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開敏
隨著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jīng)濟體登上世界政治舞臺,中國智庫的地位與作用日益受到國內外各界關注,但總體上看,中國智庫的國際地位與中國目前的國際地位很不相稱。據(jù)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2014年公布的最新《全球智庫報告》數(shù)據(jù)顯示,截至2013年8月,中國有426家智庫,數(shù)量僅次于美國的1828家,居全球第二。但在全球非美國百強智庫中僅有5家來自中國;全球150強智庫中,中國智庫只有6家,其余大都來自歐美國家。總體上,中國智庫缺乏質量和影響力。①James G.McGann,2013 Global Go to Think TanksReport and Policy Advice,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PA USA,January 22,2014,pp.27-33.鑒此,提升中國智庫的國際化水平、地位與作用已日益成為中國各界共識。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目標。這是目前中國最高領導關于智庫建設方面最明確的重要指示。②“2013中國智庫‘迸發(fā)’年 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中國網(wǎng),2013年12月16日,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13-12/16/content_30910022.htm.(上網(wǎng)時間2014年1月11日)2013年11月召開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應“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建立健全決策咨詢制度”。中國智庫走向世界勢在必然,但中國智庫如何實現(xiàn)國際化轉型,面臨哪些具體難題與困境?出路何在?本文將就這些問題進行分析,以期進一步引起各界對中國智庫全球化轉型的深入思考。
從世界范圍看,當前世界著名智庫在研究領域、組織結構、學術交流、網(wǎng)絡關系、人員構成、影響力等諸多方面都呈現(xiàn)出國際化發(fā)展趨勢。隨著全球化的迅猛展開,跨國項目的增多、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非政府組織的增加、國際性議題的劇增以及中國海外利益的拓展,中國智庫也在積極實現(xiàn)國際化轉型,并開始出現(xiàn)一些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國際化智庫。如中國社科院與海外學術研究機構建立國際學術合作與交流機制,一些知名國際研究機構包括聯(lián)合國等開始主動尋求與其合作,社科院推出的一些優(yōu)秀外文期刊和外文圖書也日益走向國際社會。
近年來,通過搭建國際合作出版的平臺,構建面向全球的傳播平臺,中國智庫的國際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得到顯著提升。中國社科院、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等位列全球百名頂尖智庫排名榜。①James G.McGann,2013 Global Go to Think Tanks Report and Policy Advice,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PA USA,January 22,2014,pp.27-28.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經(jīng)濟改革與發(fā)展研究院、綜合開發(fā)研究院(中國深圳)等各類智庫已經(jīng)具備了國際化特征。②朱旭峰:“中國思想庫的國際化建設”,《重慶社會科學》,2012年,第11期,第105頁。
2013年,中國智庫在向國際化轉型中取得了更加令人矚目的成就。如,2013年1月,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成立,廣納世界精英,包括前倫敦市副市長羅思義(John Ross)等多位國內外前高官加盟。同年6月底,國際經(jīng)濟交流中心成功主辦第三屆全球智庫峰會,旨在加強全球智庫跨國合作,探索世界經(jīng)濟發(fā)展的新方向。③“第三屆全球智庫峰會開幕李源潮發(fā)表主旨演講”,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3-06/28/c_124928645.htm.(上網(wǎng)時間:2014年1月13日)同年8月21日,中國首次成功舉辦了20國智庫論壇,來自20國的智庫精英匯聚北京,研究全球經(jīng)濟治理的良策。11月5日,央視2013年智庫論壇的召開,代表著中國主流媒體探索自身智庫建設的積極嘗試。凡此種種,均表明中國媒體智庫的國際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大。④“2013中國智庫‘迸發(fā)’年 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中國網(wǎng),2013年12 月16 日,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13-12/16/content_30910022.htm.(上網(wǎng)時間:2014年1月12日)
綜合看,中國智庫國際化轉型的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方面。首先,國際性議題不斷增加。早期的國際型智庫主要研究國際政治、經(jīng)濟、外交、安全、軍事等傳統(tǒng)議題。20世紀六十年代后,其研究領域不斷擴展。進入新世紀,一些關系到國際社會發(fā)展的國際性議題開始在國際型智庫的研究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其研究重點日益延伸至環(huán)境、恐怖主義、難民、能源、極地、深海、太空等國際性議題。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是中國智庫在全球化背景下積極謀求國際化轉型,積極參與解決國際性議題的典型。作為綜合性國際問題研究機構,該院積極構建適應全球化發(fā)展的世界級智庫。一方面該院不斷拓展研究范圍,不僅研究全球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安全、環(huán)保、能源資源、海洋、太空、網(wǎng)絡等國際性議題,也研究涉及全球戰(zhàn)略、國際政治、國際經(jīng)濟、世界安全的全球熱點問題。該院同時與全球各地主要學術機構保持著密切的合作關系,每年到該院參加國際性會議的學者和專家達上千人次。另一方面,該院主動“走出去”,每年派大量研究人員到國外留學、進行學術交流、研究考察及參加國際會議。近年該院國際形象迅速提升,研究領域不斷拓展。⑤James G.McGann,Chinese Think Tanks,Policy Advice and Global Governance,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2012,p.28.
