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國
(吉林農業大學軍體教研部 吉林長春 130118)
國家對高校田徑課考核的內容、項目、評分標準都作了嚴格而具體的規定,學生學習的結果采用結構考核和綜合評定的方法來反映。國外則以“學習結果的陳述”來評價學生,評價時考慮到自由程度、輕松標準、重復動作的能力等因素,而不是機械地反映學生的成績。田徑運動近20年來較快發展顯示出田徑運動技術已達到一個嶄新的高水平階段。在此期間,許多被人們認為已達到人類運動極限的記錄,已屢次被打破。但我國現在多數的高校田徑教學中,重視其競技性和技術性,忽略其健身性與差異性,同時,評價體系也不能夠與時俱進。針對此問題,本論文認為應該重新對高校田徑教學的發展進行認真、深層次地分析研究,以明確今后的努力和發展方向。
為了更好的開展,選取了吉林省最大的農業院校吉林農業大學作為研究對象。男生50人,女生50人,總計100人。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圖書館查讀過往10年關于高校體育田徑教學的相關文獻、網上查讀高校體育改革理念和指導方法和成功經驗等產生認識和調查研究后的認識。
1.2.2 問卷調查法
共發問卷100份,男生問卷50份,女生問卷50份。回收率97%,其中有效問卷97份,調查過程中采取隨機調查的方式,為了問卷調查的穩定性,保證調查以后的可靠性,問卷使用重測信度法檢驗問卷信度的方法。對部分調查對象相隔1個月后重測問卷50份,兩次結果基本相符合,說明總體問卷的可信度符合社會研究的要求。
1.2.3 數理統計法
采用Excel統計軟件,對研究過程中所收集到的相關資料進行統計與分析歸納。
通過調查發現,所有院系均按照學校要求開設了普修課,田徑作為其中的一項選修內容共設置了短跑、中長跑、鉛球、標槍、跨欄、跳遠6個分項,被調查的100名同學中,只有26人(女生5人)選擇了田徑,其中15人(女生3人)選擇了短跑,8人(女生4人)選擇了中長跑,3人(女生0人)選擇了標槍。(見表1)
通過對100份有效問卷的調查統計發現,男生選擇籃球、足球、網球等對抗項目的同學居多,女生選擇健美操、體育舞蹈等時尚項目的同學較多,項目選擇呈現明顯的興趣差異和性別差異。對于田徑的選擇較少,僅占到26.8%,在選擇田徑的同學中一半多的同學選擇了相對而言運動量小、達標較容易的短跑,1/3選擇中長跑的同學過去均有一定的基礎,標槍僅有3名同學選擇,因為無法安排課程只得另選籃球、網球。
表2所示,在對選擇動機分析的調查問卷中可以發現,選擇田徑課程的人數只有26人,占人數的26.8%,而未選擇田徑項目的人數有71人,占總人數的73.2%。認為田徑課程沒有吸引力的占36.1%,多數學生自小學到高中的體育課已多次學習這些內容,對學生沒有吸引力,降低了學生對田徑運動重視程度和參與的積極性,直接削弱了田徑在整個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認為田徑課教學變化少的占了總人數的37.1%。教師一般使用競賽法和講解示范法等傳統的教學方法比較多,課上趣味性內容少,對學生上課積極性調動不足。這不利于學生對運動技術和運動知識的掌握,不利于激發學生參加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從而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和教學目的。
對于現在高校體育田徑課出現的興趣低迷、開展難以為繼的現象,通過調查分析,認為應該從教師、學生兩個方面尋找原因。
2.2.1 教師方面
體育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更類似演出導演的作用,要將所有的“演員”安排到位并指揮得當,讓每個演員充分發揮自己的作用,積極的表現自我從而獲得成功。高校中的體育教師必須要面向全體同學,把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讓學生動起來,達到了解田徑、喜歡田徑進而為之樂于付出的效果。如果體育教師不負責,認識不清自己的作用,就會將原本就有些枯燥的田徑課上的更加刻板無味,學生越來越討厭上田徑課,不能積極配合直至不去選修田徑項目。

表1 體育項目選擇情況統計

表2 選擇動機分析調查表
2.2.2 學生方面
在課堂上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學習的目的,良好的目的是學習動力的來源,學生要以學習為主要任務。在學習過程中大學生已能擇己所需,懂得分辨事物的意義,除了老師要積極向學生介紹外,學生也應該主動去了解豐富自身知識和見解。同時,學生要猶如戰場上的士兵,在大局上要服從老師的指揮和安排,但在作戰中也要發揮單兵作戰的靈活性和機動性。目前絕大多數同學仍未認識到鍛煉身體的重要性,也缺乏自覺鍛煉的意識,認識不到田徑運動的魅力,加上自己本身的懶惰,傾向于選擇一些難度小比較容易過關的體育項目,導致自己的身體素質越來越差,越差就越不想練,形成惡性循環,這也是無人選擇田徑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過對于以上教師、學生兩方面的歸納和思考,結合調查情況和咨詢情況,認為當前高校體育田徑教學主要存在以下的問題,如果將這些問題處理好,田徑課堂必將有質的飛躍。
現在多數的高校田徑教學,只重視其競技性和技術性,忽略其健身性與差異性。教學中往往采取系統教學的方式,只注重提高學生的跳、跑、投能力,不能充分貫徹實施“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田徑教學應當注重發展學生的基本能力,讓學生更加自主的進行學習和選擇,關注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性,了解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和情緒生活,用科學的方法使學生喜歡田徑,循序漸進的提高運動水平。高校田徑教學應當采用更加新穎的教學模式,重健身、重興趣,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從而利用田徑運動有效地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促進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形成,為今后的體育參與落實保障。
