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艷華
1949年解放初期,一位西方記者預言:“這個國家太大了,又窮又亂,不會被一個集團統治太久,不管他是天使、猴子,還是共產黨人?!睂@個預言,在上海解放幾個月后,中國共產黨人就以其超乎尋常的聲音說了“不”,并預示了這個預言的破產。
1949年5月,上海的解放意味著中國共產黨開始登上執政舞臺。但其執政環境十分惡劣,稍有閃失就可能失去上海。當時的上海,天上有國民黨飛機接連的轟炸,地上是帝國主義畸形統治的“十里洋場”,再加之國民黨統治的腐敗和戰爭的蹂躪,通貨膨脹、物價飛漲、物資嚴重匱乏,社會極其混亂,人民苦不堪言。尤為嚴峻的是經濟形勢。由于國民黨政府在敗逃前的大規模掠奪和劫運,“剛解放時,全市煤的存量只夠用一個星期,棉花和糧食的存量不足維持一個月的消費。全市13647家私營工廠中,開工戶數只占總數的1/4。相對景氣的棉紡織業,每星期也只能開工三個晝夜”。而且從6月起,蔣介石又實行海上封鎖,導致各國商船開往上海的航道被切斷。在此嚴峻的形勢下,一些不法資本家和投機勢力還乘中國共產黨立足未穩之機, 以銀元擾亂金融市場,企圖通過金融非法活動把人民幣擠出上海,搞垮人民政權。當其金融投機受到沉重打擊之后,投機資本不甘心失敗,很快轉向糧食、棉紗和煤炭市場,利用物資匱乏的機會,囤積居奇,哄抬物價,先后掀起了三次大幅度的物價上漲風?!皬?月底到10月中旬不到三個月的時間里,上海物價平均指數上漲了1.5倍”。有的不法資本家甚至叫囂“只要控制了兩白一黑,就能置上海于死地”。
對于經過長期革命戰爭考驗的中國共產黨而言,通過戰爭消滅敵人一支軍隊算不上是重大考驗,但是,要管好上海這樣一個環境十分復雜,政治、經濟、社會各種風險和危險交織的大城市,在上海站穩腳跟并鞏固執政地位,僅靠過去打仗的本領是遠遠不夠的,這需要執政黨拿出真本事和大智慧來。
早在上海解放前,中共中央就對上海的經濟情況做了充分的調查研究。1949年3月底至4月, 中共中央多次邀請已在北平的上海知名人士陳叔通、黃炎培、章乃器等進行座談,了解上海的情況,征求他們對接管上海的意見。同時,毛澤東、周恩來專門聽取了中共中央上海局書記劉曉對上海情況的匯報,經過調查研究,已充分把握了上海的經濟狀況,預料到在接管上海過程中將遇到的各種經濟困難,毛澤東明確地說: “我們進上海是中國革命過一難關, 它帶有全黨全世界性質。”正因有了這種預知,并做了打硬仗的各種準備,才有后來的處變不驚。
中央不僅對未來的形勢和困難有清醒的預測,還根據對上海經濟困難情況的把握,迅速出臺了一系列總攬全局的指示。早在1948年底1949年初, 中共中央就在總結北平、天津、沈陽等大城市接管經驗的基礎上, 發出一系列關于在新解放城市實行軍事管制和社會治理的具體指示;1949年3 月,黨在七屆二中全會上,就“學會管理城市和建設城市”提出了具體的方針和任務;4月1日,中共中央又在《華東局關于接管江南城市的指示(草案)》中,就人民解放軍入城后所實施的各方面政策,以及部隊的作風、紀律、獎罰制度等都做了明確規定;4月25日, 《中央對華東局關于接管江南城市指示草案的批示》中又詳盡規定了進入江南城市后實行軍事管制的任務, 接管城市的方針, 接收官僚資本企業的方法、原則等。4月27日,軍委又發出了做好接收上海準備工作的指示。
不僅如此,為順利接管上海和應對上海的經濟困難局面,中共中央制定和實施了周密的計劃:首先組建了以鄧小平為第一書記的中共中央華東局,內定華東局第二書記饒漱石為上海市市委書記,