近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阿拉伯之春”以及“維基解密”等具有全球性影響的事件在各地迅速傳播造成巨大負面后果,給國際智庫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契機。⑥James G.McGann,2012 Global Go to Think Tanks Report and Policy Advice,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PA USA,January 24,2013,p.20.智庫國際化可以為政府、公眾和國際組織解決國際性議題提供最權威的科學決策咨詢。目前世界國際型智庫政策研究涉及的對象越來越復雜,國內問題與國際問題相互交融,研究工作需要借助全球視野、多領域、多學科的綜合性分析工具,課題選擇和研究領域也變得越來越國際化。這種趨勢也成為中國智庫轉型的重要方向。如中國改革發(fā)展研究院把國際化當做其重要的戰(zhàn)略任務,20多年來一共舉辦了77次國際研討會,以尋求共同解決一些全球性熱點問題。⑦高尚全:“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中國改革論壇網(wǎng),2013 年7 月5 日,http://www.chinareform.org.cn/people/G/gsq/Article/201307/t20130705_170915.htm.(上網(wǎng)時間:2013年12月21日)
其次,運用最新科技革命成果支持相關研究。新科技革命對智庫發(fā)展的硬件設施、工作效率和研究方式產生了深遠影響,其特點一是計算機數(shù)據(jù)分析、信息流、分析平臺和網(wǎng)站成為智庫研究的新工具,使智庫有可能建立一流綜合數(shù)據(jù)庫或數(shù)據(jù)共享平臺,進而使智庫專家能有效地利用數(shù)據(jù)庫中的數(shù)據(jù)信息以及通過網(wǎng)站或者郵件獲取網(wǎng)民的意見和建議。在新科技革命推動下,中國智庫的技術含量不斷提高。如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是中國最早接入互聯(lián)網(wǎng)的智庫之一,中心建立“國研網(wǎng)”,發(fā)布大量專家評論和各種研究成果。“國研網(wǎng)”建有文化產業(yè)數(shù)據(jù)庫、新興產業(yè)數(shù)據(jù)庫、經(jīng)濟管理案例庫、中心行業(yè)景氣監(jiān)測平臺等,還籌劃推出專業(yè)、權威、系統(tǒng)的“中國電子商務數(shù)據(jù)庫”。①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官方網(wǎng)站,http://www.drc.gov.cn/.(上網(wǎng)時間:2013年10月3日)2013年10月,國研中心利用先進數(shù)據(jù)庫和艱苦調研撰寫出“383”改革方案,勾畫出中國改革的“路線圖”,并提交十八屆三中全會。②“官方智庫首次公開其為三中全會提交改革方案”,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0/26/c_117884591.htm.(上網(wǎng)時間:2014年1月11日)
二是互聯(lián)網(wǎng)快速發(fā)展,網(wǎng)絡知識管理平臺的搭建為各類數(shù)據(jù)庫和知識庫的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各類學科門類的信息數(shù)據(jù)、科研報告、會議視頻、講座論壇、出版物等等,都能在此平臺上實現(xiàn)資源共享,大大提高了智庫的工作效率與國際影響力。如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創(chuàng)辦了國研論壇、國研通訊,建立的網(wǎng)站質量高、更新快、內容全面,并且定期錄制屬于該所自己的網(wǎng)絡節(jié)目。③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官方網(wǎng)站,http://www.ciis.org.cn/.(上網(wǎng)時間:2013年10月3日)另外,網(wǎng)絡新媒體的出現(xiàn)打破了傳統(tǒng)的新聞媒體壟斷信息和控制輿論的方式,傳播者和受眾形成平等自由雙向溝通的新傳播方式。微信、博客、貼吧、BBS、QQ、Facebook、Twitter、手機短信、手機上網(wǎng)等成為新的傳播手段。許多知名智庫開始利用這些網(wǎng)絡新媒體向全球網(wǎng)民傳播思想作品和政策主張,建立自己在全球的影響力。④朱瑞博、劉蕓:“智庫影響力的國際經(jīng)驗與我國智庫運行機制”,《重慶社會科學》,2012年,第3期,第113頁。如,中國科學院是國內利用新媒體傳播科技知識的高水平科技智庫,該院建立了網(wǎng)絡化科學傳播平臺和網(wǎng)站群訪問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平臺,網(wǎng)站涵括熱點新聞、流量排行榜、分析報告下載、科學大講堂、科學數(shù)據(jù)庫等等,同時還建立了野外臺站網(wǎng)站、特色科普網(wǎng)站、中國天文科普網(wǎng)和手機博覽網(wǎng),并建立了科學家與普通網(wǎng)民交流的天之文論壇、科學論壇等等。這些新網(wǎng)絡手段大大提升了中國科學院在國際科技界的影響力。⑤中國科學院網(wǎng)站,http://www.cas.cn/jzzky/jbjs/.(上網(wǎng)時間:2013年12月21日)