高校的一些田徑課由于學生沒有興趣難以開展甚至改為了其他運動形式偏離了田徑教學,這種現象的產生是由于學生不能發揮自主性和創造力而造成的,學生上的枯燥無味,自然不能樂意付出。目前大學的田徑教學難以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內容安排上對田徑教師提出了挑戰,如果和中小學一樣設置情景教學,大學生往往會覺得小兒科從而不感興趣,怎樣克服教學內容單一枯燥,讓學生既能發展已有田徑技術,又能興致頗高的參與進來甚至拓展,這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另外,由于田徑項目的競技性,對學生提出了較高的素質要求,教學中的大負荷訓練容易讓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并且成績提高需要長期的磨練,學生難以獲得成就感,最終導致厭學甚至不學。這些現象的解決還是要靠教師發揮“導演”的作用,想辦法提升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及時同學生溝通,一方面使課堂富有趣味性、娛樂性;另一方面要激勵學生提升自我水平,樂于積極參與。
在高校的田徑課教學中,評價體系不能夠與時俱進,單純的依靠測試成績來對學生進行劃分,忽略了各自的差異性,一定程度上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田徑課上反應學生學習和鍛煉情況的指標較為單一,只是通過一些直接測量的數據如高度、時間、遠度等指標,導致定量指標單一枯燥,不能客觀、全面、科學地反映學生各方面的實際情況。分析結果不夠全面科學。每個人的身體情況決定于遺傳、環境、鍛煉等多個方面,有的同學可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卻不如其他學生的先天素質,有這樣的情況,有的同學練了一年多百米的成績達到了13s,有的同學直接一跑就13s以內,如果僅僅單純以秒數評價學習情況,很明顯是不科學、不合理的。
從學生方面來說,很少有學生能未經長期鍛煉了解田徑的作用與價值。人的學習都有一定的功利性,在不能意識到田徑的作用和價值的時候,簡單的說教只是徒勞。高校田徑教師這時候就需要從田徑文化上去影響學生,讓其參與進來。若不能了解田徑運動的歷史和發展,不懂得田徑運動的文化內涵和寓意,不知道從什么角度去欣賞田徑運動的美和用處,不懂的怎樣觀賞和欣賞田徑比賽,認識不到田徑運動的健身性和娛樂性,都可能導致學生無法對田徑運動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學生向往田徑運動的意識,從而不能積極參與到田徑運動和田徑鍛煉中來。在當前體育項目眾多的情況下,很多學生更樂于去從事籃球、足球、網球等時尚運動方式,忽略基本的田徑鍛煉,加上學生怕吃苦,認為高溫炎熱或寒冷刺骨的時候鍛煉難以忍受,更難提起興趣參與。從教師方面來說,田徑教學難以出成績,使得學校或教師都不能充分重視田徑教學,對田徑的文化研究不深,難以觸類旁通的聯系其健身、文化、娛樂意義。
隨著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很多高校實行了選課制,籃球、足球、網球、羽毛球、跆拳道、武術、健美操、乒乓球、散手等等豐富多樣的運動項目進入了高校體育課教學,在這些項目的對比下,田徑課堂更顯得比較辛苦和枯燥;在選課的時候學生往往選擇時尚、休閑、娛樂性強的項目,傳統的田徑課更加受到冷落,往往僅是喜愛且過去有基礎的同學比較容易參與;田徑課的形式相對來說比較傳統,娛樂性較低,在大學田徑課中應以娛樂和健身為主,這樣才不會使得田徑的基礎意義和健身價值消失。
(1)變革教學方法,強化競爭性,提升趣味性。要及時活躍學習和鍛煉的氣氛,讓學生喜歡在田徑場上馳騁、歡笑。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想到田徑時感覺到親近和挑戰,進而愿意參與進來。
(2)改良評價標準,變單一為多樣化。考核內容應以全面反映學生在田徑課學習和鍛煉之后的能力與綜合素質為標準去評估。
(3)注重學生田徑文化的培養。高校開展田徑課程應該注重田徑教學的文化內容,有利于大學生對田徑文化的了解和對田徑運動內涵的理解和把握。
(4)強化學校田徑文化的俱樂部模式。逐步建立健全俱樂部模式有著其獨特的優勢,一方面利于教學訓練的組織和教學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的凝聚力,有團隊歸屬感,在互相的學習中建立良好友誼,在團體的號召力下使學生樂于付出。
[1]白風瑞.高校開展陽光體育運動的現狀與對策探析[J].體育與科學,2009,30(2):95-96.
[2]周亞輝.廣東普通高校田徑課的現狀及改革對策[J].內蒙古體育科技,2011(4):95-97.
[3]王正.普通高校田徑運動教學問題及對策研究[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1):80-82.
[4]胡安義.新課程標準下高師體育教育專業田徑課程發展趨勢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09(8):482-483.
[5]劉琪.高職院校田徑教學面臨的困境及其對策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0(18):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