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川
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淺談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朱海川
東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黑龍江哈爾濱 150000
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很長時間以來一直倡導的,但我國在這一方面還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所以在這一方面還是有待提高的。本研究通過對現階段的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研究討論,然后得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農業;可持續發展
前言: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農業越來越不能適應高速發展的社會。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擁有廣闊的農業資源,農業發展在我國整體發展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位置。目前,中國的農業經濟在發展中存在這一定的問題,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是其一。因此發現并解決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于是,我們研究了在這一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一定的解決方法。
1.1 勞動力相對充足,但是素質卻不高。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勞動者的素質關系重大,直接制約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因此勞動者的素質顯得尤為重要,但就我國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大部分農業勞動力的素質令人擔憂,根據有關數據統計,在我國,受教育程度在初中或者初中以下的人員是我國農業勞動力的主要組成人員,只有不到5%的勞動力接受了高中教育,而上過大學的勞動力屈指可數。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勞動力素質還存在著很大差距。據有關資料顯示,在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員中,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美國占了32.2%,日本為21.1%。另外,高素質的勞動力大多向城鎮轉移,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現代農業的發展。而要想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要保證勞動人員有較高的素質,因此提高勞動者的素質這項任務究勢在必行。
1.2 農業資源利用充分,在農村甚至出現土地流失現象。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人們相信“人定勝天”,無顧忌的對自然環境進行破壞,致使很多地方出現土地流失現象,也有很多農村為積極響應國家建設新農村的號召,大量征占農田建設新農村,而農門們本來的房子卻成了空房,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嚴重的土地流失現象。同時我國農村土地被大征用轉移用于非農產業建設,大量農民外出打工或在城市“非正式定居”(戶籍未隨遷),而其名下的土地沒有實現合理流轉,導致些土地呈現常年拋荒,造成了土地資源被浪費等等,還有好多不合理的的土地征用現象,而我國到現今為止沒有科學合理的土地監管制度,致使農業資源的流失,不利于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也不是我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所倡導的。
1.3 我國農業經濟的增長速度較慢,農業信息化程度不高。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我國采取利用農業補償工業和城市的發展戰略,使大量的農業資金流入工業和城市中,導致農村的發展滯后,農民的收入普遍低于工人和城市人群的收入,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另外,由于我國的科技水平有限,與發達國家相比更是差距很大,農業機械率普遍低于發達國家。農產品的信息比較封閉,不能及時根據市場的需要對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最終都致使我國農民的收入較低,農村經濟落后,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緩慢,進而城鄉差距拉大,農村的青年選擇離開農村,勞動力減少,形成了惡性循環。
1.4 我國現在的農業經濟結構不甚合理。從整體來看,我國的農業結構存在著不合理和趨同的現象,具體表現在經濟作物所占的比重過多,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市場決定農民們種植什么。由于農民對市場經濟需求變化把握不準確,突顯出跟風問題,致使農業產業結構不均衡。農業經濟應因地制宜的發展當地優勢,
生產特色、優質的新產品,從而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而現在的農業存在的問題是,各個地區的農作物沒有一定的特色,且在人們的觀念里并沒有想過應該有所改變,幾乎每個地方種植的農作物都是驚人的一致,沒有考慮到市場的需求和已存在的供給,僅僅盲目的跟從“大部隊”,最終辛苦一年卻沒有應得的回報。
2.1 鼓勵從事農業發展的勞動者進入大學,接受跟高等的教育。為使勞動者的素質有顯著的提高,可以控制人口增長,不斷提高人口素質,鼓勵從事農業發展的勞動者接受更高等的教育。在我國,人口的增長過快,這直接影響著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邊緣地區、落后山區,不注意節制人口增長速度,最終陷入越來越窮,越窮越生的惡性循環之中,從而導致整個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滯后。在這樣的情況下,要想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加大力度協調好人口的快速增長與經濟緩慢發展之間的關系,人口數量多與人口素質偏低之間的關系,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與自然環境的保護之間的矛盾。因此,必須要加強素質教育,控制人口數量,大力普及農業知識,促使農民科學種田的水平加以提高。
2.2 加強對土地的監管制度,改版觀念,節約資源。要實現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首先我們應該改變我們的傳統觀念,遵循自然規律,對自然資源的開發要科學合理,保護并善待自然,然后要樹立全民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對資源的使用要節約與珍惜,形成良性循環的農業發展模式。同時,為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土地不被非法或不合理的占用,相關部門要制定一定的規章制度,加強對土地的監管和保護,嚴厲懲罰對土地進行非法占用的個人和企業,加大相關方面的宣傳力度,使人們思想上感受到土地的重要性,形成互相監督,快速發展的大好局面。
2.3 在農村實行更多的優惠措施,在農業發展中積極引進先進的技術。為提高農民的積極性,要對農村采取更多的優惠措施,積極采取措施縮小城鄉差距,鼓勵農民種地,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速度,形成良性循環,促進農村經濟和農業經濟的和諧發展。充分合理利用農業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減少污染。加大治理水土流失、草原退化的力度。在農業發展的過程中,多借鑒先進國家的治理方法和措施,依靠科技來促進農業經濟的增長,并實現對自然資源的有效開發,加大了土地的生產效率,農業經濟的發展是一個生態、循環的發展過程。組織農民去國外學習,積極引進可在我國開展的農業措施。同時,在農村建設農產品的深加工級副產品回收再加工產業鏈,提高農產品的價值,減少資源浪費,實現可持續發展,并且可以從本質上提高農民的收入,形成良性循環。
2.4 對農民的作物選擇進行一定的引導,協調人口和資源的關系。政府應該從人民的利益出發,對農民的作物選擇可以做出一定的引導,鼓勵人們從市場的需求出發選擇農作物。充分發揮各個地區的特色,種植當地的特色產品銷向其他省份甚至是國外,以此方法體現出每個地區的特色。此外,人口與農業資源是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隨著科技對農業貢獻量的加大,我國的農業生產活動不再以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保障了人口與農業資源的協調關系,農業活動是以保護與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前提下進行的,要有一定的限度,在采取新的措施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市場調查,保證新的措施不會存在太大的風險,小范圍測試后在大范圍推廣。
農業發展關系著國家經濟的發展,為我國社會主義的建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關系重大。我們應該充分重視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細致的研究,找出更好、更加完善的改革辦法與措施,使我國的農業發展更加順利,我們要堅信在政府的正確指導下我國的農業經濟能夠實現可持續的發展,調動全民共同為農業經濟貢獻力量,并且加大科技的投入,吸取國外的先進經驗,促進我國農業經濟向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穩步前進。
[1]夏玉婕.探討中國農業經濟環境現狀以及可持續發展策略[J].經營管理者,2011(2).
[2]李佳穗.農村法治問題與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J].農村經濟,2011(6).
[3]王亞輝.農業經濟與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探析[J].現代農業,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