三是智庫的研究方式發(fā)生巨大變化。在高科技條件下,智庫進行隨機抽樣、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實驗控制、調查問卷、統(tǒng)計分析等都可以通過計算機、社交網(wǎng)絡、手機、掌上電腦和新媒體、數(shù)據(jù)庫等快捷高效地完成。⑥James G.McGann,2012 Global Go to Think Tanks Report and Policy Advice,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hiladelphia,PA USA,January 24,2013,p.19.新科技革命還帶來了各種專業(yè)、各種學科相互整合的新理念,不同專業(yè)、不同學科的智庫研究人員在一起可以碰撞出新的思維和思路。在互聯(lián)網(wǎng)、數(shù)據(jù)庫發(fā)展等背景下,這種新的集智研究方式易于展開,從而使智庫的研究方式出現(xiàn)了新的特征。智庫開始采用現(xiàn)代高科技研究方法取代傳統(tǒng)的經(jīng)驗推理型思維方法,集智群腦協(xié)同創(chuàng)新的方式代替了個人精英作坊式研究,更多地轉向關注長期戰(zhàn)略謀劃、超前預測設計而非短期應對策略和直接風險評估。
隨著網(wǎng)絡的迅猛發(fā)展、信息的全球化傳播,各國智庫相互競爭非常激烈,這迫使中國智庫必須認真思考自身的國際化轉型問題。比如,全球第一環(huán)境智庫世界資源研究所(美國)利用先進的政策分析、研究工具以及國際經(jīng)驗等優(yōu)勢與中國建有溫室氣體核算體系中國項目、新經(jīng)濟中國項目、中國水項目等合作項目,力圖影響中國的環(huán)境、社會和氣候變化政策,這給位列全球第30位的中國環(huán)境科學院帶來了非常嚴峻的挑戰(zhàn)和競爭。中國環(huán)境科學院正在尋找突破,加快國際化轉型,積極開展跨國研究和國際交流,努力應用高科技探討氣候問題解決方案,力圖消除“中國環(huán)境威脅論”的影響。
中國智庫實現(xiàn)國際化轉型的第三個重要表現(xiàn)是跨國合作不斷加強。在全球化背景下,單憑一國或者幾國很難解決那些全球性國際問題,這要求好的智庫在研究全球問題時必須謀求與各國通力合作。與此同時,一些國家與國際組織在處理國家間糾紛、貿易和投資爭端時也越來越力不從心,不得不依靠國際型智庫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措施。國際化智庫承擔聯(lián)系各個國家、地區(qū)以及全球各社會團體組織的任務。近年來,一些中國智庫積極謀求與國外機構合作,提高了中國智庫國際化水平。例如,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參與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編撰、討論《全球趨勢2025:轉型的世界》、《全球趨勢2030:變換不定的世界》報告。清華大學和美國著名智庫布魯金斯學會聯(lián)合創(chuàng)辦清華-布魯金斯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對一些全球性議題提供中立、獨立、高質量及有國際影響力的政策研究報告。①朱旭峰:“中國思想庫的國際化建設”,《重慶社會科學》,2012年,第11期,第105頁。2013年8月10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成功主辦全球能源安全智庫論壇,迎來了中國能源智庫國際化轉型的新契機。②“全球能源安全智庫論壇:加強合作才能促進全球能源安全”,新華網(wǎng),2013 年 8 月 10 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08/10/c_116891324.htm.(上網(wǎng)時間:2014年1月11日)目前中國一些智庫已經(jīng)開始在一些雙邊層面搭建信息交流平臺,如中國與歐盟合作建立的“中歐思想庫論壇”。該論壇由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和歐洲政策中心共同舉辦,通過雙方的民間交往、文化交流、學術合作等推動中歐關系發(fā)展,在促進中歐交流方面的作用日益顯現(xiàn)。③鄭海峰、楊尚東:“全球著名智庫發(fā)展經(jīng)驗及其對我國的啟示”,《能源技術經(jīng)濟》,2012年,第5期,第2頁。
目前,世界各國智庫非常重視培養(yǎng)和選拔國際化人才進行跨國合作,包括向國外專家尋求見解和專業(yè)知識。④Thomas Bondiguel and Thierry Kellner,“The Impact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Think Tanks”,BICCSAsia Paper,Vol.5(5),July 2,2009.各國智庫還開始打破傳統(tǒng)的、相對封閉的人才選拔方式,從高級智庫、不同部委、科研機構和學術單位以及不同的國家選拔國際化人才。中國智庫在這方面已做出初步嘗試。如2013年10月23日,北京大學國際戰(zhàn)略研究院成立,成為中國單獨建制的智庫。⑤“專家呼吁中國學術界提升國際戰(zhàn)略研究水平”,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0/23/c_117844490.htm.(上網(wǎng)時間:2014年1月11日)該院積極培養(yǎng)中青年科研骨干以儲備國際戰(zhàn)略研究人才,并擬為國內外訪問學者準備完備的研究環(huán)境,為研究人員創(chuàng)造各種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國際戰(zhàn)略研究的機會。⑥“積極打造有中國特色的一流新型智庫”,《中國教育報》,2013年9月4日。
