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薇
摘 要 近年來,電子商務飛速發展,使得各高職院校依托區域經濟發展對電子商務專業人才的需求,為充分發揮實訓項目在電子商務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與企業共同探討“學院+企業”雙主體的電子商務實訓項目教學模式,共同開發校內生產性實訓項目及內容,提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電子商務實訓項目內容創建原則,并著重研究了在校企合作模式下,電子商務實訓項目內容的開發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針對校企合作的電子商務實訓內容開展了有益的研究與探討。
關鍵詞 校企合作 電子商務實訓 實訓項目內容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識碼:A
Research on E-Commerce Training Project Content
Based 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HI Wei
(Hu'nan Mass Media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Changsha, Hu'nan 410100)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mmerce, so that each vocational colleges rely on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needs of e-commerce professionals, in order to give fu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mmerce training program teaching, and business to discuss, "School + Enterprise" E-commerce training program teaching mode dual body, joint development projects and school productive training content, e-commerce is proposed to create a training program based on the content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inciples and focuses on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in the electronic business training program content development proces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e-business training content fo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o carry out useful research and discussion.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e-commerce training; training project content
0 前言
電子商務培養的是多學科相互滲透的復合型人才,作為電子商務人員,不但要具備一定的IT技術,還要掌握良好的商務運作能力。而高職院校要發展,要做大做強,就必須與企業緊密聯系,走校企合作的辦學之路。為此,建立以校企合作為基礎的電子商務實訓教學資源體系,既能夠更好地體現服務社會的辦學宗旨,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要而施教,使學生有機會享受到優秀的實訓教學資源, 更能夠提高高職院校的辦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同時,在高職教育以“實訓為主,理論夠用”的原則指導下,在該教學資源建設中,實訓項目的內容選取應堅持理論服務于實訓,按照職業崗位技能的需要設計項目和任務,從而能有效發揮實訓項目在電子商務教學中的重要作用。鑒于此,本文針對校企合作共同開發校內生產性實訓項目及內容,進行有益的研究與探討。
1 基于校企合作的電子商務實訓項目內容創建原則
1.1 基于企業的需求原則
在開展電子商務實訓項目內容建設時,必須考慮相關企業的用人需求。由于各個相關用人單位的需求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在開展校企合作的生產性實訓項目的內容建設時,就堅持“基于企業的需求”的原則,構建“導師制”模式,即:每位教師與一家企業掛鉤,充分了解該企業的需求,并根據企業需求采用“訂單培養”的方式,組建電子商務工作室,一方面使人才培養更有針對性;另一方面使學生能突出掌握企業所需的基本技能。總之,圍繞企業的需求建立完整的、系統的電子商務實訓項目內容體系。
1.2 實踐為主,理論夠用原則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培養的是高素質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學生應在具有必備夠用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重點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技能。因此,實訓項目的內容選取堅持理論服務于實訓,按照職業崗位技能的需要設計項目和任務,有效發揮實訓項目在整個電子商務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刪繁就簡地將理論知識融入到實踐中,重點突出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
