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力
摘要:新經濟增長理論研究表明,人力因素不僅可以克服物質資本與勞動要素的邊際收益遞交傾向,還可產生遞增收益,因此加強人力資源投資來帶動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成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支撐點。以呼和浩特市為例,對人力資源投資與經濟增長問題進行系統討論。人力資源在職培訓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分析即在職培訓投資的成本-收益分析,在職培訓與經濟增長關系分析,大力發展呼和浩特市職業教育與培訓事業的對策思路。
關鍵詞:人力資源投資;經濟增長;資本存量;呼和哈特市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1-0177-02
一、人力資源開發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從經濟學的投入產出比理論來看,人力資本已經成為生產的首要素,人力資本所貢獻的技術支持、知識、技能等“非資本”的生產要素,對經濟效益提高產生顯著影響,因此人力資源開發投資是提高投資效益的途徑,也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關鍵。隨著經濟學對人力資本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力資源質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被逐漸放大,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對其進行驗證:
G=TKα·(ZL)β (1)
其中:G-產出;T-技術進步;K-投入;α-資本產出彈性系數;Z-人力資本素質;L-人力資本數量;β-勞動產出彈性系數;將公式1動態化,則得到人力資本數量與質量的函數模型:
g=t+αk+zβl (2)
可知,科技進步(t)與勞動力貢獻共同組成了人力資本貢獻,從上面兩個公式中可知,經濟增長不但與人力資本數量有直接的關系,與人力資本質量也有直接的關系,人力資本質量的提高能夠促進經濟增長。
經函數模型的理論可知,人力資源投資開發與經濟增長呈現復雜正比例函數關系。
二、呼和浩特經濟發展中人力資源投資因素及效應分析
人力資源投資的直接原因在于提高人力資本的質量,開發潛在的高質量人力資源,進而促進經濟發展。呼和浩特市人力資源投資的效應直接體現在該市經濟發展增量上。對經濟增長具有明顯影響的人力資源因素有數量、質量、存量、配置結構、流動等,接下來的實證研究將圍繞這幾個方面進行。所涉及的主要人力資源數據來自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呼和浩特市資料,主要經濟相關數據源自2014年全國經濟普查呼和浩特市資料,數據統計運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線性回歸分析。
(一)人力資源數量、質量、存量對呼和浩特經濟增長分析
將人力資源數量、質量、存量因素分別從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中分離出來,經過線性變換,可分別得到數量、質量、存量的函數模型,即:
lnY=lnA+αlnK+βlnL (3)
lnY=lnA+αlnK+βlnL+γlnN (4)
lnY=lnA+αlnK+βlnH (5)
將2010年人口普查的呼和浩特市資料數據、2014年全國經濟普查的呼和浩特市資料數據,運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先行回歸,并逐一代入公式3、4、5,可的各要素貢獻率如下表:
經數據統計和分析可知:一是以固定資本和人力資源數量為要素,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固定資本的拉動,勞動力數量的貢獻量有限;二是引入人力資源質量要素,以受教育為因子,單向對比數量與質量發現,提高勞動力質量對經濟的拉動潛力巨大;三是勞動力數量與質量共同組成了人力資源,橫向對比人力資源存量模型與勞動力數量模型發現,前者的貢獻率高出2個百分點,說明勞動力質量投入貢獻了這部分增長。
(二)人力資源配置結構變動與經濟增長關系
通常來說,GDP的產業結構與勞動力的產業結構應該是一致的,勞動力投入比例與產值增加比例一一對應,但實際上并非如此,這就需要引入“偏離度”這一概念,用以衡量人力資源結構與GDP產業結構的相互變動關系。偏離度是指當GDP產業結構發生變化后,勞動力結構落后于產業結構變動的幅度,其計算如下:
Cij=Vij(GDP)-Vij(L) (6)
式中,Cij為勞動力結構偏離度;j為年份;Vij為增加值所占比重;結合呼和浩特市相關資料不難驗證,當GDP產業結構發生變化是,調整勞動力質量所取得的縮小偏離度效果更為有效,人力資源配置結構發生變動時,經濟增長率隨之變動。
(三)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人力資源流動的最本質原因在于對利益的追逐,越是素質高的勞動力,其流動性越強,勞動力轉移對地域經濟運行具有深遠的影響。以呼和浩特為例,特殊的地理環境以及經濟發展環境,使人力資源流動較為頻繁,并且這種流動是“單行道”形式的流動。這種單行道式的人力資源流動產生兩種后果:其一,盤活人力資源存量,使他們獲得更為廣闊的空間,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其二,人力資源東流造成呼和浩特市人才匱乏,該市的人力資源投資幾無收益,影響了該市經濟增長。
三、人力資源在職培訓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分析
(一)在職培訓投資的成本-收益分析
