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琦+孫璐+孟宏
摘要:作為外語教師信念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外語教師自主教學不僅包括自主教學環境、自主教學意識、自主教學能力,還應該涵蓋教師創造性教學思維。基于國內外教師自主教學概念研究和國內外創新思維研究現狀,為進一步研究外語教師創造性教學思維的內涵研究打下基礎。
關鍵詞:外語教師;創造性教學思維;教師自主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1-0172-02
一、引言
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我國各類關于高校教學的綱領性文件中屢見不鮮。《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中明確提出“注重培養獲取知識的能力、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稱《綱要》)提到“注重學思結合……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創新的良好環境。”《高等教育專題規劃》中提到“注重創新性,培養批判性思維和跨學科思維,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可見,創新能力的培養是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對高校教師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高校教師應該首先具備創新能力。就課內外教學而言,教師的創新能力則體現在創造性教學思維,并通過課堂教學,潛移默化,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本研究作為大學外語教師信念研究之一,結合外語教師自主教學內涵,概述國內外外語教師創造性教學思維研究現狀,為進一步研究外語教師創造性教學思維的內涵研究打下基礎。
二、 國內外教師自主教學概念研究
外語教師自主教學概念研究是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側面研究外語教師自主教學概念,其中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Anderson(1997),Tort-Moloney(1997),Benson(2000),Lamb(2000),Smith (2000),Barfield et al. (2001),黃景& Benson, P.(2007),等等。這些學者分別從教師的權利,教師的批判性反思行為,教師自主教學發展的不同階段,教師角色等方面定義教師自主教學概念,其中Benson (2000)認為有四種因素限制教師自主教學,分別為外部的政策因素、內部的學院因素、教師對所教授語言的理念及教學方法。Smith(2000)認為教師自主教學具有兩個維度,分別與職業行為和職業發展相關。職業行為維度包括教師具有自主發展的職業行為和能力,具有在發展教師職業行為中免受控制的自由;職業發展維度包括教師具有自主職業發展的能力和在自主職業發展中免受控制的自由。Barfield et al.(2001)根據以往研究認為教師自主的內涵包括四個方面:教師靈活應對在教師自主發展中可能出現的各種障礙;教師發展終身學習的能力;教師對教學的反思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綜合上述研究,教師自主教學內涵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的內容:自主教學環境、自主教學意識、自主教學能力。可以說,自主教學環境是教師自主教學的前提,自主教學意識是教師自主教學的基礎,自主教學能力是教師自主教學的依托。然而,同時具備上述三個條件就能夠實踐教師自主并實現教師與學生的最大化發展嗎?文秋芳,任慶梅(2010)梳理了從1999年至2009年十年間教師發展研究文獻,認為課堂教學是教師發展與學生發展合二為一的最佳結合點,離開了這個結合點,教師發展研究就可能變為空中樓閣。根據這一觀點,上述關于外語教師自主教學概念研究雖然從不同側面定義教師自主教學,卻沒有基于教師課堂教學行為來研究教師自主教學。
值得關注的是,近三年來國內研究人員及外語教師開始基于教師課堂教學行為來研究教師自主教學內涵。高吉利&李秀萍(2011)提出外語教師自主能力應包括教師靈活把握和內化教學大綱、自主制訂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的能力,教師靈活開展課內外教學活動的能力,教師促進學習者自主的能力,教師反思教學過程和教學行為的能力,教師處理和外部制約關系的能力以及教師自主發展和終身學習的能力。筆者曾開展了關于高校外語教師自主教學行為的實證研究(安琦,2011),認為教師自主教學應涵蓋教師靈活的課堂教學能力,教師的職業發展雄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等三個方面。上述兩項研究強調了教師靈活開展課內外教學能力的重要性,確認了教師自主教學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相關性。然而,由于受研究內容所限,上述兩項研究均未能回答如下一些關鍵問題:何謂靈活的課堂教學?影響教師靈活開展課堂教學的因素有哪些?如何開展靈活的課堂教學?Palmer認為,好的教育不可以淪落到技術(盧慧霞&吳宗杰,2007),Perry(1980)認為,教師專業發展意味著教師已經超出技能的范圍而有藝術化的表現;成為一個把工作提升為專業的人;把專業知識轉化為權威的人(賈愛武,2005)。由此可見,如果教師缺乏“藝術化”的課堂教學,沒有從“匠”到“師”的銳變,教師自主教學則如同失去了靈魂,沒有了生氣。而教師“藝術化”的課堂教學則是教師創造性教學思維的體現,因此,本研究認為教師自主教學內涵除了包含自主教學環境、自主教學意識、自主教學能力三個方面以外,還應該涵蓋教師的創造性教學思維。可以說教師的創造性教學思維是教師自主教學的根本保障。
三、國內外創新思維研究現狀
國外高校教學一直非常關注學生思辨能力培養。根據文秋芳(2009),國外對大學生思辨能力研究越來越重視,其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界定思辨能力的定義、構建思辨能力的量具、探索高等教育中思辨能力培養的途徑及其有效性等。
