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苗苗
盤錦市特殊教育學校 遼寧盤錦 124010
讓聾生在課堂上“動”起來
金苗苗
盤錦市特殊教育學校 遼寧盤錦 124010
教師應該大膽嘗試運用直觀的、形象的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教學,這樣可以調動聾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欲,讓聾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聾生;數學;興趣
數學課堂學生的操作活動是素質教育課堂最慣用的學習方法之一,通過有效的操作活動,能夠使學生自主探索新知,提高課堂效率,活躍課堂氣氛。在聾校教學中,要上好數學課必須先培養良好的師生感情,然后從聾生的心理、生理特征出發,運用切實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行直觀性教學和“愉悅教學”,激發學習動機,提高聾生學習興趣。
教學中要密切聯系聾生生活實際,從聾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操作、實踐、探索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一年級的聾生由于年齡差距大,最大的十二三歲,最小的七八歲,平均年齡只有十來歲,在思想方面還處于天真單純,相當于正常六七歲的一年級的孩子。他們都是剛剛入學的聽障兒童,都是處于知識上的真空期,數學語言更無從說起。不僅不會說話也不會打手語,無法看懂老師講課,也無法表達出他們想要說什么,而且也很好動、對自己的行為約束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在課堂上喜歡做些小動作,不懂課堂紀律。所以上課很容易走神,只有用看圖表演、動手操作、游戲、玩樂活動等形式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同時也教會他們基本簡單的數學手語。只有讓聾生對數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能使他“樂學---愛學---會學”。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從一年級開始就想方設法讓他們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為以后的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學生會學得比較輕松。
在課堂上,聾啞孩子有時候會要玩與學習無關的東西。傳統的教學思想把這些特征視為影響其他學生學習的缺點加以約束,限制他們“動”,強制“聽”課,有的還認為是患了“多動癥”,喜歡在教室里走動,無心“聽”課,不聽老師的話。上課不專心聽講,老師批評,家長責備,他們上課時像是被捆住了手腳,束縛了思維,完全處于被動地位,上一堂課下來又苦又累又費心,影響聾生產生厭學情緒。所以游戲、玩樂,同樣也是聽障兒童的天性。課堂上教師組織聾生開展適當的游戲活動,既有助于聾生體力、智力、交際能力的發展,又有利于激發聾生的學習興趣。我就經常在教學中采用做游戲這一教學手段,且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尤其是低年級聾生好動,對各種事物都充滿著好奇心,注意力持續時間短,但又存在著強烈的求知欲。“動”是孩子的天性,課堂上如果教師只是一遍一遍反復地、枯燥地講述,聾生一定坐不住,注意力就不集中,思想就會開小差。教師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動手操作就是最好的一種方式。
數學教育家波利亞說過:“數學教師的首要責任是盡一切可能來發展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我們過去的數學教學往往比較重視解決現有的數學問題,即課本上已經經過數學處理的問題,學生一遇到實際問題就顯得不知所措。”而學習數學的最終目標在于應用,要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數學的應用領域在不斷擴大。它不僅是人們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更可以作為一門技術,幫助人們收集、整理數據,描述信息,解決問題。聾生在今后參與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中會有許多實際問題需要運用數學知識去解決。但他們很少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分析、判斷、選擇生活中的問題。因此,當聾生學習了數學知識之后,教師應及時帶領學生走進生活,給他們一雙慧眼,去嘗試用所學的知識分析、解決日常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去深刻體會數學巨大的應用價值及其內涵,逐步培養聾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
例如:在教學“比一個數多幾的數的應用題”時先讓學生擺一擺,第一行擺4個○,第二行擺要求擺的△比○多2個,在擺的時候,要想一想先擺幾個△,再擺幾個△,一共擺幾個△,讓學生把自己擺得結果,到展示臺上展示。老師再在黑板上擺出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多種形式,使學生由抽象到具體,逐步理解數量關系,圖和數的配合,可以一眼看出擺出來的6個△,是由與○同樣多的4個△和比○多2個合起來的。在學生完成操作之后,要給學生一個反思的時間,讓他們對照自己所擺的結果想一想,我是先擺什么,再擺什么,得出什么樣的結果,讓實際操作的全過程在學生頭腦中有一個比較深刻的印象。課堂上讓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必須設計一定的場景,配合一定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去猜測、判斷、推理、驗證,在探索中掌握新知,這一過程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能手能力、借助已有知識解決新知的學習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思維。
俗話說:“眼過百遍,不如手做一遍”。這句話在聾生身上再適合不過了,剛入學的一年級聾生,對數學內容一竅不通,而且年齡小的聾生也很好動。為了讓聾生體驗到學習數學的快樂,既不枯燥又不乏味,把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上,我又想方設法讓學生進行開展看圖表演游戲,扮演圖中的人物、動物和花草等,這樣學生覺得更有趣,便能積極投入到課堂中體驗學習數學的快樂。聾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數學知識,教材安排了分一分、擺一擺、畫一畫、圈一圈、數一數等大量的動手操作活動,如果把他們好動的特點遷移到學習上,讓他們在直觀具體的操作活動中能夠積累學習的“關鍵經驗”,而這些經驗是老師無法在教材上教會的,在數學語言上無法傳遞信息,很多的時候也無法表達溝通清楚,所以這些教材操作更多的必須由學生自己體驗,才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加深理解知識。我在教學中,利用數學學具進行操作實驗,常常讓聾生動手動腦,看一看,想一想,擺一擺小棍、圓片、三角形、小動物或擺算式等等,感知學習內容,動中促思,玩中長知,樂中成材,使學習內容在有趣的實驗中牢牢記住。
總之,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教師應該大膽嘗試運用直觀的、形象的,現實生活中的背景去進行課堂教學,這樣不僅可以調動聾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欲,同時還可以讓聾生感受到數學學習并不難,數學就在身邊,數學無處不在,從而產生濃厚的興趣。皮亞杰告訴我們:“智慧自動作發端,活動是連接主客體的橋梁”。課堂上學生需要“靜”下來思考,但更需要“動”起來學習。讓我們的課堂“動”起來,讓我們的學生“動”起來,那樣我們將迎來高效課堂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