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謹+李暉+王鋒
2014年10月16日,房縣窯淮鎮界山村。
清晨的一場小雨過后,這里顯得更加清新秀麗。蒼翠的山林環繞著整潔的村落,雕刻著“風、雅、頌”的景觀石印記著古老文化。別致的小廣場、溫馨的住宅區、多樣的健身器、平坦的水泥路、高大的景觀樹,還有就地取材制作的石刻村標,讓這個恬靜的村落綻放出一派山村特色,也蘊含著幾縷城市韻味。
這是湖北省十堰市南部山區的一個普通小山村。如今,在十堰不少地方,傳統的城市與農村界線在淡化,現實的城市和農村差距在縮小。
是什么力量帶來了山鄉巨變?是秦巴山片區扶貧攻堅的聲聲號角,是十堰市實施科學扶貧、精準扶貧、內源扶貧的堅實步履。
從各自為戰走向連片開發
在鄂西北山區,八山一水一分田,十年九旱,一雨成災,農業基礎十分脆弱。250萬農業人口中的70萬青壯年勞力奔走他鄉,打工掙錢。正因為如此,多少年來,十堰從未停止一種努力,那就是改變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滯后的局面,縮小城市與農村之間的巨大差距。
前些年,由各縣鄉村各自為戰進行的扶貧開發,缺少頂層設計,缺少統一協調,缺少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為此,省、市領導通過深入研究,提出了竹房城鎮帶、漢江生態經濟帶區域整體開發思路。
竹房城鎮帶以305省道為主軸,東起房縣城關,長約173公里,包括竹溪、竹山、房縣3個縣城和房縣紅塔鎮、軍店鎮、化龍堰鎮、窯淮鎮,竹山文峰鄉、潘口鄉、溢水鎮、麻家渡鎮、寶豐鎮、擂鼓鎮,竹溪縣河鎮、水坪鎮、龍壩鄉、中峰鎮、蔣家堰鎮等15個一線串珠的鄉鎮城鎮帶,總面積2570平方公里,占三縣總面積的21%;總人口74萬人,占三縣總人口的56%,經濟總量占三縣經濟總量的83%,是三縣人口密集帶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帶。
竹房城鎮帶城鄉一體化試驗區啟動以來,按照湖北省委、省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以“抓產業、強基礎、提功能、建試點、改面貌、便民生”為重點,堅持產業為先、村鎮為重、農民為本、機制給力的總體要求,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截至目前,竹房城鎮帶試驗區已爭取國家和省兩級各類建設項目100多個,加上市、縣籌集投入的資金,總投入超過20億元。
通過3年的開發建設,該試驗區已發生明顯變化。到2014年初,初步建成以3個縣城為中心、15個鄉鎮為重點、150個中心村為支點的城鎮體系,覆蓋區域內所有村落的交通體系,比較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比較健全的市場體系和功能相對齊備的社會管理體系;建立和完善城鄉統一的新型戶籍管理制度、就業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形成百公里綠色城鎮帶、特色產業帶、新農村示范區和生態文化旅游帶。
在竹山縣擂鼓鎮煙墩子村,坡屋頂、馬頭墻、朱紅門、格子窗……村民離開土坯房,集中居住在一個7公里長的景觀長廊內。沿305省道,村似鎮,鎮如城,竹溪、竹山、房縣的城鎮化建設令人耳目一新。省、市、縣還在不斷投入,努力把竹房城鎮帶建設成為全省山區新農村建設的引領區、城鄉一體化的先行區、統籌城鄉發展的示范區。
繼竹房城鎮帶建設之后,十堰又啟動了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
近年來,該市累計生態治理投資 50多億元,森林面積達1289.9千公頃,建成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9個、省級以上森林和濕地公園15個,數量和面積均位居全省第一。十堰投入8.9億元,綜合治理匯入丹江口水庫的神定河、泗河、犟河、官山河、劍河等五條不達標河流,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和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89%和96.5%,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
為全面加快轉型發展步伐,夯實產業基礎,全市優化空間布局促進轉型發展。在漢江生態經濟帶,大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環境友好型工業、生態文化旅游業,努力打造生態農業示范基地、低碳工業集聚區、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試驗示范區。通過城鄉互動、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產業融合,努力把全市75-80%的人口、95%以上的經濟總量集中到“一城兩帶”上來,實現集約化、集群化發展。
對其他高山、遠山等生存條件差、環境惡劣、生態脆弱、不適合發展的地區,實施生態保護、退耕還林和移民搬遷。同時,全力推進茶葉、中藥材、核桃、山羊養殖“四百萬”基地工程建設,著力培植生態旅游、生物醫藥、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和現代物流等百億特色產業,全市產業結構正朝著“一主多元”體系轉型發展。目前,全市農業特色產業基地達500萬畝;擁有無公害、綠色、有機農業標志品牌210多個,占全省三分之一;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200億元,同比增長40%。
除了兩帶開發,大力實施整村推進也是成片開發的路徑之一。2010年以來,十堰市累計投入各類資金11.2億元,實施重點貧困村整村推進260個,興建產業基地7.6萬畝,新修村組公路962公里,解決16萬人飲水困難,完成“一建三改”1.1萬戶。通過整村推進,基本實現了重點貧困村有主導產業,有通村水泥路,有通訊、廣電設施,有綜合服務社,有村級衛生室,有辦公活動場所,有集體經濟收入。
從粗放漫灌走向精準滴灌
在十堰市茅箭區茅塔鄉康家村3組有一戶貧困戶,戶主陸隆清,男,61歲,全家3口,妻子前幾年因病去世,外欠醫療費數萬元,后來重組家庭,兒子又患病,沒有勞動能力。
2013年,十堰市開展黨員干部“結窮親、幫窮戶、拔窮根”活動,茅箭區區委書記趙哲包下了陸隆清這塊“硬骨頭”。他多次深入陸隆清家了解情況,當參謀、出主意。通過反復商討,趙哲出資幫助陸隆清利用房前屋后空閑場地,養殖了1000只土雞。如今,土雞已經開始出售,每只雞可賺取純利潤10元錢,今年僅養雞一項即可獲利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