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俊河北大學政法學院 河北保定 071000
我國公共政策執行偏差問題研究
馮俊
河北大學政法學院 河北保定 071000
公共政策執行作為政策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解決現實問題和實現政策目標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現實生活中,公共政策執行偏差時有發生,這不僅影響了公共政策的有效性和合法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府的權威和形象。因此,我們要正視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偏差問題,深入分析其產生的原因,進而采取一定的措施來防止和矯正這一問題。本文就是從公共政策執行偏差的表現、原因和對策幾個方面入手來進行探析,以求對公共政策的有效執行提供參考和借鑒。
公共政策;執行偏差;政策信息
公共政策執行是指政策主體為了實現政策目標,綜合采取各種手段來對資源進行有效配置,并采取一系列行動將政策目標轉化為現實的行動過程。由此可以得出,公共政策執行偏差指的是政策主體在政策執行的過程中,由于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妨礙了政策的順利實施,導致了政策執行的效果偏離了政策目標,從而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
公共政策執行偏差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概況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附加性執行。這指的是政策在執行的過程中,受個人自利性的影響,政策執行主體人為地給原政策加上一些對個人利益或局部利益有利的內容來滿足個人的私欲,而同時也打著“靈活執行政策”的旗號來使自己的行為看起來更加合理化。
第二,象征性執行。這指的是政策執行主體不認真落實政策,而是敷衍了事,消極怠工,僅僅停留在政策的宣傳和傳達層面,使政策執行流于形式,難以得到真正有力的執行。多表現為在口頭上積極支持某項政策,而并沒有按照政策要求做任何事。
第三,選擇性執行。這指的是受個人主觀因素的影響,政策執行者多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利益需要來對原政策進行選擇和過濾,只執行那些對自己有利的部分,而對其他部分置之不理,導致政策精神不能得到很好的貫徹,政策目標得不到很好的實現。
公共政策執行的偏差,不僅會使政策功能弱化,無法實現政策目標,而且會浪費公共資源,使政府形象受損,因此我們就要對其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進而有針對性的采取一些措施來改善這一情況。導致公共政策執行偏差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公共政策執行主體的政策認知失誤。公共政策執行主體的政策認知水平直接關系到政策的執行水平。由于受到個人經驗、立場和情感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往往會使得執行主體以自己所認定的某種路徑、框架來對待公共政策,從而導致教條式、僵化地理解和執行公共政策,無法使公共政策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導致執行偏差。
第二,公共政策執行信息溝通不暢。信息是公共政策執行過程中的重要資源。這里的信息主要指的是政策的指令信息和政策執行的反饋信息。在政策信息的傳遞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內容失真和傳遞遲緩的現象。這也阻礙了政策的有效執行。首先是內容上的失真。由于各級傳遞者的理解不同,對同一信息的理解也就不同,經過多級傳達,最終信息有時會與初始信息大相徑庭,信息被嚴重扭曲,執行內容失真的政策肯定會使政策執行有所偏差。其次,政策具有動態性。這決定了政策信息也具有很強的時效性。而我國公共政策信息的傳遞往往要經過中央、省、地(市)、縣、鄉(鎮)五級才能傳達到基層,其中不乏有一些組織部門辦事拖拉,傳遞效率低下,等到政策執行的時候也延誤了最佳時機。
第三,公共政策執行行政問責不力。責任追究機制是通過制度化來保證權責的統一,方便責任的認定和追究,進而增強政府官員的風險意識和效能理念,保證政策有效執行。但我國目前行政問責不力,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執行偏差的發展。在政策執行過程中,一旦出現問題,各部門便互相推卸責任,真正的失誤者也得不到有力的問責,這就使許多政策執行主體不能對政策執行引起足夠的重視。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政策目標的實現而言,政策執行要比政策本身更為重要。政策執行一旦出現偏差,不僅無法實現政策目標,甚至可能會使問題更加惡化。因此,為了預防公共政策執行偏差的出現,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提高執行主體的素質
應加大教育和培訓力度,來對政策執行主體進行針對性的訓練,著力提高其對政策的理解和執行能力。使政策執行人員能夠深入了解政策的本質,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快速地對政策進行執行。同時,要加強對政策執行人員的監督,防止出現由于個人自利性而對政策進行附加性執行和選擇性執行的情況,保證政策按照其規定的方向得到執行。
(二)加強政策信息網絡化建設
通過政策信息網絡化建設來增進政府內部各層級之間的信息溝通與互動,來加快信息的傳播速度,降低信息的失真情況。在政策信息的傳遞過程中,政府除了通過新聞發布會和政府網站來發布信息外,也要廣泛利用網絡、電視、廣播、報紙等媒介來向全社會宣傳政策信息,增強公民對政策的認知和理解,進而減少政策執行過程中的阻力,同時也可以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監督作用,來監督政策執行主體的執行情況。此外,還要建立順暢的政策信息反饋機制,利用市長電話、上訪制度等方式來及時獲取有關政策執行的反饋信息,從而及時對政策進行調整,避免執行偏差的產生和擴大。
(三)健全政策執行問責制度
公共政策執行的問責制度旨在增強政策執行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防止執行偏差的出現。首先,對于問責對象要從不當作為向不作為深化。對于政策執行人員的不作為要和不當作為一樣被嚴厲問責。這樣有助于廣大領導干部認真對待自己的職責,防止出現不作為和不當作為的現象。其次,對于問責主體要由“同體問責”向“異體問責”轉變,要進一步加強國家權力機關、司法機關等主體的問責力度。最后,對于問責的范圍要由重大事故向日常管理領域推進。對于行政問責不應僅停留在對于重大事故的問責上,也要不斷向包括政策執行、社會保障等方面擴展,這樣才能杜絕“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等思想的出現。
公共政策執行是關乎政策目標能否實現的重要環節,而我國的政策執行偏差問題較為嚴重,更應該加大力度來解決這一問題。但政策執行是一個系統復雜的工程,要從政府組織內部以及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等諸多方面來總和改進,這樣才能有效預防和減少政策執行的偏差。
[1]陳慶云.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2]吳開明.政策執行偏差防治路徑探析——基于政策執行控制的視角[J].中國行政管理,2009(1)
[3]高玉貴.公共政策執行偏差及其矯正[J].行政與法,2012(7)
馮俊,男,1987年6月出生,四川省廣安市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行政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