1.3 能力為中心原則
根據對相關用人單位的實際調研,我們最終確定“網絡營銷推廣”、“網絡美工編輯”、“網絡客服”這三個就業方向,并據此制定“創業與網店運營模擬實訓”、“電子商務網頁設計實訓”、“網絡營銷推廣實訓”、“客戶服務模擬實訓”四大電子商務實訓項目。并且在這四大實訓項目內容設計和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培養學生核心技能為中心。
2 基于校企合作的電子商務實訓項目內容的問題
2.1 各學科之間融合的問題
目前,根據調研情況,我們開設“創業與網店運營模擬實訓”、“電子商務網頁設計實訓”、“網絡營銷推廣實訓”、“客戶服務模擬實訓”四大電子商務實訓項目。那么,這些實訓項目之間及各實訓項目內部的知識點銜接和融合上就是設計各實訓項目內容所必須考慮的問題。例如:“創業與網店運營模擬實訓”項目中涉及到的主要學科有“商品信息拍攝”、“數碼圖片編輯”、“淘寶網店運營”、“市場調查與預測”、“消費者心理與行為學”等,這些相關學科的知識點如何在實訓項目中進行有機融合,以及該實訓項目與后續的實訓項目之間應如何銜接,均是在設計該實訓項目內容時必須考慮的問題。
2.2 因材施教的問題
由于學生的能力和水平參差不齊,那么在設計實訓項目內容時如何做到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實訓項目內容的深度、廣度、進度適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如何做到有層次、有梯度地安排實訓內容,使每個人的才能獲得最佳的發展,也是我們在設置電子商務實訓項目內容時所必須考慮的問題。
2.3 企業需求與人才發展的融合問題
通過我們對電子商務相關企業的調研發現:目前,企業對電子商務專業人員的需求主要還是集中在“網絡營銷推廣”、“網絡美工編輯”“網絡客服”等基礎方向,尤其是面向應屆畢業生的電子商務崗位更是如此。如果需要“網絡營銷總監”、“美工編輯總監”等高級別職位則普遍需要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因此,在設計電子商務實訓項目內容時,必然注重的是基礎的應用技能,那么,基礎技能與人才未來的發展之間必然存在如何融合的問題。
3 基于校企合作的電子商務實訓項目內容的建議
3.1 理順實訓項目內容的邏輯關系
一是各實訓項目之間的邏輯關系。“創業與網店運營模擬實訓”、“電子商務網頁設計實訓”、“網絡營銷推廣實訓”、“客戶服務模擬實訓”四大電子商務實訓項目之間,存在承前啟后的邏輯關系。即:“創業與網店運營模擬實訓”和“電子商務網頁設計實訓”是先教會學生前期的網店搭建和網站建設,然后再開展“網絡營銷推廣實訓”和“客戶服務模擬實訓”。
二是實訓項目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例如:在構建“創業與網店運營模擬實訓”項目的內容時,應打破固有的傳統學科之間的界限,先開展“市場調查與預測”、“商品信息拍攝”、“數碼圖片編輯”、等一系列的單項實訓活動,然后再開展“淘寶網店運營”的綜合實訓,將理論融入到實訓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
3.2 明確實訓項目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在構建“創業與網店運營模擬實訓”項目的內容時,應注重前期的市場調查,根據消費者的基本狀況和偏好,選擇適銷對路的產品,進行商品信息拍攝處理以及網店的搭建。
在構建“電子商務網頁設計實訓”項目的內容時,同樣應注重市場調查,以了解消費者的基本需求,選擇合適的網站搭建方案。
在構建“網絡營銷推廣實訓”項目的內容時,應注重根據產品的特點以及適用人群的偏好,制定適合的網絡營銷推廣計劃。重點在于:網站營銷、微博營銷、博客營銷、微信營銷、IM營銷等多種營銷推廣手段的綜合運用。
在構建“客戶服務模擬實訓”項目的內容時,應注重與消費者的溝通與交流,通過網絡與消費者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為消費者提供優質服務。
3.3 構建科學的實訓體系
由于面對應屆畢業生的電子商務崗位主要以基礎技能為主,但是學生在未來的崗位上必然要尋求個人的自我發展。因此,在構建電子商務實訓項目內容時,應堅持“以基本技能為主,個人發展為輔”的基本體系。即:在校企合作的實訓項目內容中,重點培養的是學生的基本技能,同時,根據學生的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分層次開展深度的技能培養。
4 結語
總之,在構建基于校企合作的電子商務實訓項目內容過程中,應按照用人單位、技能大賽、技能抽查以及考證的要求,使每個單項技能項目內容與綜合實訓項目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讓每個學生都真正掌握電子商務的基本技能,并具備自我發展的能力。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院級教研教改重點課題《基于校企合作的電子商務實訓教學資源建設研究》(編號:12JY02)
參考文獻
[1] 劉雷.高職院校電子商務項目化實訓課程改革實踐與探索[J].科教導刊,2011(10):41-43.
[2] 李斌寧.校企合作式的電子商務實訓模式實踐[J].現代教育技術,2010(7):11-13.
[3] 楊從亞.“引企入校”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14):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