人力資源投資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教育培訓,其主體多為政府或學術單位,培訓經費來源于政府投資、企業投資、個人投資三種方式。從經濟學理論分析,人力資源投資符合編輯收益遞減規律,因此人力資源投資的成本-收益分析如下。
其一,一般培訓,即具有社會通用性或者行業通用性的技能培訓,培訓開始為起點,培訓結束的時間t為分界點,培訓前員工的工資水平和勞動邊際產量收益分別為W0與MRPL0,培訓后分別為Wt與MRPLt。通常在員工培訓后,其必將尋求更高的工資回報,在完全自由競爭市場環境下,Wt-W0為員工受訓后的收益,如果企業支付工資小于受訓后的邊際產量收益,且受訓經費為個人模式,則員工很可能會流動到其他單位。因此,影響員工留任的主要因素就是其能否得到相當于其增加的邊際收益產品的工資水平。
其二,特殊培訓,即專用知識技能的培訓,這種培訓一般具有企業性的技術專用性,培訓資金來源一般為企業。培訓效果具有專門性,通常不適用于其他企業,這就造成受訓人員在接收培訓后沒有實際的流動資本增加,這使得企業仍可以用來支付員工。
(二)在職培訓與經濟增長關系分析
企業的職業教育和在職技能培訓雖然選用付出一定成本,并且還增加了投資風險,但是其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卻有目共睹。第一,培訓可以提高人力資源的技能素質,進而提高勞動生產率,經呼和浩特市往年相關資料分析,受訓后的員工工資收益普遍增長10%左右,而企業的回報率則高達30%左右,由此可見培訓投資能夠推動經濟增長;第二,培訓可增加勞動力的市場競爭力和技能水平;第三,通過培訓可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第四,培訓能夠提升管理水平與效果。
(三)發展呼和浩特市職業教育與培訓事業的思路
首先,從思想意識上確立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在人力資源投資開發中的地位,政府、教育部門領頭,帶動企業或其他單位對人才觀的認識,明確人才培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其次,從教育體制入手,改革現有的職業教育與高校教育的模式,調整教育結構,以市場為導向,平衡市場供需關系,結合呼和浩特市的人才需求狀況,加大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力度,加大中等職業教育的投入,培養該市基礎經濟建設所選人才;再次,從教育經費方面加大力度,重點投資職業教育、職業培訓,以中等職業教育與技工學校為中心,延伸成人職業培訓,吸引社會資金的加入,共同發展該市職業投資事業。
參考文獻:
[1] 孫維峰,陰慧芳.中國R&D人力資源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2(4).
[2] 趙學存.欠發達地區人力資源流動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D].邯鄲:河北工程大學,2013.
[3] 楊小勇.西部地區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分析[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3.
[責任編輯:張 偉]
摘要:新經濟增長理論研究表明,人力因素不僅可以克服物質資本與勞動要素的邊際收益遞交傾向,還可產生遞增收益,因此加強人力資源投資來帶動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成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支撐點。以呼和浩特市為例,對人力資源投資與經濟增長問題進行系統討論。人力資源在職培訓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分析即在職培訓投資的成本-收益分析,在職培訓與經濟增長關系分析,大力發展呼和浩特市職業教育與培訓事業的對策思路。
關鍵詞:人力資源投資;經濟增長;資本存量;呼和哈特市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1-0177-02
一、人力資源開發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從經濟學的投入產出比理論來看,人力資本已經成為生產的首要素,人力資本所貢獻的技術支持、知識、技能等“非資本”的生產要素,對經濟效益提高產生顯著影響,因此人力資源開發投資是提高投資效益的途徑,也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關鍵。隨著經濟學對人力資本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力資源質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被逐漸放大,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對其進行驗證:
G=TKα·(ZL)β (1)
其中:G-產出;T-技術進步;K-投入;α-資本產出彈性系數;Z-人力資本素質;L-人力資本數量;β-勞動產出彈性系數;將公式1動態化,則得到人力資本數量與質量的函數模型:
g=t+αk+zβl (2)
可知,科技進步(t)與勞動力貢獻共同組成了人力資本貢獻,從上面兩個公式中可知,經濟增長不但與人力資本數量有直接的關系,與人力資本質量也有直接的關系,人力資本質量的提高能夠促進經濟增長。
經函數模型的理論可知,人力資源投資開發與經濟增長呈現復雜正比例函數關系。
二、呼和浩特經濟發展中人力資源投資因素及效應分析
