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元++賴興潔
摘要: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增強,從學術界到官方再到民間,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上達成“中國夢”的共識。在改革深水區、發展攻堅期、轉型關鍵期,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中國夢”,可以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給人民以希望、信心、勇氣和力量,使人民不畏困難、不懼風險、不惑干擾、迎難而上、攻堅克難。此時,認清“中國夢”實現的機遇與挑戰,探究實現“中國夢”的道路途徑顯得異常重要。
關鍵詞:“中國夢”;實現;機遇;挑戰
中圖分類號:F124;D6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1-0213-02
一、“中國夢”的提出及意義
(一)“中國夢”的提出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第一次闡述“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1]2013年3月1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講話全面闡述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是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2] 。
(二)提出“中國夢”的意義
“中國夢”為中國人民指明了奮斗目標。夢想是激勵人們奮發前行的精神動力。有夢想就有希望,有信心就有力量。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物質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現在又在思考如何能夠精神愉悅和擁有幸福感的問題。此時,理想信念的作用日益重要起來。“中國夢”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通俗化、大眾化,就是激勵人們奮斗的精神力量,就是當代中國社會的精神旗幟和高昂主旋律。
“中國夢”為中國人民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提供了精神支柱。當前中國“還存在許多不足,前進道路上還有不少困難和問題。”[3]面對困難和挑戰,“中國夢”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給人民以希望、信心、勇氣和力量,使人民不畏困難、不懼風險、不惑干擾、迎難而上、攻堅克難。
“中國夢”向世界展示中國和平崛起的決心意志。實現“中國夢”絕不是恢復過去的疆域版圖,絕不是對外擴張。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重申“中國永遠不稱霸”[4],不侵略別國。中國始終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定不移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通過深化合作促進世界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努力踐行和諧世界理念。
“中國夢”營造中國發展的良好國際環境。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深入,“中國威脅論”等論調顯示出國際社會對中國發展的擔心和憂慮。中國發展的國際空間,需要逐步營造。我們可以通過改變現行國際話語體系,拓展中國的國際發展空間,“為中國全球化合法性發展提供國際化的話語證明”[5]。在國際上,廣交朋友,求同存異,加強合作,努力為國內發展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二、“中國夢”實現的機遇與挑戰
(一)“中國夢”實現的機遇
1.探索出實現“中國夢”的道路。夢想連接道路,道路決定命運。近代以來,中國飽受列強欺凌,激起無數中華兒女不屈不撓奮起抗爭、不懈奮斗。從梁啟超提出“少年中國”,到孫中山提出“振興中華”,民族復興成為近代中國的最重要歷史任務,成為中華兒女魂牽夢縈、日思夜想的“中國夢”。在黨的領導下建立起新中國并帶領人民找到了一條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改革開放到今天,中華民族解決了溫飽問題,解決了小康問題,即將解決全面建成小康問題。今天的中國是如此的接近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億萬人民倍受鼓舞,精神振奮。
2.塑造出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偉大的實踐需要偉大的理論來指導。2006年10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3.激發出實現“中國夢”的力量。中國力量就是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6]“中國夢”既是國家強盛,又是人民幸福。只有中國各族人民手拉手、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才能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才能共同奮斗,“共同分享人生出彩的機會”[6],才能真正將個人的力量匯聚成不可戰勝的磅礴力量,形成民族團結、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良好局面。
4.黨的領導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追求夢想,需要正確的方向;團結奮斗,需要引領的力量。“中國共產黨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核心力量,肩負著歷史重任,經受著時代考驗。”[6]習近平主席的重要講話指出了黨的領導對于實現“中國夢”的極端重要性。黨中央團結一心、堅強領導,千萬黨員干部敢于承擔、吃苦在前、沖鋒上陣、勇挑重擔、敢涉險灘、夙夜在公、勤勉工作,這必將成為實現“中國夢”的強大驅動力。
5.中國的國際地位穩步提高。隨著綜合國力的提高和國際格局的變化,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強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國際事務影響力不斷增大,成為國際舞臺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國穩健的發展模式日益受到世界各國關注。中國積極參加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活動;積極推動經濟、環境等領域的國際合作;積極參與世界重大的災難救助,派出維和部隊,保護公民海外利益,積極進行文化交流,塑造了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二)“中國夢”實現的挑戰