中國智庫國際化轉型取得成就的第四個表現(xiàn)是切實為中國“走出去”戰(zhàn)略服務。中國“走出去”戰(zhàn)略推動大量中資企業(yè)、公司走向國際市場。目前,中國已經(jīng)有一批實力強大、具備“出海”條件的企業(yè)走向世界,開始到海外市場尋找發(fā)展空間。中國智庫肩負著為中國企業(yè)“走出去”戰(zhàn)略做咨詢決策服務的艱巨使命、研究解決企業(yè)“走出去”發(fā)展遇到的最現(xiàn)實而且最緊迫的課題的任務、傳播中國國際形象和提升中國軟實力的職責。⑦“公共外交呼喚中國智庫提升能力”,中國網(wǎng),http://news.china.com.cn/world/2013-12/18/content_30936131_2.htm.(上網(wǎng)時間:2013年12月23日)
中國作為最大的新興市場國家,遭遇到被西方大國掌控的全球經(jīng)濟傳統(tǒng)規(guī)則和格局的傷害,備受新孤立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沖擊。⑧“周正平:中國智庫:追趕全球化進程”,《經(jīng)濟參考報》,2011年12月1日。中國企業(yè)屢屢因遭遇像美國的“337調查”、雙反措施、危害美國安全一類的投訴而損失慘重。中國企業(yè)在遭受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投訴等方面也是世界最多的。中國企業(yè)“走出去”還遇到資金困難、不熟悉當?shù)胤煞ㄒ?guī)和文化習俗以及合資合作出現(xiàn)矛盾等問題,同時肩負保護當?shù)丨h(huán)境、尊重和保護當?shù)芈毠さ暮戏嘁妗⒄J真履行企業(yè)的社會責任等職責。中國企業(yè)在海外的發(fā)展要求中國智庫能為其塑造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包括中國國家形象包裝、傳播,企業(yè)與駐在國公共關系的改善,貿易、投資、服務便利化機制談判和磋商,等等。中國智庫只有“走出去”才能為“走出去”的企業(yè)提供有效的咨詢服務和決策報告,也只有完成國際化轉型才有能力研究海外市場投資環(huán)境以及投資傾向,幫助中國企業(yè)更好地融入海外環(huán)境和當?shù)氐纳鐣后w,利用法律知識維護其合法利益。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與北京外國語大學公共外交研究中心聯(lián)合推出的“國才智庫工程”旨在培養(yǎng)國際化人才幫助中國企業(yè)走出去,成為促進中國經(jīng)濟海外發(fā)展與公共外交的重要智庫。⑨“國才智庫工程”啟動,助力中國企業(yè)“走出去”,新華網(wǎng)北京頻道,http://www.bj.xinhuanet.com/bjfs/2011-07/10/content_23202646.htm.(上網(wǎng)時間:2013年12月23日)2013年8月21日,中國人民大學主持“大金融、大合作、大治理”國際智庫研討會,旨在為世界各國領導人提供全球經(jīng)濟治理的政策和方案,初步顯示了中國智庫的“國際號召力”。⑩“20國智庫為中國參加 G20峰會建言”,環(huán)球網(wǎng),http://world.huanqiu.com/exclusive/2013-09/4317938.html.(上網(wǎng)時間:2014年1月11日).
當前,西方許多知名國際智庫甚至通過國際組織的決議、發(fā)動國際輿論等方式影響整個國際社會,有些西方國際智庫還擔負著協(xié)調國際組織與各國政府、組織成員之間關系的任務,甚至與聯(lián)合國、世界銀行、世貿組織、國內外非政府組織、學術機構、政府部門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借此影響這些國際組織與機構的國際決策。①James G.McGann,Chinese Think Tanks,Policy Advice and Global Governance,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2012,p.21.中國智庫在這些方面不能不奮起直追,否則中國的軟實力將遭受重創(chuàng),很難與西方大國進行平起平坐的國際對話。
中國智庫走向世界,進行國際化轉型勢在必行,但在轉型過程中卻遭遇諸多困境。一是因資金困難存在可能被西方利用的風險。發(fā)達國家的智庫資金來源多元且穩(wěn)定,而目前中國智庫的資金來源既單一又不穩(wěn)定。中國知名智庫的資金來源主要依靠政府部門直接撥款,存在資金緊張問題,即使像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這樣的政府智庫也存在資金短缺困境。民間智庫生存更是極其艱難,一方面難以獲得政府的財政支持;另一方面,企業(yè)、社會、團體等的資助也很少,因而存在資金危機、生存危機。相比之下,西方智庫的資金來源渠道很多,而且資金數(shù)額較大。如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2013年凈總資產就高達1083萬英鎊。②Chatham House(United Kingdom),Annual Review 2013,p.38,http://www.chathamhouse.org/sites/default/files/public/General/AR12-13.pdf.(上網(wǎng)時間2014 年1 月31 日)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2013年總資產達到4.62億美元。③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Annual Report 2013,p.84,http://i.cfr.org/content/about/annual_report/ar_2013/AR2013_for_Web.pdf.(上網(wǎng)時間2014年2月3日)美國布魯金斯學會2013年凈總資產高達4.04億美元。