頸椎病自我防治保健知識、防治保健操指導、健康生活方式指導等。責任醫師每月定期1次上門督導(每天記錄病情癥情日記等)。對照組不采取任何健康干預措施,每月集中組織1次進行健康教育,責任醫師每月上門1次進行病情隨訪(每天記錄病情癥情日記等),不進行任何督導。
評估指標
癥情體征評估(病情癥情日記)
內容包括:癥狀(頸肩部疼痛僵硬、上肢疼痛和麻木、手指疼痛和麻木)、 頸椎操鍛煉時間、就診記錄、就診醫療費用。癥狀評分以分值計,按癥狀無、輕、中、重等級分別計為0、1、2、3分。
NDI頸椎病功能障礙指數評分表
內容包括兩部分10個項目:頸痛及相關癥狀(疼痛強度、頭痛、集中注意力及睡眠)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個人護理、提起重物、閱讀、工作、駕駛及娛樂)。每個項目最低得分為0分,最高得分為5分,分數越高表示功能障礙程度越重,按以下公式計算頸椎功能受損的程度:頸椎功能受損指數=(每個項目得分總和/受試對象完成項目數×5)×100。兩組每3個月進行1次評估。
生活質量指數評分
內容包括8個維度項目:生理功能(10因子)、生理職能(4因子)、軀體疼痛(2因子)、一般健康狀況(5因子)、精力(4因子)、社會功能(2因子)、情感職能(3因子)、精神健康(5因子),每個因子根據高至低賦予相應的權重得分,每個項目(相關因子得分總和)根據轉換公式都換算成100分。兩組每3個月評估1次。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隨訪兩組病情癥情日記情況
研究前后兩組病情癥情日記情況見表1。與對照組相比,干預組干預后頸肩部疼痛、僵硬及上肢疼痛、麻木均改善明顯,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手指疼痛和麻木則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干預前后癥情(NDI量表)評分比較
干預前NDI癥情量表干預組和對照組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64.19+10.85比67.26+12.71,P>0.05),干預后,干預組為41.67+5.28,對照組為63.81+8.27,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指數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生活質量指數各項指標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的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精神健康5項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生理功能、社會功能、情感職能3項評分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討論
牽引治療是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有效治療手段,但其遠期療效尚不令人滿意[3],患者自我防護的強弱是影響該病復發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頸椎病患者防治保健知識的認知對癥情顯得尤為重要。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開展系列有序的健康宣教干預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頸椎病患者的病情。
事實表明,社區開展系統有序的頸椎病健康教育干預活動能大大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可作為今后社區慢性病防治推廣的一種探索思路。
參考文獻
邱愛麗. 實施健康教育對頸椎病治療效果的觀察[J]. 井岡山醫專學報, 2005, 12(3): 102-103.
楊新文, 朱遠熔, 白躍宏, 等. 上海市徐匯區頸椎病患者情況調查分析[J]. 中國康復, 2011, 26(2): 101-102.
董一諭, 顏景芳, 劉海燕, 等.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康復護理研究[J]. 護士進修雜志, 2005, 20(6): 553-554.