人力資源投資的直接原因在于提高人力資本的質量,開發潛在的高質量人力資源,進而促進經濟發展。呼和浩特市人力資源投資的效應直接體現在該市經濟發展增量上。對經濟增長具有明顯影響的人力資源因素有數量、質量、存量、配置結構、流動等,接下來的實證研究將圍繞這幾個方面進行。所涉及的主要人力資源數據來自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呼和浩特市資料,主要經濟相關數據源自2014年全國經濟普查呼和浩特市資料,數據統計運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線性回歸分析。
(一)人力資源數量、質量、存量對呼和浩特經濟增長分析
將人力資源數量、質量、存量因素分別從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中分離出來,經過線性變換,可分別得到數量、質量、存量的函數模型,即:
lnY=lnA+αlnK+βlnL (3)
lnY=lnA+αlnK+βlnL+γlnN (4)
lnY=lnA+αlnK+βlnH (5)
將2010年人口普查的呼和浩特市資料數據、2014年全國經濟普查的呼和浩特市資料數據,運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先行回歸,并逐一代入公式3、4、5,可的各要素貢獻率如下表:
經數據統計和分析可知:一是以固定資本和人力資源數量為要素,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固定資本的拉動,勞動力數量的貢獻量有限;二是引入人力資源質量要素,以受教育為因子,單向對比數量與質量發現,提高勞動力質量對經濟的拉動潛力巨大;三是勞動力數量與質量共同組成了人力資源,橫向對比人力資源存量模型與勞動力數量模型發現,前者的貢獻率高出2個百分點,說明勞動力質量投入貢獻了這部分增長。
(二)人力資源配置結構變動與經濟增長關系
通常來說,GDP的產業結構與勞動力的產業結構應該是一致的,勞動力投入比例與產值增加比例一一對應,但實際上并非如此,這就需要引入“偏離度”這一概念,用以衡量人力資源結構與GDP產業結構的相互變動關系。偏離度是指當GDP產業結構發生變化后,勞動力結構落后于產業結構變動的幅度,其計算如下:
Cij=Vij(GDP)-Vij(L) (6)
式中,Cij為勞動力結構偏離度;j為年份;Vij為增加值所占比重;結合呼和浩特市相關資料不難驗證,當GDP產業結構發生變化是,調整勞動力質量所取得的縮小偏離度效果更為有效,人力資源配置結構發生變動時,經濟增長率隨之變動。
(三)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人力資源流動的最本質原因在于對利益的追逐,越是素質高的勞動力,其流動性越強,勞動力轉移對地域經濟運行具有深遠的影響。以呼和浩特為例,特殊的地理環境以及經濟發展環境,使人力資源流動較為頻繁,并且這種流動是“單行道”形式的流動。這種單行道式的人力資源流動產生兩種后果:其一,盤活人力資源存量,使他們獲得更為廣闊的空間,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其二,人力資源東流造成呼和浩特市人才匱乏,該市的人力資源投資幾無收益,影響了該市經濟增長。
三、人力資源在職培訓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分析
(一)在職培訓投資的成本-收益分析
人力資源投資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教育培訓,其主體多為政府或學術單位,培訓經費來源于政府投資、企業投資、個人投資三種方式。從經濟學理論分析,人力資源投資符合編輯收益遞減規律,因此人力資源投資的成本-收益分析如下。
其一,一般培訓,即具有社會通用性或者行業通用性的技能培訓,培訓開始為起點,培訓結束的時間t為分界點,培訓前員工的工資水平和勞動邊際產量收益分別為W0與MRPL0,培訓后分別為Wt與MRPLt。通常在員工培訓后,其必將尋求更高的工資回報,在完全自由競爭市場環境下,Wt-W0為員工受訓后的收益,如果企業支付工資小于受訓后的邊際產量收益,且受訓經費為個人模式,則員工很可能會流動到其他單位。因此,影響員工留任的主要因素就是其能否得到相當于其增加的邊際收益產品的工資水平。
其二,特殊培訓,即專用知識技能的培訓,這種培訓一般具有企業性的技術專用性,培訓資金來源一般為企業。培訓效果具有專門性,通常不適用于其他企業,這就造成受訓人員在接收培訓后沒有實際的流動資本增加,這使得企業仍可以用來支付員工。
(二)在職培訓與經濟增長關系分析
企業的職業教育和在職技能培訓雖然選用付出一定成本,并且還增加了投資風險,但是其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卻有目共睹。第一,培訓可以提高人力資源的技能素質,進而提高勞動生產率,經呼和浩特市往年相關資料分析,受訓后的員工工資收益普遍增長10%左右,而企業的回報率則高達30%左右,由此可見培訓投資能夠推動經濟增長;第二,培訓可增加勞動力的市場競爭力和技能水平;第三,通過培訓可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第四,培訓能夠提升管理水平與效果。
(三)發展呼和浩特市職業教育與培訓事業的思路
首先,從思想意識上確立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在人力資源投資開發中的地位,政府、教育部門領頭,帶動企業或其他單位對人才觀的認識,明確人才培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其次,從教育體制入手,改革現有的職業教育與高校教育的模式,調整教育結構,以市場為導向,平衡市場供需關系,結合呼和浩特市的人才需求狀況,加大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力度,加大中等職業教育的投入,培養該市基礎經濟建設所選人才;再次,從教育經費方面加大力度,重點投資職業教育、職業培訓,以中等職業教育與技工學校為中心,延伸成人職業培訓,吸引社會資金的加入,共同發展該市職業投資事業。
參考文獻:
[1] 孫維峰,陰慧芳.中國R&D人力資源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2(4).