④Robert Moore and Jessica Gibbs,Brookings Annual Report 2013,p.22,http://www.brookings.edu/~ /media/About/Content/annualreport/2013annualreport.pdf.(上網(wǎng)時間:2014 年1 月11 日)2014年頒布的全球智庫排行榜位居前十的美國智庫每年的預算皆遠遠超出2000萬美元。豐裕的資金為西方智庫的運作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為解決資金問題,一些中國智庫開始謀求與跨國公司和海外機構合作并尋求外部資助。例如,2008年,天則經(jīng)濟研究所從海外拉到200多萬元人民幣的資助;北大中國經(jīng)濟研究中心也從福特基金會和世界銀行等國外基金會和國際組織獲得巨額資金援助。⑤Cheng Li,“China’s New Think Tanks:Where Officials,Entrepreneurs,and Scholars Interact”,China Leadership Monitor,No.29,p.21.由于接受外部捐助,一些智庫不得不迎合、甚至滿足捐助者或者捐助企業(yè)、公司、集團的利益及其各種要求,從而失去獨立性和公正性。有些西方智庫是某些利益集團或者跨國公司等的代言人,中國智庫與其合作時存在被利用的風險。另外,中國智庫在接受國外資金還會帶來“西化”的評價機制等問題。比如,中國智庫人員在海外大學、研究機構以及西方智庫的訪學經(jīng)歷、在海外雜志上發(fā)表的文章數(shù)量、甚至在國際研究機構中擔任的職務等都成為其個人績效工資和職稱評定的標準。中國有些智庫甚至完全采用西方的經(jīng)濟學理論研究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這不得不引起注意。因此,中國智庫在國際化轉型過程中如何解決資金匱乏問題已成為重要課題。
二是中國智庫國際性人才引用機制不健全。一個智庫能否持續(xù)產出具有公信力和影響力的政策報告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研究人員的素質和水平。人才是智庫發(fā)展的關鍵。⑥姜衛(wèi)平:“智庫建設要樹立六種意識”,《學習時報》,2013年9月9日。世界一流智庫需要世界一流人才。西方許多知名智庫都積極投入人才戰(zhàn),在全球范圍內爭搶一流國際型人才。比如,蘭德公司有1700名研究人員,公司使用多國語言,吸引了來自北美、歐洲、阿拉伯半島40多個國家的高層次人才,其中67%擁有一個或多個博士學位,另外28%的人擁有一個或多個碩士學位,⑦RAND Corporation Annual Report 2012,pp.34-35,http://www.rand.org/content/dam/rand/pubs/corporate_pubs/CP000/CP1-2012/RAND_CP1-2012.pdf.(上網(wǎng)時間:2013年10月5日)整個研究團隊在政治和思想觀念、民族、性別和種族、工作經(jīng)驗、學科背景等方面呈現(xiàn)多元化特點。與蘭德公司等西方智庫相比,中國一流智庫尚存在不小差距,亟須引進具有國際視野、專業(yè)知識、外語精通、良好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熟悉國際事務運作規(guī)則的國際化人才。當前,中國智庫面臨非常嚴峻的人才競爭態(tài)勢。據(jù)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一份調查顯示,目前中國智庫普遍存在研究人員數(shù)量少、待遇低,中青年學術骨干培養(yǎng)乏力,缺乏領軍人物,人才結構不夠合理和國內外學習提升機會少,智庫在社會上缺乏影響力等問題。⑧全國政協(xié)委員李蘭:“中國智庫應多元發(fā)展”,中國政協(xié)傳媒網(wǎng),http://www.cppccnews.com/mnews/msg/FmN8 JXxG1c123456 cHWK8PBG2f123456fU6Qa123456aa123456a.(上網(wǎng)時間:2013年12月23日)其中,缺乏高素質、高水平的國際化人才尤其嚴重制約著中國智庫國際化轉型。美國移民政策研究所(MPI)總裁帕帕德·美特里歐先生認為,人才最看重的是公平透明的移民制度、合理的移民渠道、便利的職業(yè)資格認證、家屬在移民國受教育和工作的機會充足。①“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http://www.ccg.org.cn/_d276275905.htm.(上網(wǎng)時間:2013年12月23日)中國智庫在這四方面明顯不足,國際性人才引用機制不健全。如中國尚不存在移民制度、外國人辦理各種簽證和工作證等手續(xù)繁雜、職稱資格認證沒有與國際接軌、智庫待遇不高、智庫文化缺乏、研究人員子女工作和受教育未很好解決、事業(yè)歸屬感缺乏、自由開放與公平均等氛圍不夠、雙重國籍未被認可等,這些問題使中國智庫很難留住國際化人才。缺乏國際性人才的智庫很難產出高質量的思想作品,即使有了研究成果也大多被束之高閣,難以轉換成決策和政策。如有學者認為,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在人才利用、經(jīng)費管理、研究體制方面存在一些障礙,行政化色彩太重,智庫應有的學術激勵得不到體現(xiàn);人才利用、進人機制以及匯集和利用國外人才方面存在很大難度。②李海楠:“為打造‘一流智庫’建言獻策”,http://www.cet.com.cn/wzsy/gysd/963922.shtml.(上網(wǎng)時間:2013 年10 月3 日)由此可知,只有通過消除政策性壁壘、降低中國的“綠卡”門檻等,中國智庫才能吸引更多的國際性人才。
