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李芬
[摘 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馬克思主義對待人民群眾的基本看法和基本觀點。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核心是人民群眾主體論,但這一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在我黨內部并沒有真正形成共識,所以在新形勢下,我黨群眾觀在理論上也要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發(fā)展
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核心是人民群眾主體論,這一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在我們黨內和干部隊伍內部并沒有真正形成共識。在改革開放后我國社會進入發(fā)展的黃金機遇期和矛盾的凸顯期。當前群眾工作問題有人概括為“三多”:即爭論多,比如目前對國企、醫(yī)療、教育住房的改革評價不一,甚至全盤否認改革,認為是改革帶來國有資產流失、下崗失業(yè)等一系列社會問題;矛盾多,由改革、征地、征遷、貧富差距等引發(fā)的矛盾越來越多,各類信訪案件大量增加;群體性突發(fā)事件多,一些人民內部矛盾得不到及時處理和化解,轉化為各類顯性事件,特別是群體性事件。這都說明新形勢下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認識不足,時代已經在發(fā)生變化,要求我黨群眾觀在堅持馬克思主義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基本觀點的前提下在理論上不斷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一、在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中,應當更加突出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一致性的觀點
在馬克思和列寧的時代,無產階級革命的形勢與任務決定了歷史唯物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是社會領域普遍適用的科學方法,階級斗爭的尖銳性復雜性使人民群眾內部具有復雜的階級構成,對人民群眾總體性的把握是建立在對社會階級狀況分析把握基礎上的,必須對群眾進行階級分析和政治態(tài)度分析。但是在今天共產黨執(zhí)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內部,作為階級的階級已經不存在了,雖然階級斗爭在一定范圍仍然存在,反對社會主義的敵對勢力依然存在,但其范圍和影響已經是有限的了。從最普遍的意義上看國家的繁榮,共產黨執(zhí)政地位的鞏固,主要取決于社會的安定和各階層人民群眾的擁護支持與團結一致。這樣的形勢下,需要在充分理解和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前提下,以分析把握現(xiàn)實存在的社會各階層群眾的特殊利益為基礎,恰當把握和調整人民內部各階層的利益關系,最大限度地突出和實現(xiàn)各階層群眾一致的根本利益。
二、對人民群眾觀念內涵和外延的把握,應當具有更加廣泛的包容性
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的范疇,不同的時代和歷史條件下,人民群眾的內涵和外延是不同的。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人們往往把人民群眾僅定位于與剝削階級對立的勞動階級,而把剝削階級排除在人民群眾的的范疇之外。這種觀點在民主革命時期就曾經存在,并曾經給革命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習慣了這樣看問題的人們,在社會主義時期仍然是這樣看問題的。在改革開放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時期,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的歷史階段,這種觀點顯然更加不適應時代和歷史任務的要求。在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包括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勞動人民,以及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tǒng)一的愛國者,都屬于人民群眾的范疇。
三、對人民群眾的權力應當有更加全面的認識和實現(xiàn)
馬克思主義政黨的一切理論和實際行動,都圍繞著實現(xiàn)和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尊重和維護人民群眾的權力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對待人民群眾的基本態(tài)度,也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重要內容。國家的憲法和法律規(guī)定,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就在根本上規(guī)定了人民群眾的權力涉及社會生活所有領域。但是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對人民群眾權力的認識卻往往是抽象的、模糊的。人們并不十分清楚人民群眾到底具有哪些權力和利益。隨著社會主義社會政治文明和法治建設的進程,徹底消除把群眾的權力僅僅理解為生存權的認識,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政治經濟文化等一切權力和利益,特別是尊重群眾的發(fā)展權的問題,日益突出的顯現(xiàn)出來。社會各階層群眾平等地享受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權力,是現(xiàn)代法制社會的一般要求。
四、應當把群眾觀念與公民觀念統(tǒng)一起來
人民群眾是一個政治概念,人民群眾范疇所表述的是一切推動歷史前進的人們,它是一個整體性概念。公民是一個法律概念,從法律意義上把個人所具有的社會地位、權利與義務、個人與國家的關系等規(guī)范起來。從法律意義上說,公民的地位、權力、利益等是具體的,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所以它們是兩個不相同的概念,但這并不意味著這兩個概念毫不相干,其實它們是有著內在聯(lián)系的,并且在社會政治生活和民主生活中,具有統(tǒng)一的意義。人民群眾是一個整體性概念,其實憲法和法律所指的公民,也是具有一定的整體性的,是一般與個別的統(tǒng)一,它的具體性是一個抽象的具體。特別是從國家主權者的意義上,公民只能是整體性的,是具體公民的集合體。把人民群眾與公民統(tǒng)一起來理解就意味著要把人民群眾的社會主體地位與作為國家主權者的公民統(tǒng)一起來理解,更多地從實現(xiàn)、維護和發(fā)展公民的權力、地位和利益的角度,理解和把握人民群眾觀念。這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進一步豐富和完善。
總之,理論是要為現(xiàn)實服務的。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以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基本觀點為基礎,包含如何正確看待人民群眾、如何正確處理關于人民群眾一系列問題的理論和觀點的體系。一方面這些理論和觀點需要根據(jù)時代、形勢和任務的變化,具有更加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內涵;另一方面隨著時代和任務的變化,一些理論觀點需要由新的理論來替代。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與時俱進和豐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寧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5]衣芳主編.群眾工作:理論探索與實踐觀念[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5.
[6]衣芳等.人民群眾主體論—群眾觀、黨群關系、群眾工作理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