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威 邰煒
摘? 要:由于新時期罪犯的構成發生明顯的變化,凸顯了罪犯分類的標準化和科學化的要求。心理學方法的介入可以使罪犯分類更具準確性、科學性和實用性。因此,打造監獄內部心理學生態,建立詳實可靠的心理數據平臺,引入心理學的方法與技術正成為我國監獄罪犯分類的首要任務。
關鍵詞:罪犯分類;分類處遇;心理學生態;心理學方法
一、西方國家罪犯罪犯分類的發展
西方國家把罪犯分類的概念有三層意思,第一是指對在監獄中服刑的罪犯進行分類,第二是將不同類型的罪犯安置在不同類型的矯正機構中,第三是要對他們實行不同的處遇。
(一)分類調查。對罪犯進行調查, 監獄以此作為關押前的分類基礎。意大利監獄法規定, 要對罪犯進行人格觀察, 確定其生理和心理缺陷。這項心理測評工作會貫穿刑罰執行的始終。在美國, 這項工作十分細致。美國監獄大都設立了入監診斷中心, 以便罪犯接受相應的調查、測試、考核與評定。
(二)分類標準。在國外,監獄的分類標準不一。同類的罪犯, 往往以不同的危險程度來分類。英國將犯人分為 4 級: 第一是 A 級。罪犯脫逃后將給社會、警察或國家安全帶來最大的危險。第二是 B級。此類罪犯不必以最嚴格防范,但要保證他們不會脫逃。第三是 C 級。罪犯在開放的區域,已經沒有脫逃的動機,但還要加以管制。第四是 D 級。此類罪犯在開放的環境中服刑,他們被充分信任。不同等級的罪犯在不同戒備等級監獄關押
(三)分級處遇。大多數國家對罪犯實行分類處遇。分級不同, 改造的空間、條件就不一樣,罪犯的服刑地點、方式也不相同。在出獄探親、生產勞動、改善自己生活等方面也各有不同。比如西班牙3級犯人可以沒有看守, 他們會白天出去工作, 晚上再回來。分級不是恒定的,而是會在一定時期重新審核,定級也不是逐級累進, 可以直接進入某一處遇。
國外監獄的分類制度分類制度有完備的法律依據,有專門的分類機構和人才,有明確的分級處遇;表現日漸成熟的趨勢。以罪犯人格為基礎的測試調查,保證了刑罰執行的個別化。
二、我國罪犯分類的歷史沿革
我國的罪犯分類起步于100年前的清朝末年,期間經歷了1910年《大清監獄律草案》和民國北京政府時期的《暫行新刑律》。
新中國成立后,按照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改造條例》的規定,監獄被分為監獄、勞改隊、少管所、拘役所、看守所。罪犯的分類以刑期長短、性別、年齡進行了大致區分,對罪犯分不同類型進行關押。
進入90年代后,各地對罪犯的分類教育和分級處遇工作都十分重視,側重創新。司法部監獄局編寫了一系列的教育教材。江蘇省對表現好的罪犯實行24小時特優會見、熱線電話、離監探親、外出參觀、親情會餐、出監試工等。黑龍江、山東、上海、江蘇等省開展了心理矯正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新中國以后我國的罪犯分類制度不斷完善與發展,但由于監獄建設受財力、物力、人力影響,我國的罪犯分類制度的推行仍處在低水平上,比國外先進的分類制度大致要落后50年,甚至更長。
三、心理學視閾下的罪犯評估與分類
監獄生產一直是我國監獄對罪犯的分類關押的重要依據。沒有罪犯的人格調查制度,針對罪犯的個別矯正計劃就無法進行。現階段我們的罪犯分類是為了方便管理而不是為了矯治。
許多有識之士對這一問題都有自己看法。清華大學許章潤教授認為: 罪犯分類管理是基于一定目的,依據罪犯的某種相似性對罪犯進行分析、歸納而成的群落;北京大學楊殿升教授認為罪犯分類管理,是指依據一定標準將罪犯分成若干類型,監獄針對各類罪犯的不同情況,實行分別處遇。中央司法警官學院翟中東教授認為罪犯分類管理,是根據罪犯特點依刑罰執行個別化的要求而進行的罪犯歸類。這里面所提到相似性、一定標準和個別化要求都體現了心理評估的特性,沒有心理測量與評估的介入,是無法實現上述構想的。
新的歷史時期,司法行政機關重要的歷史使命是要貫徹落實“首要標準”, 把改造人放在監獄工作第一位。建立科學的分類處遇制度,有利于罪犯的矯正和回歸,有利于刑釋解教人員重新違法犯罪率的降低。