三是中國智庫國際化轉型的獨立性不高。中國智庫最初是為了給政府決策尋找合法性而存在的,獨立研究的程度不高。盡管近年來中國智庫發(fā)展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和影響力,但西方學者納米(Na Mi)撰文斷言“中國沒有有影響力的獨立智庫”③Na Mi,Exploring the Political Roles of Chinese Think Tanks:A Case Study of China’s Three Gorges Project Decision-Making,2008,p.67.。中國智庫大部分是政府發(fā)起或者直接隸屬于政府。④James G.McGann,“Chinese Think Tanks,Policy Advice and Global Governance”,Think Tanks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RCCPBWorking Paper#21,March 2012,p.17.有些智庫雖然是事業(yè)單位性質,但與政府的關系也十分密切,其經(jīng)費大多來自政府,因此也很難保持獨立性。2013年美國著名學者詹姆斯·麥甘(James G.McGann)在接受采訪時指出,中國社會科學院因為是政府機構,也就沒有提出不同觀點的獨立性。⑤柯白瑋:“現(xiàn)在應該對中國智庫藍圖查缺補漏”,《東方早報》,2013年3月5日。中國大學智庫大多做純學術研究,其研究與實際決策相距甚遠,忙碌的官員很少聽其聲音。決策部門與學術界存在嚴重脫節(jié)現(xiàn)象,智庫研究難以堅守獨立,這成為中國智庫的致命弱點。中國能稱得上獨立智庫的智庫只占總數(shù)的5%,這類智庫可謂“微智庫”,年預算只有40多萬美元,只有20多個工作人員,規(guī)模很小,發(fā)展緩慢。政府智庫、大學智庫與獨立智庫之間很難就一些國際性項目進行平等的合作和交流。⑥Thomas Bondiguel and Thierry Kellner,“The Impact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Think Tanks”,BICCSAsia Paper,Vol.5(5),July 2,2009,p.6.中國政府要保證智庫的獨立性,就必須支持各類型智庫的競爭與發(fā)展,擴大資金來源渠道,鼓勵民間資金加入,防止有政治和其他目的的捐助者滲透。
四是中國智庫國際話語權不高。話語權即通過語言來展現(xiàn)和運用權利,國際話語權實際上是國際行為體特別是主權國家之間利益博弈的表現(xiàn)。話語權一般與各國的文化、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有關系。⑦張志洲:“中國國際話語權的困局與出路”,《綠葉》,2009年,第5期,第76頁。隨著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社會主義陣營凋零、“第三世界”分化以及中國社會經(jīng)濟制度轉型,中國曾經(jīng)擁有的國際話語權不斷喪失,無法與西方話語霸權抗衡。冷戰(zhàn)以所謂西方“大獲全勝”而結束,西方話語霸權甚囂塵上。⑧張志洲:“提升學術話語權與中國的話語體系構建”,《紅旗文稿》,2012年,第13期,第5頁。冷戰(zhàn)后中國智庫開始改變觀念,積極參與國際人文交流,但由于西方智庫掌握了國際話語霸權和先進傳播體系,加上西方的話語體系與中方的不同,中方話語的國際傳播受到極大限制。并且西方的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念與中方存在極大的不同,中國智庫“走出去”還存在諸多困難,與西方智庫的交流合作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⑨張樹華:“建設現(xiàn)代化的新型智庫”,人民論壇網(wǎng),http://www.rmlt.com.cn/News/201205/201205090945092758.html.(上網(wǎng)時間:2013年10月5日)西方著名智庫的研究范圍早已從國內社會問題、經(jīng)濟危機、社會變革等延伸至世界環(huán)境保護、網(wǎng)絡安全、對外援助、極地深海等等全球性問題,而中國智庫的課題面相對較窄,對于那些全球性問題關注和研究較少,在一些重大國際會議上鮮有見到中國智庫的身影。即使有參與,由于西方知名智庫憑借優(yōu)勢的國際話語權掌握著話語定義權和議程設置權以及國際規(guī)則的制定權,中國智庫往往只能在別人設定的議題和國際規(guī)則內進行迎合和被動接受。①田蕾:“歐美智庫發(fā)展強在哪里”,《學習時報》,2013年3月25日。如2012年6月29日發(fā)生新疆暴力恐怖劫機案,一些西方媒體歪曲其為維漢之間的斗毆,毀謗“中國當局會利用此事件對維族進行鎮(zhèn)壓”②“新疆發(fā)生劫機案6名歹徒被警方抓獲”,人民網(wǎng),http://society.people.com.cn/n/2012/0629/c86800-18411917.html.(上網(wǎng)時間:2014年1月12日)。2013年10月發(fā)生“10·28”天安門暴力恐怖襲擊案,一些西方媒體利用手中的國際話語權誤導國際社會,惡意報道,毀謗中國政府“搞語言強迫”、“搞少數(shù)民族歧視”,他們甚至同情、支持恐怖分子,無端攻擊中國的民族宗教政策。③“孟建柱向上合組織通報10·28恐怖事件 上合組織將協(xié)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1/01/c_117957405.htm.(上網(wǎng)時間:2014年1月12日)對此,由于中國對“自由”、“民主”“人權”的定義權被“剝奪”,中方智庫很難在國際輿論界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更談不上引導國際輿論。即使中國智庫在反駁西方宣揚的“中國威脅論”時,也大多是采用西方的話語、概念和邏輯體系。中國智庫必須增強國際話語權意識,通過理論創(chuàng)新和學術創(chuàng)新創(chuàng)建出高質量的中國話語體系,最終提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④張志洲:“提升學術話語權與中國的話語體系構建”,《紅旗文稿》,2012年,第13期,第5頁。