1.國內外敵對勢力構成現實威脅。國內外敵對勢力企圖孤立、遏制中國,西化、分化中國。軍事方面,美國加強在中國周邊的軍事部署,加強與中國周邊國家的軍事聯系,以此遏制中國。政治方面,“中國威脅論”等理論為打壓遏制中國提供理論依據;德國弗里德里希-瑙曼基金會和世維會等國內外反華勢力企圖通過詆毀、造謠、謾罵等方式顛覆中國政權。文化方面,一些國外的非政府組織通過在中國創辦學校、資助學生深造等方式對中國進行意識形態滲透。
2.中國發展的物質基礎相對薄弱。雖然中國已經取得經濟總量世界第二、外匯儲備世界第一等驕人成就,但是中國仍應該保持清醒頭腦,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畢竟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任何大數字除以中國人口都是小數字。國家統計局2014年1月20日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GDP約56.88萬億元,除以13.61億人,人均GDP約4.18萬元人民幣(6 881美元)(按1美元=6.07元人民幣計算)。由此可見,中國發展的物質基礎還是相對薄弱的。
3.中國內部發展不平衡。中國發展面臨著“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3]的問題。2013年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公布了從2003年到2012年的基尼系數,其中2012年中國全國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數為0.474。過去10年基尼系數全部高于0.4,表示收入差距較大,越過國際公認警戒線。至于城市與農村、不同區域的差距也是比較大的。
4.中國軟實力不強。全球化的時代,中國將與世界其他國家展開競爭與合作,這就需要考量中國的軟實力。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增強,軟實力短板顯現出來。中國在文化、意識形態等方面國際影響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5.中國國際競爭力有待提高。世界經濟論壇(達沃斯論壇)發布《2013—2014全球競爭力報告》,中國全球競爭力排名第29位[7]。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發布《2013世界競爭力排名》,中國內地排在第21位[8]。以上兩組數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國國際競爭力有待提高。中國需要在基礎設施、宏觀經濟環境、商品市場效率等方面提高國際競爭力。
endprint
三、“中國夢”實現的道路途徑
習近平主席在就職演說中,提到實現“中國夢”的“三個必須”,即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三個必須”是“中國夢”實現的根本保障。
走中國道路就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黨的領導下,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進行五位一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最終實現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國夢”的唯一途徑。道路決定命運,發展才能自強。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實現民族復興的任務十分艱巨,必然會面臨許多新矛盾、新問題,必須保持清醒頭腦,強化憂患意識,堅定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深化改革開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一定能實現。
弘揚中國精神就是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是實現“中國夢”的動力源泉,是強國之魂,興國之魄。復興之路、逐夢之路需要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凝聚成偉大的中國精神。崇高的中國精神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靈魂。弘揚中國精神,將民族精神、時代精神深深的烙印在每一代中國人的心中,激勵人們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
凝聚中國力量就是凝聚中國各族人民大團結的力量。中國力量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保證。偉大的事業需要“中國夢”引領,宏大的藍圖需要中國力量來保障。中國力量的核心是共產黨,基石是社會主義制度,源泉是人民群眾,支撐是改革開放,柱石是人民軍隊。中國人民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就能匯集起來中國力量。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 [9]
實干興邦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途徑,是“三個必須”的認識重新回到實踐的橋梁,重新接地氣的中介。馬克思主義者應堅持認識與實踐的辯證統一,加強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認清實現“中國夢”的機遇與挑戰,扎扎實實干一番富民興邦的事業。中華民族在“中國夢”的照耀下,團結一心、腳踏實地、真抓實干、艱苦奮斗,一定能讓夢想轉化為現實,一定能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定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總書記深情闡述“中國夢”[N].人民日報,2012-11-30(01).
[2]中國夢,人民的夢[N].人民日報,2013-03-18(01).
[3]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1-18(01).
[4]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辛鳴.“中國夢”引發集體共鳴的“三大背景意義”[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322/c148980-20883395.html.
[6]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18(01).
[7]世界經濟論壇發布《2013—2014全球競爭力報告》[EB/OL].http:// www3.weforum.org/docs/GCR2013-14/GCR_Rankings_2013-14.pdf.
[8]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布《2013世界競爭力報告》[EB/OL].http:// www.imd.org/uupload/IMD.WebSite/wcc/WCYResults/1/scoreboard.pdf.
[9]承前啟后 繼往開來 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奮勇前進[N].人民日報,2012-11-30(01).
[責任編輯 安琪]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