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翠
《后漢書》對偶藝術研究分析
◎曹 翠
對偶是中國文學中廣泛運用的重要修辭手法之一,對偶藝術語言風格上的詼諧雅麗,表現形式上的上下呼應以及意蘊內涵上的豐富和諧使文本綻放出極大的魅力。探究《后漢書》中的對偶藝術對追尋對偶對史傳文學的影響以及史傳文學對這一傳統修辭手法的傳承發揚具有一定意義。
《后漢書》 對偶藝術 語言特色
《后漢書》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斷代史,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二十四史”之一。《后漢書》是繼《史記》《漢書》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寫的重要史籍。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今天我們看到的《后漢書》除范曄撰寫的紀、傳部分共九十篇外又加入了晉人司馬彪撰寫的八志部分,記八篇,所以《后漢書》共有九十八篇。由于數量繁多,不好一一列舉,就通過分門別類的方法將各種類型的對偶呈現出來,領悟對偶藝術對《后漢書》的文學魅力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后漢書》大部分沿襲了《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與此同時也承襲了《史記》《漢書》當中對駢偶的廣泛使用,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致使《后漢書》中當中的對偶結構更為復雜、種類更為繁多,藝術水平也更加高超。縱觀全書,可將對偶按照以下七種類型加以分類。
1.字類對稱法:字類對稱的基本語言單位是“字”,根據前后字面的對稱和呼應形成前后和諧、形式工整之感:
“皇女小迎,元年封樂平公主。皇女小民,元年封成安公主。”其中,前后句中皆有“皇女”“元年封……公主”的字樣,這種同字的對仗在《后漢書》中俯仰即是。
“孔子著《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梁竦作《七序》而竊位素餐者慚。”這一句中則沒有過多相同的字面出現,但是其中的“孔子”“梁竦”人名相對;“《春秋》”“《七序》”書名相對、“亂臣賊子懼”和“竊位素餐者慚”相對。
2.詞類對稱法:根據詞類性質的轉變使前后對應的語義有種種變化,擴充句子的內涵:
“富貴不能回其慮,萬物不能擾其心。”通過后句中“萬物”“心”呼應遷居的“富貴”和“慮”,這種用同義詞的對偶叫做“正對”。
“舍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這一對中出現詞性相反的詞三組詞:“近”和“遠”、“勞”和“逸”、“功”和“終”。以相對的詞性構成的對偶稱為“反對”。
3.句類對稱法:在一個對偶句中,利用句中成分的前后調整、意義上的調整或銜接使句子的表達更為豐富:
“還入陳留,攻拔魯城,轉至濮陽。”一個句子中先“入”后“攻”再“轉”,動作一氣呵成,行文如云流水。
4.聲律分類法:對偶是語言藝術,語言的兩大因素是語音和語義,前面三種分類是從語義角度出發,而語音的對稱則形成了聲律,聲律的對仗在駢偶中是一項重要內容。聲律的對仗主要是根據平仄的對稱或交錯形成語句節奏上的美感,使句子讀起來朗朗上口:
“其不遇也,則裸身大笑,被發狂歌。”這一對在語義上“裸身”與“被發”、“大笑”與“狂歌”同義兩兩相對。在語音上“裸身大笑”為“仄平仄仄”,后半句中“被發狂歌”則為“平仄平平”,形成平仄的交差對稱。
5.格式分類法:主要以句子和短語的排列組合形成對稱之感:
北軍中候一人,(比)六百石。本注曰:掌監五營。屯騎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掌宿衛兵。司馬一人,千石。越騎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掌宿衛兵。司馬一人,千石。步兵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本注曰:掌宿衛兵。司馬一人,千石。這一段落就主要依靠格式給人在視覺上呈現出一定的錯落之感。
《后漢書》中對偶的運用不僅形成了雅致的語言風格也表達出更為豐富和諧的意蘊內涵,顯示出特有的整飾富麗之美。以《逸民列傳》為例:“或隱居以求其志,或回避以全其道,或靜己以鎮其躁,或去危以圖其安,或垢俗以動其概,或疵物以激其清。然觀其甘心畎畝之中,憔悴江海之上,豈必親魚鳥、樂林草哉!”這一段不僅在形式上整飭工整并且極具節奏美,語言高度凝練、內涵含蓄而深刻。將隱士們人格的高尚為人的高潔如此清麗雅致地表達出來,讀來一詠三嘆、回味無窮。
《后漢書》沿襲了《史記》的體例,也繼承了司馬遷對對偶藝術的靈活運用并對其進行了更近一步的發展,范曄更加注重形式的工整、聲律的悠揚,也更加注重駢句中所蘊含的深刻內涵,為文學從史學中分離出來做出了巨大貢獻。總之,對于《后漢書》對偶藝術的探尋對駢偶對史傳文學的影響以及史傳文學對這一傳統修辭手法的傳承發揚具有深遠意義。
[1]范曄.司馬彪.后漢書[M].長沙:岳麓書社, 1994.
[2]何凌風.試從《后漢書》“引用文章”管窺東漢散文對偶運用之藝術成就.河北科技大學學報.[J].2012,03(56)
(作者單位:張家口學院人文社科系)
(責任編輯 陳天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