中國智庫實現(xiàn)國際化轉型,應對全球風險的歷程是非常艱辛的,如何破解轉型期的陣痛,中國智庫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首先,建立中國智庫的多元捐助機制。中國智庫可借鑒西方智庫的做法,通過爭取捐助克服資金缺乏問題。西方智庫資金來源廣泛,公司企業(yè)、社會團體、財團、基金會、個人、政府等等都能為智庫提供資金,政府的資助所占比例很少。比如,布魯金斯學會2014年公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捐資100萬美元以上的有基金會(如福特基金會、比爾和梅林達·蓋茨基金會、麥克阿瑟基金會等)、公司(如摩根大通公司、微軟公司等)、政府和個人(如阿聯(lián)酋、菲利普·奈特、約翰·桑頓等)。捐助50萬-99.9999萬美元的有美國銀行、安妮E.凱西基金會、利寶互助保險集團、內華達大學、華盛頓大學、彼得·劉易斯等。⑤Robert Moore and Jessica Gibbs,Brookings Annual Report 2013,p.20,http://www.brookings.edu/~ /media/About/Content/annualreport/2013annualreport.pdf.(上網(wǎng)時間:2014 年1 月11 日)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2014年公布的年度報告指出,會員收入564.04萬美元、公司捐資849.37萬美元、捐贈977.32萬美元、租賃收入 203.69萬美元。⑥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Annual Report 2013,p.84,http://i.cfr.org/content/about/annual_report/ar_2013/AR2013_for_Web.pdf.(上網(wǎng)時間:2014年2月3日)美國智庫籌資渠道的多元化與其政治文化密切相關,美國財團資金雄厚、企業(yè)家精神、慈善傳統(tǒng)以及基督教慈善文化為美國智庫的發(fā)展提供了穩(wěn)定的資金支持。⑦王莉麗:“美國智庫影響力形成機制及面臨挑戰(zhàn)”,《學習時報》,2013年1月28日。目前,中國并未形成公司、企業(yè)、集團、公共基金會或者個人對智庫進行捐贈的文化和制度環(huán)境。因此,中國必須建立私募基金會和民間資本資助智庫等多元捐助機制。比如,中國國際經(jīng)濟交流中心計劃籌資5億元,其中只有1%來自政府,96名研究人員的研究經(jīng)費和薪水大部分依靠籌資公司。⑧Cheng Li,“China’s New Think Tanks:Where Officials,Entrepreneurs,and Scholars Interact”,China Leadership Monitor,No.29,p.14.中國政府應鼓勵智庫接受社會捐助,引入企業(yè)、公司、基金會、個人捐贈等,同時保證智庫在接受社會資源時享受免稅政策。此外,還應設立政府的政策研究基金,通過制定政策和法律保障智庫獲得資金來源的多元化。⑨李安方:“智庫產業(yè)化發(fā)展的基本特征與操作”,《重慶社會科學》,2012年,第6期,第97頁。多元化捐助機制可以確保中國智庫擁有穩(wěn)定的資金,克服不良資金進入,以免受制于人。
其次,建立中國智庫人才多元流通機制。中國高級官員一般退休之后就到“人大”或者“政協(xié)”這類機構掛個虛職,而美國政府的很多高官退休后往往進入智庫繼續(xù)發(fā)揮其決策功能。美國四年一度的總統(tǒng)大選牽涉到4千多名官員的變動,卸任的官員很多選擇到智庫從事政策研究。與此同時,智庫的研究者也有不少到政府擔任要職,美國政府部長等高級閣員一般來自智庫。⑩王淼:“中國智庫發(fā)展可借鑒‘旋轉門’機制”,《中國改革報》,2011年6月28日。美國的“旋轉門”機制就是指智庫成員的身份在政要與學者之間變換,有的甚至多次轉換身份。這種機制在保持智庫與政府的密切關系、鋪設知識與權力的橋梁、推進二軌外交的發(fā)展、影響政府決策等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①朱瑞博、劉蕓:“智庫影響力的國際經(jīng)驗與我國智庫運行機制”,《重慶社會科學》,2012年,第3期,第113頁。基辛格、布熱津斯基等人在進入白宮前,都曾在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蘭德公司等智庫任職,離開白宮后又重回智庫。②宋養(yǎng)琰、宋潔塵:“國內智庫發(fā)展應確立四大導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7/9874708.html.(上網(wǎng)時間:2013 年10月5日)西方的“旋轉門”機制對中國智庫有可借鑒學習之處。由國務院前副總理曾培炎帶頭掛牌成立的中國國際經(jīng)濟交流中心就是中國學習西方“旋轉門”制度的一個很好的嘗試。由龐大退休高官陣營掛職的國經(jīng)中心和吳敬璉、樊綱等人組成的中國經(jīng)濟50人論壇表明,中國知名智庫的“旋轉門”正在打開。③Cheng Li,“China’s New Think Tanks:Where Officials,Entrepreneurs,and Scholars Interact”,China Leadership Monitor,No.29,p.11.