華東局第三書記陳毅為上海市市長, 負責領導接管上海的各項準備工作。5月11日,周恩來“在中共中央華北局會見剛從香港趕到北平的潘漢年、許滌新、夏衍,對他們參與接管上海的工作做出具體安排,指出中央已決定潘擔任上海市常務副市長,分管政法、統戰工作,許協助曾山接管財經部門,夏擔任市委常委兼文化局局長”。二是為接管上海組織丹陽集訓。在丹陽,陳毅閱讀了所有有關上海的年鑒,經濟、政治、文化、社會概況,包括繳獲的、地下黨調查的、上海來人報告的,匯成關于上海的兩百多種小冊子,在詳細了解上海情況的基礎上,對于接收上海可能遇到和必須解決的問題做了細致的思考和安排。這樣,通過丹陽集訓,完成了接管上海的全部準備工作。三是根據中央的精神,華東財委為解放上海后的經濟工作做了具體的安排:“在安徽懷遠召開有山東、蘇北、皖北地區領導干部和即將渡江到皖南、蘇南、上海、浙江、贛東北、福建參加接管的領導干部會議,具體部署包括收購、調運糧食、煤炭和其他物資到上海的各項重要任務;安排人民銀行華東區行在徐州存貯大批銀元,準備在上海解放后隨時調運上海,支持上海打擊銀元投機;以傅秋濤為司令員的華東支前司令部,在蘇皖沿江碼頭,存貯糧食、煤炭,除保證南下部隊需用外,隨時調運上海,保證上海市場供應;要求各地方、各部隊在上海解放后,不要隨便到上海采購大批物資,如確有需要,應通過軍管會貿易處,并隨帶糧、棉及其他土特產品以物易物;在丹陽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財政經濟接管委員會,并配備了干部?!闭怯辛诉@些準備,才使中共在后來能夠做到有步驟、有重點、有秩序地回擊不法資本家和國民黨反動派的各種進攻,取得經濟領域里“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的重大勝利,為中共在上海鞏固執政地位奠定了堅實基礎。

1948年底,上海街頭擠兌黃金的情景
解放后,為了穩定物價,上海市軍管會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成立了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市分行,并在全市發行紙幣。隨后,軍管會又頒布了使用人民幣和限期收兌金圓券的命令。但是,由于不少市民長期飽受通貨膨脹之苦,不信任紙幣, 拿到人民幣就馬上消費, 銀元仍然是市場上的主要硬通貨。此時,潛伏在金融機構和工商界里的國民黨特務和一些投機商又暗中操縱市場, 制造混亂, 突出的是號稱遠東最大的證券交易所—“上證所”,在國民黨特務的操縱下,打著經營證券的幌子,非法從事金銀、外幣的投機活動。不僅如此,他們還把大量假幣投放市場, 企圖阻撓人民幣的發行和流通。銀元的投機活動造成了物價的劇烈波動, 從而導致大米、棉花、食油等生活必需品價格急劇上升。在此期間,一些不法資本家又囤積居奇,使物價上漲,雪上加霜。上海的經濟處于極其危險的情況中,控制不好,人民幣就會被擠出上海, 導致政權的不穩。對此,華東局及時召開會議,立即制定了相應的對策:陳毅發表市長談話,警告擾亂市場的投機商人懸崖勒馬, 洗手上岸。但當銀元投機活動依然猖獗之時,“上海市軍管會曾采取斷然措施,查封金融投機的大本營
上海證券大樓,沉重地打擊了破壞金融的非法活動,取得‘銀元之戰的勝利,使人民幣得以比較順利地進入市場流通”。1949年6月11日,政府公布了《華東區金銀管理暫行辦法》,重申禁止金銀計價使用、流通和私下買賣,并規定了處罰原則。這一系列舉措,解決了上海長期以來無法解決的金融投機活動,使人民幣在上海站穩了腳跟,這也對全國的金融形勢起到了重要的穩定作用。
在接管上海過程中,中共所打的那場平抑物價的“殲滅戰”取得勝利后,毛澤東對于陳云在這一戰役中的表現用一個“能”字加以評價,這個“能”字不僅包含了陳云的領導才能和政策水平,更體現了他把握經濟規律的能力。當時上海總體上貫徹執行中央的“三統三平”政策,這一政策也是陳云經濟思想的體現?!叭y”,就是實行統一管理財政收支、統一管理物資、統一管理信貸收支和貨幣發行的原則?!叭健本褪秦斦罩胶?、市場商品供求平衡、信貸收支平衡以及三者之間的協調。依據陳云在上海財經會議上提出的具體的方針策略,在貫徹“三統三平”政策的過程中,主要是重視利用價格手段來調節生產和市場,在管控市場價格上,重點抓住糧食問題。陳云指出,“人心亂不亂,在城市中心是糧食”,其具體措施是:以集中統一領導的優勢,調運大批糧食、面紗等物資進入上海,并要求國營商業組織糧、煤、布、油貨源,確保商品充足供應;同時,實行配售制度,保證市民基本需要;規定米、面、油交易市場最高議價制度;還盡力恢復和發展交通,加強城鄉交流,活躍市場,打擊投機商:“十一月二十五日,在物價上漲最猛的那天,各大城市按照中央統一部署,一起動手,雙管齊下,一方面敞開拋售緊俏物資,使暴漲的物價迅速下跌;另一方面收緊銀根,征收稅款。這樣一來,投機商資金周轉失靈,囤積物資貶值,兩頭失踏,分封破產?!?/p>
