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編自6月17日 臺灣《旺報》 編輯丨安東 郵箱丨E-mail:Anthon83122@gmail.com
6月11日,針對民進黨籍臺南市長賴清德在大陸參訪時的發言,國臺辦發言人表示,“任何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必須由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共同決定”。平心而論,發言人的講話是“中性”的,也是大陸方面一直以來的立場,然而島內一些政治勢力卻曲解為“恫嚇”、“挑釁”。賴清德赴上海訪問與復旦大學師生座談時,口中的“臺灣前途由2300萬人民共同決定”,大陸方面認知是“臺獨”思想,卻能予以包容,臺灣方面對國臺辦發言人的表態也應以平常心看待,無需條件反射式的反彈與不滿。總是對長久存在的兩岸之“異”,表達憤怒與不滿,其實無法對兩岸之間求“同”的努力有所幫助。理解彼此、反觀自身,方能真正做到“存異求同”。
事實上,所謂的“臺灣2300萬人民共同決定”,完全集中在“治權”的層面上,即通過民主選舉選出執政者與民意代表來治理臺澎金馬地區。至于“主權”的層面,至少在島內2300萬人還沒決定進行“修憲”、國際格局也沒有根本改變的情況下,這句“任何涉及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問題必須由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共同決定”始終是唯一的正解。這句話并不是大陸方面簡單的政策宣示,而是更符合國際法原理和國際實踐慣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