(一)打造監獄心理學生態。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罪犯分類的標準與體系是動態的、可變的。美國不僅按照罪犯的智力、精神、身心狀況和文化程度等人口學方面的特征進行分類,而且通過社會學、醫學、心理學、精神病學的專家廣泛參與將其制作成量表,罪犯的分類被劃分成三個階段: 初步分類、重新分類、釋前分類。初步分類包含心理狀態、人格調查、智商測試、心理測試、職業能力測試等心理學材料。這樣就可以決定監獄的警戒程度、監管等級和住宿模式。
(二)建立心理信息系統平臺。首要標準是一個實踐標準,它要求綜合運用監管、教育、習藝等多種手段,強化心理矯治,創新教育改造。監獄分類和監獄安全、矯正模式相互關聯與滲透的矯正項目需要罪犯分類拓展的參與,教育矯治工作的科學化、社會化方法依賴于心理信息的采集與運用。運用科技手段的,定量化的分類方法將有力提高罪犯分類的質量。量表和工具的引入、罪犯危險程度的多元化評價,使罪犯分類建立在一個堅實的科學平臺上。
罪犯信息采集包括罪犯的人口學方面的特征,如性別、年齡、職業、學歷、家庭、愛好等;犯罪情況,如犯罪的性質和刑期等;其基本心理狀態等。以便對罪犯有初步的了解。監獄方面可以針對入監初期罪犯的現在情況提供可能的矯正方案。罪犯服刑期間,圍繞罪犯心理健康狀況與心理需求的調查有助于個別化矯治方案的制定和處遇計劃的調整。罪犯釋放前調查則包括罪犯改造質量的評估、罪犯社會適應能力情況、罪犯的心理狀態情況、罪犯的職業技能情況等。材料可以發送給罪犯回歸地的公、檢、法、司等機關和基層組織,作為他們對刑釋人員進行安置幫教的重要資料。
構建一個罪犯分類管理平臺,應用平臺對特定的人員開放,管理人員可以通過應用平臺檢索到罪犯分類評估檔案,這些都有利于矯治人員矯治計劃和相關的技能培訓的開展。
(三)精研罪犯分類的心理方法。采用一定的量表,是罪犯進行定量分類是心理學的基本方法。在對罪犯時行分類時,依據不同的目的、標準,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如可以先按罪犯的年齡、性別,對罪犯進行定性分類,然后再用《人身危險性評分表》等進行定量分類。罪犯分類不是為了分類而分類,而是現代監獄一項矯正活動和處遇內容。應貫穿于整個服刑過程的始終。使用工具與量表是新的技術化的趨向,它形成了定量與定性相結合、主觀與客觀相結合、動態與靜態相結合的分類分類方法,體現了罪犯分類的科學性與操作性。
(四)拓展罪犯分類的心理學內容。福柯說:“徒刑的期限不應該是罪行的‘交換價值的量化,它應該根據犯人在監禁期間的‘有效轉變來調整。”監獄對罪犯實施有效管理和矯正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罪犯的改造質量,這既體現了監獄工作的整體績效,也關系到罪犯改造目的實現的程度。因此,建立科學、有效的罪犯分類體系,應成為我國監獄制度完善和罪犯權利保護的有力保障。如,可以在罪犯分類標準中增加罪犯危險度評估、罪犯人格特征、智商、職業能力測試和心理健康水平等心理評估內容,這些符合國內外先進管理經驗的心理學標準使罪犯分類兼具目的性與科學性,動態地考慮罪犯的人格特征和社會危害性,形成了標準化的分類管理標準。
對罪犯進行綜合評估指導下的定級和調整,是綜合了罪犯的犯罪情況、心理行為特征、心理健康水平、社會危害性和改造情況后做出的,這種做法有針對性和目的性,有利于安全穩定和罪犯改造。心理學的介入會使得分類和分級界定更科學,也會給罪犯改造帶來一系列的激勵和引導。
總之,心理學方法應用于罪犯分類技術,對于監獄的安全和矯正的真正實現是有積極意義的,可以推進分類向縱深處發展,為罪犯分類管理和分類處遇提供科學準確的理據和方案,有利于建構完善的罪犯分類體系。
參考文獻:
[1] 史金芳:《心理學視野下罪犯分類管理模式探新》,《中國司法》, 2013.12
[2] 宋友艷:《分類處遇制度與“首要標準”的契合》,《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