對這場經濟領域的風險,中共除了全力控制物價,解決民生問題外,還配合以軍事、政治、行政、心理的手段:第一,對于國民黨的空中轟炸予以堅決回擊,徹底滅掉其進攻的氣焰。第二,加強對社會混亂局面的治理。通過召開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充分發揮人民在管理國家和治理社會中的作用。1949年8月7日,毛澤東在收到華東局關于上海市人民政府3日至5日召開各界代表會議的情況報告后,指出:“你們已召開上海各界代表會議,甚好。此種會議有很大用,可以依靠它去聯系群眾,幫助我們克服困難。”同時,中共還以組建工會、成立居民委員會等途徑,將社會各界群眾緊密團結在自己周圍,形成強大的政治合力,從而保持政治系統及其運行的有序性、可控性。第三,針對國民黨的經濟封鎖和物價上漲造成的困難,同時實施多種措施,如,協助工商業復工復業,度過難關;缺資金的給貸款,缺原料的貸原料;開展整編節約運動,大力減少開支;黨員干部自己先緊縮,帶頭來克服困難;發揮工人階級積極性創造性,節約原料,試用代用品;通過以工代賑,發救濟米等方式,妥善解決因經濟萎縮造成的10萬失業工人的生活。另外,為解決國民黨統治時期各種機構留下的大量多余人員,以及解決難民問題,遵照中共中央1949年9月2日發出的關于《必須維持上海,統籌全局》的指示精神統籌兼顧:不輕議裁員,堅持三個人的飯五個人勻吃;著重整理稅收,以增加收入,減少不必要的開支;對遷移的工廠、學校、難民做出恰當安排,等等。這些政策的提出和實施,得到了各方的擁護,保證了政治安定,穩定了上海的經濟和社會秩序,從而實現了對上海的順利接管。
中央要求“上海解放以后,上海的共產黨員、工人和革命知識分子的首要任務,就是團結一致,與進步的產業界和一切愛國民主人士通力合作,克服困難,恢復生產,恢復城鄉聯系和內外貿易,并與反動勢力的殘余作繼續斗爭而取得勝利”。當時,中共充分認識到要治理好上海,當務之急是穩定人心。而要穩定人心,必須把平抑物價、恢復社會秩序、發展生產有機結合起來。

1949年上海解放時街景
為了調動各方力量,中共努力團結各方人士共同治理上海,特別是加強了與民族資產階級的聯盟關系。早在七屆二中全會后不久,毛澤東就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一個被稱為“四面八方”的重要經濟政策,即“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他說,“目前的側重點,不在于限制而在于聯合自由資產階級。那種怕和資本家來往的思想是不對的。如果勞資雙方不是兩利而是一利,那就是不利?!膫€方面的關系中,公私關系、勞資關系是最基本的” 。上海在接管和治理過程中,堅決貫徹了中央的這一精神,在處理公私關系、勞資關系上,做了大量細致的工作。陳毅市長親自與產業界人士交朋友,榮毅仁等許多有名的資本家都曾受到陳毅市長的邀請,參加“產業界人士座談會”等。陳毅明確向民族資本家闡明我們的“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發展生產,繁榮經濟”的政策。為了盡快恢復生產,政府還千方百計地幫助民族工商業解決生產上的困難。正是因為這些政策的實施,民族資本家看到了出路和希望,從而才有陳毅歡迎“味精大王”吳蘊初回國,以及周恩來接見“煤炭大王”劉鴻生的歷史故事。統一戰線在上海解放初期的經濟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中共能夠順利接管上海的一個重要原因。(編輯 王 雪)
(作者是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