[2] 趙學存.欠發達地區人力資源流動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D].邯鄲:河北工程大學,2013.
[3] 楊小勇.西部地區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分析[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3.
[責任編輯:張 偉]
摘要:新經濟增長理論研究表明,人力因素不僅可以克服物質資本與勞動要素的邊際收益遞交傾向,還可產生遞增收益,因此加強人力資源投資來帶動西部地區經濟增長成為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支撐點。以呼和浩特市為例,對人力資源投資與經濟增長問題進行系統討論。人力資源在職培訓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分析即在職培訓投資的成本-收益分析,在職培訓與經濟增長關系分析,大力發展呼和浩特市職業教育與培訓事業的對策思路。
關鍵詞:人力資源投資;經濟增長;資本存量;呼和哈特市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13X(2014)11-0177-02
一、人力資源開發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從經濟學的投入產出比理論來看,人力資本已經成為生產的首要素,人力資本所貢獻的技術支持、知識、技能等“非資本”的生產要素,對經濟效益提高產生顯著影響,因此人力資源開發投資是提高投資效益的途徑,也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關鍵。隨著經濟學對人力資本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力資源質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被逐漸放大,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對其進行驗證:
G=TKα·(ZL)β (1)
其中:G-產出;T-技術進步;K-投入;α-資本產出彈性系數;Z-人力資本素質;L-人力資本數量;β-勞動產出彈性系數;將公式1動態化,則得到人力資本數量與質量的函數模型:
g=t+αk+zβl (2)
可知,科技進步(t)與勞動力貢獻共同組成了人力資本貢獻,從上面兩個公式中可知,經濟增長不但與人力資本數量有直接的關系,與人力資本質量也有直接的關系,人力資本質量的提高能夠促進經濟增長。
經函數模型的理論可知,人力資源投資開發與經濟增長呈現復雜正比例函數關系。
二、呼和浩特經濟發展中人力資源投資因素及效應分析
人力資源投資的直接原因在于提高人力資本的質量,開發潛在的高質量人力資源,進而促進經濟發展。呼和浩特市人力資源投資的效應直接體現在該市經濟發展增量上。對經濟增長具有明顯影響的人力資源因素有數量、質量、存量、配置結構、流動等,接下來的實證研究將圍繞這幾個方面進行。所涉及的主要人力資源數據來自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呼和浩特市資料,主要經濟相關數據源自2014年全國經濟普查呼和浩特市資料,數據統計運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線性回歸分析。
(一)人力資源數量、質量、存量對呼和浩特經濟增長分析
將人力資源數量、質量、存量因素分別從道格拉斯生產函數中分離出來,經過線性變換,可分別得到數量、質量、存量的函數模型,即:
lnY=lnA+αlnK+βlnL (3)
lnY=lnA+αlnK+βlnL+γlnN (4)
lnY=lnA+αlnK+βlnH (5)
將2010年人口普查的呼和浩特市資料數據、2014年全國經濟普查的呼和浩特市資料數據,運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先行回歸,并逐一代入公式3、4、5,可的各要素貢獻率如下表:
經數據統計和分析可知:一是以固定資本和人力資源數量為要素,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固定資本的拉動,勞動力數量的貢獻量有限;二是引入人力資源質量要素,以受教育為因子,單向對比數量與質量發現,提高勞動力質量對經濟的拉動潛力巨大;三是勞動力數量與質量共同組成了人力資源,橫向對比人力資源存量模型與勞動力數量模型發現,前者的貢獻率高出2個百分點,說明勞動力質量投入貢獻了這部分增長。
(二)人力資源配置結構變動與經濟增長關系