隨著中國涉入國際事務不斷加深,中國“旋轉門”打開的力度越來越大。如原中央黨校副校長鄭必堅擔任中國戰(zhàn)略與管理研究會會長、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熊光楷掛牌中國國際戰(zhàn)略學會會長。④Thomas Bondiguel and Thierry Kellner,“The Impact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Think Tanks”,BICCSAsia Paper,Vol.5(5),July 2,2009,p.10.中國智庫的“旋轉門”除了體現(xiàn)在招募退休高官等方面外,還應體現(xiàn)于企業(yè)高管、人大政協(xié)委員、高級新聞記者、愛國華僑、高校專家等在政府、企業(yè)、機構與各類智庫之間實現(xiàn)自由流動。中國還應考慮改革移民、簽證、國籍等制度,吸引海外留學的高層次國際性人才以及外國專家學者加入中國智庫。中國智庫在進行人才招聘時應注意提高研究人員的薪水和各類退休、醫(yī)療保險等基金,建立智庫文化,滿足研究人員的歸宿感和成就感;接納一些博士實習生、高水平的志愿者補充人才隊伍。與此同時,中國智庫本身可以建立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機制,加強同西方智庫的合作和交流,努力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國際化智庫。
再次,推動中國智庫產業(yè)化競爭機制。中國政府智庫比其他類型的智庫享有更大的特權,因離決策中心近,能獲取更多權威數(shù)據(jù)和資料,并有多種渠道將其政策建議送達部級及其以上的高層。⑤Thomas Bondiguel and Thierry Kellner,“The Impact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Think Tanks”,BICCSAsia Paper,Vol.5(5),July 2,2009,p.10.民間智庫則經(jīng)費缺乏、與政府聯(lián)系渠道少、拿不到科學的數(shù)據(jù)、缺乏政府影響力,甚至連生存都存在問題,難以與政府智庫進行公平有序的競爭。因此,必須打破中國長期神秘、封閉、官僚和壟斷的政府決策機制,加快中國智庫的國際化轉型。
在美國,智庫大多屬于民間性質,政府智庫所占比例極少。美國智庫還執(zhí)行嚴格的競爭淘汰制,研究人員的薪水與其研究水平、研究成果掛鉤。研究人員的科研壓力比較大,這促使研究人員每天都在危機中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研究水平,也迫使研究人員不斷尋找適合自己發(fā)展的智庫。中國智庫大多隸屬于政府機構,智庫的研究內容和方向也受到政府的控制,不僅難以做到中立,且不存在西方智庫的競爭機制。中國必須將競爭機制引進到政府智庫、半官方智庫與民間智庫之中,⑥金家厚、鮑宗豪:“提升中國智庫要破解四個難題”,《北京日報》,2012年2月20日。才可以激發(fā)政府智庫的動力,并發(fā)揮半官方智庫與民間智庫的優(yōu)勢。半官方智庫受政府的束縛小,基本能夠做到獨立,甚至敢于發(fā)表與政府政策不完全一致的意見。民間智庫經(jīng)濟上不會受制于政府,不易受各種條條框框的限制,更易于吸納各方人才,也可以對政府的政策發(fā)表不同意見。⑦“發(fā)展民間智庫,提升公共政策制定水準”,《鳳凰評論》,2012年1月3日。如天則經(jīng)濟研究所作為中國最有影響力的民間智庫,2009年對國土資源部發(fā)布《土地管理法》修訂草案提出批判,天則所理事長茅于軾甚至質疑“18億畝土地紅線”政策。但是,中國民間智庫到目前為止對公眾輿論的影響還處于邊緣地帶。⑧Cheng Li,“ China’s New Think Tanks:Where Officials,Entrepreneurs,and Scholars Interact”,China Leadership Monitor,No.29,2009,p.5.從國際化方向看,應加大對非政府智庫的扶持力度,擴大對非政府智庫的經(jīng)濟資助,建立有利于非政府智庫發(fā)展的制度環(huán)境,同時促進體制內智庫與體制外智庫在同一起跑線上進行公平競爭的制度建設。
第四,提高中國智庫的國際話語權。為此,一是要建立中國的話語自信。2013年12月,復旦大學成立了中國發(fā)展模式研究中心,這是中國首個將中國發(fā)展模式作為智庫名稱的研究機構,其目的是要創(chuàng)建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中國概念、中國范式等等,力圖增強中國智庫的國際影響力和國際話語權。西方對中國目前的成就和中國道路、中國模式、改革政策存在誤解、甚至偏見和仇視,中國智庫迫切需要利用自己的話語體系向國內外受眾傳達中國將走什么道路、中國將如何增強實力、中國渴望什么樣的世界等真實信息。①“復旦大學中國發(fā)展模式研究中心成立”,http://www.cssn.cn/gx/pdtk/gx_tpxw/201312/t20131213_906964.shtml.(上網(wǎng)時間:2014年1月11日)二是要加強對西方媒體的關注和研究。中國智庫要向西方學習如何掌握話語權,如何設置議題,促進中國媒體走向世界,傳播中國的理念、文化、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等;熟悉西方的話語體系和傳播策略,避免因傳統(tǒng)落后的信息發(fā)布方式助長西方對中國的誤讀和歪曲。
近年來,中國智庫已經(jīng)開始注重探尋如何提升自己的國際話語權。如北京大學國際戰(zhàn)略研究中心注意運用各種國內外主流媒體對重要前沿問題表達專業(yè)性見解。②“積極打造有中國特色的一流新型智庫”,《中國教育報》,2013年9月4日。近年的金融危機也為中國話語權的提升提供了巨大機遇。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在20國集團峰會上作的《關于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演講標志中國開始正式享有一定的國際話語主導權。③陳志武:“中國正式享有國際話語主導權,是G20峰會大贏家”,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5/9077235.html.(上網(wǎng)時間:2013年10月5日)2013年4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論壇年會上發(fā)表的演講成為中國國際話語的新典范。④張志洲:“如何用國際話語闡述中國立場”,《東方早報》,2013年4月10日。中國智庫應以此為契機,成為引導國際輿論和公共外交的平臺,展示中國和平崛起的合理性,回擊“中國威脅論”和“中國崩潰論”等,讓世界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