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華
摘 要:加強心理素質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我國醫學教育改革的需要,是醫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在實際工作中要加強校園建設改善學生生活環境,注重教師心理素質對學生的影響,注重心理因素在教學中的滲透,早期發現及時排除大學生的心理障礙,逐步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關鍵詞:心理素質 教育 醫學生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6(a)-0134-01
醫學生心理素質教育是從心理角度出發,針對學生的心理特征,加強對醫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這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良好的教育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正確的自我認識,達到適應社會環境和良好的應變能力,保持較強的自控力和健全的人格。
1 醫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1.1 加強心理素質教育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隨著科技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顯現出來,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一些學生心理素質差,在激烈的競爭中不能正確把握自己,難以適應危機感和緊迫感,出現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礙。因此,加強心理素質教育是時代發展的趨勢,是經濟社會可持續協調發展對高素質人才培養的呼喚和需要。
1.2 加強心理素質教育是我國醫學教育改革的需要
我國醫學教育只注重專業教育,忽視心理素質培養。醫學生均為高中畢業生,入學就感到學習任務繁重,加之醫學與高中課程銜接性相對較差,學生學業負擔加重,心理處于壓抑狀態,加強心理素質教育是不可忽視的。尤其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確立和人才培養的需求,高科技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環境的變化都對人才全面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今的人才不僅要有較高的技術水平,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駕馭社會環境的能力。因此,加強心理素質教育、培養高質量醫學人才,是醫學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
1.3 加強心理素質教育是醫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加強心理素質教育,從更深的層面和更綜合的角度體現全面發展的要求,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的重要舉措。醫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在高等醫學院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醫學生不僅要掌握精湛的醫學技術,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醫學生面對的服務對象是病人,如何幫助其避免和消除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促進療效,保持身心健康,是每個醫務工作者的職責。
2 加強心理素質教育的措施
2.1 加強校園建設,改善學生生活環境
良好的校園環境,豐富的校園生活,整齊清潔的校容,體現了學校的精神面貌,對大學生陶冶情操、砥礪德行、磨煉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大學時代是心理形成、人格發展的關鍵時期。豐富的校園生活,既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學習環境,又為學生心理素質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我校近年來特別注重校園環境建設,新建了學生宿舍和實驗樓,改善了教室環境,增設了校園板報,注重開展各種形式的校園文化生活,使全校師生在各項活動中充分發揮個人的才智并從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啟迪。
2.2 注重教師心理素質對學生的影響
教師是學校教育的主導。在教學工作中,教師直接與學生接觸,是學校各項工作的主要實施者,既傳授知識,同時其行為和心理素質狀況又影響著學生。素質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言行舉止、儀表風度、心理素質都將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學生的榜樣。有的教師處處以身作則,業務水平高超,知識淵博,治學嚴謹,勤懇耐心,愛戴學生,以自己的優秀品質影響學生,成為其心目中的典范。自覺遵守和完成教師提出的要求,對教師的言論能產生共鳴,并喚起相應的情感體驗,接受并記憶深刻傳授的知識。相反,學生將會從心理上疏遠老師,學生會充耳不聞聽之任之甚至產生抵觸情緒,影響教學效果。教師應嚴格要求自己,不僅要有良好的儀容、體態、舉止、言談,而且還有豐富的知識,較好的業務水平。上課時除了注意語言的科學性、邏輯性、趣味性之外,還要把對本職工作的熱愛,對患者的責任感以及對形勢、政策的正確看法和正確的人生觀,自然地滲透到知識與技術中去,這些對于學生良好心理狀態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響。為此,教師必須加強自身修養,使自己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較高的人格,這是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的先決條件。
2.3 注重心理因素在教學中的滲透
教學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要提高教學質量,教師不僅要考慮怎樣教好,以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如何學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學習會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其中心理因素對于掌握知識技能的影響較大,一個教師只有把教學規律與學生心理活動規律緊密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在深入改革教學方法的同時,要想收到良好的效果,就必須重視學生的心理因素在教學活動中所起的作用。教師要認真研究和掌握學生心理發展和心理特征,選擇既適合于學生心理發展又能提高教學效果的教學方法,把心理素質教育滲透到教學活動中,使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主動接受知識。充分調動學生的心理因素,盡最大的努力去發揮潛力和能力,使之自主實現教學目標。
素質教育在于使學生身心素質整體健康發展,其精神實質是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變消極被動為積極主動,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激勵相我約束的能力,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求知渴望。積極主動的思維是認識客觀事物和客觀世界,增加求知欲的原動力。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必須把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體,采用啟發式教學;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去積極地思維,去探求知識,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要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能力,應做到情況明了,循循善誘,了解學生水平和授課內容。能抓住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按認識規律和啟發式教學的方式,由淺入深,循序漸迸,層層剖析,揭露矛盾,得出結論,做到提出問題有啟發性,討論問題有直觀性,分析問題有邏輯性,教學語言有藝術性,不斷拓寬學生思路,發展學生科學思維能力。
2.4 早期發現,及時排除大學生的心理障礙
調查表明,某些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其特點是發生幾率高、病因復雜、后果嚴重,心理障礙已成為阻礙大學生成長和成才的重要因素。根據醫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心理特點,我們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題講授心理衛生的內容,舉辦心理函授班,開設心理健康講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時,充分發揮學生干部、任課教師和兼職輔導員的作用,及時發現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做到早發現、早治療。針對不同情況開展心理咨詢,及時排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幫助其克服學習上的壓力和糾正早戀傾向,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抗挫折能力,使之成為有良好心理素質和高素質的醫學人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