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文/王希凌
上世紀90年代初,我從企業宣傳部門來到新聞單位,實現了當記者的夢想。剛坐下想自我陶醉一番,主任狠批記者的聲音便傳到耳中:“你這寫的什么東西!太爛了!還作家呢!”這位主任的怒吼,給初來乍到的我留下印象:“領導火氣咋這么大呢?”看上去,還不止一位主任如此。
其實,工作加之夜班,主任們跟記者談稿子哪有什么和風細雨?那幾位主任也是刀子嘴豆腐心。下回,若記者稿子寫得好,他們也定要表揚一番。若記者得理,因為稿子跟他們頂幾句,他們也沒脾氣,不時地會接受記者意見,編發稿件。
前不久,一位“90后”新記者跑到我這里倒苦水。他的上司比起我當年那位上司,有過之而無不及。單就罵人來講,竭盡挖苦揭短之能事,新記者不知道什么地方得罪他,足有小半年發不出稿子,僅拿基本工資,幾百元。讀書時把當記者作為自己的理想,信心滿滿,誰知入行就攤上如此領導,局面不堪收拾,這位記者苦惱不已,寫好辭職報告,準備辭職。
曾有幾位新員工,工作干得不錯但因為不懂這位主任所謂的“規矩”,被他用類似手段逼走,群眾反應強烈。知道這些情況,我用現代京劇《沙家浜》中郭建光的臺詞鼓勵他,你就“再堅持一下”吧。不久,這位主任因多種原因被調離。采訪小組進行重新組合。如今,這位新記者在崗位上干得很好,去年還被集團評為“最佳新人”。
后來,這位“新人”頗有感慨地說,如果不是“再堅持一下”,現在恐怕還在失業找工作呢。
很多人都將“90后”標簽為“意志薄弱、懶惰、腦殘”,這位新記者改變了我對“90后”的看法:有毅力。稿子被斃,接著再寫,即使處于被“封殺”的狀態中,他也堅持上班打卡,不遲到不早退。
上面說的是極端的案例。其實,在職場上,不管哪個年代的人,都要懂得溝通,但不是效仿“處事圓滑”,而是從象牙塔中剛走向社會的年輕人要真正懂得如何適應外部環境:反省自己,多聽意見,練得一手精湛手藝,自然敢攬瓷器活,也不會膽怯別人的呵斥。
我同學從美國歸來,此前在電話中對我說,出國20多年了,沒有混上一官半職,也沒有發大財,美國人不太看重這些。如今,他在美國一家知名IT企業做技術工作。家住小鎮,有帶花園的小別墅,工作不太辛苦,休息時與家人在一起,很知足。這樣的生活是他用20多年的時光慢慢積累起來,足讓我羨慕了一陣子。
其實,與花園洋房相比,我更羨慕他那種超然的心態。中國人更青睞“官”位。倒回30年,乘飛機、趕火車、住賓館都要看級別;老同學十年八年不見,一旦聚會,一問誰當的官大,二問誰賺的錢多。實際上,在新聞單位,人們依然有這種思維慣性。年頭熬久了,不弄個一官半職,如何“功德圓滿”?
但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注定還是要做平民百姓。我的成長中,曾有一位老記者對我說,你如果想做官,就不要來當記者。一位余姓記者來報社10年,已算得上“老”記者。按照傳統觀念,已該著手“遷升”事宜。但小余還是埋頭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他愛讀文史方面的著作,做一個地方特色鮮明的文史版,整天約稿、采訪、寫稿,忙得不亦樂乎。
一次采訪中,他發現一位國寶級的文史專家被遺忘在一個不起眼的養老院里,經過多次采訪,核查資料,最后寫成通訊,呼吁搶救“國寶”,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稿件發出,得到相關部門批示,老人得以妥善安置,稿件獲得中國新聞獎。
此類走上專家型記者之路的新聞人,并不是個別現象。過去,我們新聞隊伍中就有案例,但一直沒受到重視。后經金陵晚報社的一系列舉措,小余和另外幾位“小伙伴”成為報社自己評選出來的“專家型記者”,報社提供他們相應的待遇,提供他們自己找大選題的時間,同時也給他們壓擔子,期望他們出成果,為他們開辟了另一條通往成功的道路。
其實,我很高興這樣的結果發生在“80后”的年輕人身上。說到底一句話,衡量一個人成功與否,并不一定要拿當多大官作標準。若這一點大家形成共識,這才是我們觀念變革的關鍵所在。
上世紀90年代有一篇報告文學很火,說日本孩子與中國孩子在一起野營拉練,日本孩子如何如何棒,中國孩子如何如何怕吃苦,于是得出結論:20年后,這些中國孩子,根本不是日本孩子的對手。這就貼了一個標簽,“垮掉的一代”生出的獨生子女一定不如別人。20年過去了,這些孩子怎么樣呢?如今“80后”“90后”已出現眾多精英,再過20年,他們就能挑大梁。從整體素質看,孩子只會一代更比一代強。總結一點危機感是可以的,但千萬不要給孩子貼上“一代不如一代”的標簽。
我們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在改革開放之初,曾經被說成是“垮掉的一代”,結果怎么樣呢?我們并沒有垮掉。我的高中同學中,很多都在科研、管理一線擔任帶頭人。如今,又有人給80后、90后貼標簽,說他們如何懶惰、如何自我、如何腦殘。我不同意這種觀點。說老實話,我這“60后”一代,乃至我的上一輩新聞人中,真正科班出身的并不多,文化程度達到大專、甚至高中的很多記者編輯也將新聞工作做得很好。靠什么?靠勤奮,熟能生巧。我有一位老領導,工人出生,寫新聞的時候也就高中畢業,但他有句名言,叫“腳板底下出文章”,勤跑腿,勤思考,勤寫作,慢慢地,他就摸出了門道,寫得多了,所謂的新聞敏感性就不斷地被激發出來。他寫的新聞照樣登上中央媒體,評技術職稱照樣能上“副高”。
現在的“80后”“90后”,文憑沒有問題,身處知識爆炸的時代,學識談不上淵博,但知道的事情并不少,接受新知識、新事物的能力也比上一代新聞人更快。他們中的一些人,所需要的是踏實、認真。其實,無論是哪個年代的人,無論是什么工作,最忌諱的便是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做。新記者跑一個條口,把這個條口的每一個部門、每一個單位都走一遍,即使沒有大新聞,也一定有發稿所需要的線索。更重要的是,如果這個條口真的發生了大新聞,你的采訪就會一路綠燈,你自然就不會漏稿。原因很簡單,事前你做好了功課,當然不會害怕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