進入21世紀以來,國內關于創新思維研究逐漸見于各類文獻,討論的主題主要圍繞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雖然從廣義上看這些文獻都是探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但在每一項具體研究中用詞有所差異,側重點各有不同,為尊重原作者,本文直接引用原文用詞)。國內關于創新思維培養研究始見于黃源深的“思辨缺席”(1998),但隨后卻未能引起足夠的反應。近年來,隨著我國各類高等教學綱領性文件的頒布,創新思維培養逐漸得到研究人員和高校教師的關注。黃源深(2010)再次撰文,認為要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就要徹底改革英語專業課程設置,并結合抗戰時期西南聯大英國文學系的課程表,提出占總課時25%的英語課,60%左右語言、文化知識課,15%的思想方法和思辨課的課程設置。孫有中等(2011)認為“教師本身必須認識到思辨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掌握思辨能力培養的方法,并且自己首先具備思辨能力……從思辨能力培養來講最根本的是教師理念的更新。”張杰(2006)認為應該把關注的焦點放在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上,把語言思維能力的提高作為教學的重點,對于語言的思維功能應該給予足夠的關注。李瑞芳(2002) 認為教師是影響學生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的關鍵,并提出教師可通過創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轉變課堂角色、進行討論式教學、注重宏觀思維能力的培養等途徑或方式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鄭志戀(2002)提到“有研究表明,教師在課堂上所提的問題大約百分之九十是記憶性問題。”,并認為“改變記憶性問題充斥英語課堂的現象已成為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大量的教育實踐表明,運用思索性問題來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迅速發展是改變這種現象的有效途徑。”阮全友(2012)在回顧國內外思辨能力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嘗試構建培養我國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的理論框架。
結語
綜上所述,國內已有創新思維研究主要從課程設置、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等方面探討提高學生創新思維的途徑,研究的主題往往圍繞如何培養學生創新思維這一方面。雖然這些研究都在不同程度上強調了教師對于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重要性,但已有研究未能結合教師自主教學內涵,具體、深入的論述教師如何在課堂上發揮創造性教學思維來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正如本文開頭所述,我國已有各類高等教育綱領性文件中明確提出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獨立思考,勇于創新的學習環境,這正是教師自主教學內涵的體現。因此,本研究基于課堂教學,結合外語教師自主教學內涵來探討外語教師創造性教學思維的內涵及外語教師如何有效發揮創造性教學思維。
參考文獻:
[1] Barfield, A., Ashwell, T., Careoll, M., Collins, K., Critchley, M., Head, E., Nix, M., Obermeier, A., & Robertson, M. C. (2001). Exploring and defining teacher autonomy. Retrieved January 20, 2008, from http://www.encounters.jp/mike/professional /publication/tchauto.html.
[2] Benson, P. (2000). Autonomy as a learners and teachers right. In B. Sinclair et al. (Eds.). Learner autonomy, teacher autonomy: Future directions (pp.111-17). London: Longman.
[3] Lamb, T. E. (2000). Finding a voice: Learner autonomy and teacher education in an urban context. In B. Sinclair et al. (Eds.). Learner autonomy, teacher autonomy: Future directions (pp.118-127). London: Longman.
[4] Smith, R. C. (2000). Starting with ourselves: Teacher-learner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 In B. Sinclair, I. McGrath & T. Lamb (Eds.). Learner Autonomy, teacher Autonomy: Future directions (pp.89-99). London: Longman.
[5] Tort-Moloney, D. (1997). Teacher autonomy: A Vygotskian theoretical framework. CLCS Occasional Paper, 48. Dublin: Trinity College, CLCS.
[6] 安 琦.外語教學中的教師自主與學生自主——一項基于案例分析的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
[7] 高吉利,李秀萍.自主性外語學習環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師自主能力調查與研究[J].外語界,2011(4):29-35.
[8] 黃 景,Phil Benson.第二語言教育的教師自主性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12):33-37.
[9] 黃源深.英語專業課程必須徹底改革——再談 思辨缺席[J].外語界,2010(1):11-16.
[10] 李瑞芳.外語教學與學生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的培養[J].外語教學,2002(9):61-65.
[11] 阮全友.構建英語專業學生思辨能力培養的理論框架[J].外語界,2012(2):19-26.
[12] 孫有中.英語專業寫作教學與思辨能力培養座談[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4):603-608.
[13] 文秋芳,等.構建我國外語類大學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論框架[J].外語界,2009(1):37-43.
[14] 文秋芳,等.我國英語專業與其他文科類大學生思辨能力的對比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5):350-355.
[15] 張 杰.開啟創造性思維人才培養的工程——我國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新轉換[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11):20-22.
[16] 鄭志戀.英語教學中思索性問題策略與思維能力培養[J].外語界,2002(5):30-34.(4):294-296.
[責任編輯:蘭欣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