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暢
[摘 要]本文從中國博物館建筑功能、公共文化空間的展示、博物館規范化的管理與現代化營銷意識等方面,簡要介紹中國博物館未來發展趨勢及變化。
[關鍵詞]中國博物館;未來;建設;發展
目前,根據國家文物局2013年度博物館年檢備案情況中國的博物館已有4165家,從博物館舉辦的主體看,國有博物館3354家,民辦博物館811家。從博物館分類看,綜合類1648家,歷史類1751家,藝術類364家,自然科學類187家,其他類(含專題類)215家,仍以綜合類、歷史類為主。雖然全國博物館數量增長迅速,但如何提升博物館質量,創造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博物館,仍是當前博物館面臨的主要課題。
一、智能化的博物館建筑。
博物館做為收藏、研究和陳列文物標本的機構,需解決文物、標本的收藏、研究和陳列這三項基本功能。而這其中的每一項基本功能中又有著許多不同的具體功能要求。由于博物館建筑中珍藏的都是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物,因此博物館建筑的安防和消防系統就顯得格外重要。博物館建筑要具備全面而嚴密的防護能力,這主要是由博物館的性質和職能決定的。因此建造智能建筑對博物館建筑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智能建筑的樓宇自控系統應用于博物館建筑,可以實現對空調設備精準的控制,營造一個完整的恒溫恒濕的人工環境,對博物館展品的收藏、開放與長久發展是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可以將安全防范系統及火災消防報警系統集成在同一系統平臺中,從面極大提高建筑的管理水平和防火防盜能力,減少各部門之間的協調,更充分的保障館藏文物的安全。采用集中電腦控制,通過對全館的機電設備進行監視和控制,統一調配所有設備用電量,可以實現電負荷的最優控制,有效節省電能,減少不必要的浪費。博物館建筑智能化系統使博物館硬件設施得到很大的改善,作為現代化管理和現代化高新技術的有機結合的產物,是信息化趨勢的必然結果。
二、公共文化空間的多樣性
從外部建筑空間到室內展示空間,使博物館在有限的建筑面積內,開展出幾近無限文化空間創造。博物館的公共文化空間,即包含收集文物、保管、調查、研究的空間,也包括提供多樣可觀性展品的文化空間,同時還應該包含強化技能,提供開放式的教學空間。作為精神功能與使用功能并重甚至突出精神功能的特殊文化建筑類型——博物館建筑來說,比一般公共類建筑更加注重建筑的造型。獨特的建筑造型不僅僅是個藏品的容器、更象是一座巨大環境藝術雕塑,以此來吸引觀眾、給觀眾第一印象來調動觀眾的參觀興趣與參觀情緒,便于人們對該館的識別與記憶。博物館內部文化公共空間的營造,擺脫簡單化的文物推砌,追求有別于中國傳統的以展柜藏品為主的博物館展示方式,通過創意性的選取和組合,抓住展品與展品之間、展品與關聯物之間有機聯系,令精彩的個體在特定的展覽空間、文化空間內產生聯想,更多的反映人們過去的生活、反映社會發展狀態。根據館藏文物的范圍、類別、質量等特點,科學設置內容豐富,人性化的文化展覽。從觀眾進館到結束參觀的全過程中,博物館必須從各角度、各個方面去關心和照顧觀眾。讓他們看到的不僅是文物與展覽,而是置身于一個由眾多不同主題文化空間組成的文化休閑場所,有多媒體數字影院、有青少年社團和其化社會組織文化活動的場所、有博物館商店等。將博物館建成集歷史探索、文物欣賞、藝術展示、文化休閑、服務娛樂于一體文化場館,適應不同的觀眾群,服務中國公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三、博物館規范化建設
我國基層博物館只有少數幾家大型博物館,中小型地方博物館居多。這些中小型基層博物館,有的文物收藏不足一萬件,且多為一般文物,珍貴的文物很少,存在著文物收藏并不豐富,文物的陳列也不高雅,科學研究也不精深的實際問題。如果這些基本工作得不到扎實有效的執行,博物館基本的價值體系得不到實現。博物館的本質是文化。那么其工作人員理應是具有一定文化素養的人。優化博物館的用人機制,解決好博物館館長及專家團組的用人問題。博物館館長與專家團組是一個地方文化的形象代表,只有用人得當,才能承擔起地方文化建設的社會責任,形成相應的專家團隊,根據地方歷史文化現象,采集文物標本,豐富文物收藏,并利用地方文物文獻資料,實現教育功能,研究地方文物文獻資料,傳播地域文化,使地域的、局部的文化,變成民族的甚至世界的文化。目前,中國博物館正在行業內推行定級評估工作。根據博物館的性質、任務以及工作特點,按照綜合管理與基礎設施、藏品管理與科學研究、陳列展覽與社會服務進行了劃分,分別設置相應分值。通過一套科學、系統、完善的博物館評價指標體系,讓博物館在周期性的自我評估中肯定取得的成績、發現存在的不足、明確改進的方向。
四、樹立現代化營銷意識
在當代的社會中,博物館的社會角色日趨多元,社會責任日益加重。從外而言,觀眾希望博物館能提供的服務項目越來越多,他們對博物館的期望一天天提高;從內而言,博物館專業社群的水準逐步提升,博物館界的自我期許也比以前明顯增加了很多。博物館屬于一項社會公益性事業,它的發展需要全社會來參與,目前博物館相對于社會來說還是個較獨立的部門,大多數人到博物館里來是抱著單純接受教育的心理,而沒有想到怎樣參與、促進博物館的發展,更不能把博物館當作是與自身及社會發展相關的一種事業。由于歷史原因,中國博物館長期以來圍繞文物做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觀眾的服務。博物館樹立現代營銷意識,就是要在經營管理上注意營銷。建立形象,在人力、物力、財力上大力爭取社會資源。在提升服務品質的前提下,收取市場可以負擔的費用。營銷是數種活動的結合,將營銷手段看作是一種關于認識觀眾、了解需求,進而吸引他們到館參觀的方法研究。目的即為吸引觀眾到館參觀,并進一步認識博物館藏品、設備及服務項目。借薦市場模式,它可以透過許多方法達成,如廣告、宣傳與公關。有效的營銷能夠保證博物館的存續經營。
參考文獻
[1]北京市康孚環境控制公司:《博物館技術方案》1999.2.5
[2]雪倫·狄肯曼:《如何行銷博物館》澳大利亞博物館協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