(收稿日期:2014-09-12)endprint
摘 要 目的:評價健康教育對社區中老年頸椎病患者病情干預的效果。方法:選取本社區門診經牽引治療后的頸椎病患者90例,隨機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45例,對干預組進行系列有序系統的健康教育干預活動和隨訪督導,對照組只進行隨訪,評價兩組研究前后癥情體征、Vernon頸椎殘障指數量表(NDI)和生活質量指數(SF-36)評分。結果:與對照組相比,干預組干預后的癥情體征評估(頸肩部疼痛、僵硬及上肢疼痛麻木)、NDI頸椎病功能障礙指數評分和生活質量指數評分(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精神健康評分)均有明顯提高,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社區綜合健康教育干預可以改善頸椎病患者的癥情。
關鍵詞 神經根型頸椎病 社區 健康教育 癥情
中圖分類號:R681.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4)22-0058-03
頸椎病是目前嚴重危害社區中老年患者的骨關節退行性變的常見病,表現為頸部疼痛、僵硬、頭暈及肢體感覺運動障礙甚至癱瘓[1],該病復發率高,不僅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造成了嚴重社會經濟負擔。研究表明,51~60歲年齡段的患病率為33.8%,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2]。因此,社區開展中老年頸椎病自我保健和健康知識普及顯得尤為重要,也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行之有效的途徑之一。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頸椎病臨床中最常見的一種,我中心有效地對患者進行系列有序健康教育干預,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
收集2011年4月至8月上海寶山區長江路社區服務中心門診及服務點診斷的頸椎病患者,選擇其中臨床牽引治療治愈和顯效者90例納入研究,按區層隨機法將患者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組45例,其中男5例,女40例,年齡(62.31+6.92)歲,病程(13.11+7.23)年;對照組45例,其中男7例,女38例,年齡(60.67+6.90)歲,病程(11.47+7.14)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方法
問卷調查
采用自行設計調查表(包括病情癥情日記)、Vernon頸椎殘障指數量表(NDI)、生活質量指數(SF-36)評分表進行填寫調查。
干預方法
對干預組進行頸椎病專題健康教育,以沙龍講座形式每月組織患者集中進行1~2次頸椎病系列專題健康教育活動(責任醫師亦參加),為期1年。健康教育內容包括頸椎病自我防治保健知識、防治保健操指導、健康生活方式指導等。責任醫師每月定期1次上門督導(每天記錄病情癥情日記等)。對照組不采取任何健康干預措施,每月集中組織1次進行健康教育,責任醫師每月上門1次進行病情隨訪(每天記錄病情癥情日記等),不進行任何督導。
評估指標
癥情體征評估(病情癥情日記)
內容包括:癥狀(頸肩部疼痛僵硬、上肢疼痛和麻木、手指疼痛和麻木)、 頸椎操鍛煉時間、就診記錄、就診醫療費用。癥狀評分以分值計,按癥狀無、輕、中、重等級分別計為0、1、2、3分。
NDI頸椎病功能障礙指數評分表
內容包括兩部分10個項目:頸痛及相關癥狀(疼痛強度、頭痛、集中注意力及睡眠)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個人護理、提起重物、閱讀、工作、駕駛及娛樂)。每個項目最低得分為0分,最高得分為5分,分數越高表示功能障礙程度越重,按以下公式計算頸椎功能受損的程度:頸椎功能受損指數=(每個項目得分總和/受試對象完成項目數×5)×100。兩組每3個月進行1次評估。
生活質量指數評分
內容包括8個維度項目:生理功能(10因子)、生理職能(4因子)、軀體疼痛(2因子)、一般健康狀況(5因子)、精力(4因子)、社會功能(2因子)、情感職能(3因子)、精神健康(5因子),每個因子根據高至低賦予相應的權重得分,每個項目(相關因子得分總和)根據轉換公式都換算成100分。兩組每3個月評估1次。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隨訪兩組病情癥情日記情況
研究前后兩組病情癥情日記情況見表1。與對照組相比,干預組干預后頸肩部疼痛、僵硬及上肢疼痛、麻木均改善明顯,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手指疼痛和麻木則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干預前后癥情(NDI量表)評分比較
干預前NDI癥情量表干預組和對照組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64.19+10.85比67.26+12.71,P>0.05),干預后,干預組為41.67+5.28,對照組為63.81+8.27,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指數評分比較
干預前兩組生活質量指數各項指標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干預組的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精神健康5項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生理功能、社會功能、情感職能3項評分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討論
牽引治療是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有效治療手段,但其遠期療效尚不令人滿意[3],患者自我防護的強弱是影響該病復發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頸椎病患者防治保健知識的認知對癥情顯得尤為重要。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通過開展系列有序的健康宣教干預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頸椎病患者的病情。
事實表明,社區開展系統有序的頸椎病健康教育干預活動能大大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可作為今后社區慢性病防治推廣的一種探索思路。
參考文獻
邱愛麗. 實施健康教育對頸椎病治療效果的觀察[J]. 井岡山醫專學報, 2005, 12(3): 102-103.
楊新文, 朱遠熔, 白躍宏, 等. 上海市徐匯區頸椎病患者情況調查分析[J]. 中國康復, 2011, 26(2): 101-102.
董一諭, 顏景芳, 劉海燕, 等. 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康復護理研究[J]. 護士進修雜志, 2005, 20(6): 553-554.
(收稿日期:2014-09-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