通常來說,GDP的產業結構與勞動力的產業結構應該是一致的,勞動力投入比例與產值增加比例一一對應,但實際上并非如此,這就需要引入“偏離度”這一概念,用以衡量人力資源結構與GDP產業結構的相互變動關系。偏離度是指當GDP產業結構發生變化后,勞動力結構落后于產業結構變動的幅度,其計算如下:
Cij=Vij(GDP)-Vij(L) (6)
式中,Cij為勞動力結構偏離度;j為年份;Vij為增加值所占比重;結合呼和浩特市相關資料不難驗證,當GDP產業結構發生變化是,調整勞動力質量所取得的縮小偏離度效果更為有效,人力資源配置結構發生變動時,經濟增長率隨之變動。
(三)人力資源流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人力資源流動的最本質原因在于對利益的追逐,越是素質高的勞動力,其流動性越強,勞動力轉移對地域經濟運行具有深遠的影響。以呼和浩特為例,特殊的地理環境以及經濟發展環境,使人力資源流動較為頻繁,并且這種流動是“單行道”形式的流動。這種單行道式的人力資源流動產生兩種后果:其一,盤活人力資源存量,使他們獲得更為廣闊的空間,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其二,人力資源東流造成呼和浩特市人才匱乏,該市的人力資源投資幾無收益,影響了該市經濟增長。
三、人力資源在職培訓對經濟增長促進作用分析
(一)在職培訓投資的成本-收益分析
人力資源投資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教育培訓,其主體多為政府或學術單位,培訓經費來源于政府投資、企業投資、個人投資三種方式。從經濟學理論分析,人力資源投資符合編輯收益遞減規律,因此人力資源投資的成本-收益分析如下。
其一,一般培訓,即具有社會通用性或者行業通用性的技能培訓,培訓開始為起點,培訓結束的時間t為分界點,培訓前員工的工資水平和勞動邊際產量收益分別為W0與MRPL0,培訓后分別為Wt與MRPLt。通常在員工培訓后,其必將尋求更高的工資回報,在完全自由競爭市場環境下,Wt-W0為員工受訓后的收益,如果企業支付工資小于受訓后的邊際產量收益,且受訓經費為個人模式,則員工很可能會流動到其他單位。因此,影響員工留任的主要因素就是其能否得到相當于其增加的邊際收益產品的工資水平。
其二,特殊培訓,即專用知識技能的培訓,這種培訓一般具有企業性的技術專用性,培訓資金來源一般為企業。培訓效果具有專門性,通常不適用于其他企業,這就造成受訓人員在接收培訓后沒有實際的流動資本增加,這使得企業仍可以用來支付員工。
(二)在職培訓與經濟增長關系分析
企業的職業教育和在職技能培訓雖然選用付出一定成本,并且還增加了投資風險,但是其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卻有目共睹。第一,培訓可以提高人力資源的技能素質,進而提高勞動生產率,經呼和浩特市往年相關資料分析,受訓后的員工工資收益普遍增長10%左右,而企業的回報率則高達30%左右,由此可見培訓投資能夠推動經濟增長;第二,培訓可增加勞動力的市場競爭力和技能水平;第三,通過培訓可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第四,培訓能夠提升管理水平與效果。
(三)發展呼和浩特市職業教育與培訓事業的思路
首先,從思想意識上確立職業教育與職業培訓在人力資源投資開發中的地位,政府、教育部門領頭,帶動企業或其他單位對人才觀的認識,明確人才培養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其次,從教育體制入手,改革現有的職業教育與高校教育的模式,調整教育結構,以市場為導向,平衡市場供需關系,結合呼和浩特市的人才需求狀況,加大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力度,加大中等職業教育的投入,培養該市基礎經濟建設所選人才;再次,從教育經費方面加大力度,重點投資職業教育、職業培訓,以中等職業教育與技工學校為中心,延伸成人職業培訓,吸引社會資金的加入,共同發展該市職業投資事業。
參考文獻:
[1] 孫維峰,陰慧芳.中國R&D人力資源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J].現代管理科學,2012(4).
[2] 趙學存.欠發達地區人力資源流動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研究[D].邯鄲:河北工程大學,2013.
[3] 楊小勇.西部地區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實證分析[D].重慶:重慶師范大學,2013.
[責任編輯:張 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