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齊白石《何紹基像》考

2014-12-20 21:12:42張金棟
文物春秋 2014年4期

張金棟

【關鍵詞】何紹基像;齊白石;楊鈞;肖像畫

【摘 要】20世紀90年代,筆者整理河北省博物館所藏何紹基書法墨跡時,發現一幅極為珍貴的齊白石繪《何紹基像》,其用筆細膩,立體感強,曲盡傳神之妙,令人嘆為觀止。本文對《何紹基像》作了較為翔實的介紹,并對其流傳經過、繪制時間和地點、底本情況、創作過程等進行了考證。

齊白石乃我國畫壇巨匠,其作品存世量數以萬計。 可是,在其藝術生涯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肖像畫卻極為少見。20世紀90年代,筆者與高朝英同志整理河北省博物館所藏何紹基書法墨跡時,曾發現一幅極為珍貴的齊白石繪《何紹基像》,并作了初步研究,卻因種種原因未能及時發表。茲檢舊稿,略作修改予以刊發,以饗同好, 就教方家。

河北省博物館庋藏有《何叟手跡》四冊(現歸河北省文物保護中心)[1],其首冊為蝴蝶裝, 縱31厘米,橫26.8厘米。前面素頁有羅振玉隸書題 “東洲墨妙”四字,第一開為齊白石用炭筆繪何紹基半身肖像——《翁遺像》(以下稱《何紹基像》)。該像為紙本,橢圓形,長徑21.7厘米,寬徑14.5厘米。畫像中的何紹基年近古稀,頭戴瓜皮帽,身著對襟馬褂,滿鬢斑白,面龐清癯,精神矍鑠。 左側題“翁遺像,齊璜臨道州何氏家藏本”,鈐“萍翁”“名余曰璜字余曰頻生”二白文印。

《何叟手跡》冊原為楊鈞“白心草堂”故物。楊鈞(1881—1940),字重子,號白心,晚號怕翁,湖南湘潭人。民國初年,楊鈞在長沙東門外筑小屋——白心草堂。冊中鈐有多方“白心草堂”印章。

《何叟手跡》冊中的羅振玉題乃書于素頁上,是為后題。署款曰“己巳暮春,松翁羅振玉署于遼東扶桑町寓居之歲寒堂” 。己巳為1929年。從羅氏題的時間、地點,可推知到了1929年,《何叟手跡》冊已由湖南長沙楊氏“白心草堂”輾轉至遼寧旅順羅氏“歲寒堂”。1931年春,羅氏于旅順扶桑町建“大云書庫”,此冊或是“大云書庫”藏品之一。大約在上世紀40年代,《何叟手跡》冊又歸諶厚慈所藏。

諶厚慈(1900—1977),河北遷安縣人。1922年入上海法政大學。1926年參加北伐。1928年,發表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言論,遭通緝,流亡國外。1933年,參加抗日同盟軍。建國后,任河北省教育廳副廳長、參事室主任等。1953年,諶先生將所收藏的書畫捐獻給河北省博物館, 《何叟手跡》冊就是其中之一。

綜上,《何叟手跡》冊或者說《何紹基像》的遞藏關系為:楊鈞—羅振玉—諶厚慈—河北省博物館。

齊白石云:“光緒十五年(1889),我二十七歲……。那時照相還沒盛行,畫像這一行手藝,生意是很好的。畫像,我們家鄉叫做描容,是描畫人的容貌的意思,有錢的人在生前總要畫幾幅小照玩玩,死了也要畫一幅遺容,留作紀念。我從蕭薌陔師傅和文少可那里,學會了這行手藝。” [2]有學者對齊白石的肖像畫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如馬寶杰先生指出:“清末以來,隨著西方繪畫的傳入,城市和農村都流行一種‘擦炭畫,有的依照相片打格放大,有的是對著真人寫生。其基本方法緣自西畫的素描,以明暗塊面造型畫出體積感,而不同于傳統的勾勒添色的方法。……齊白石從蕭薌陔與文少可那里學會了這種畫法,……從27歲到40歲,他一直作為肖像畫家活動在湘潭各地,畫了大量肖像,可惜多數未流傳下來。”[3]可見齊白石從27歲學會畫肖像的技法后,到40歲的十幾年間,主要在家鄉湘潭從事繪肖像畫活動。齊白石所繪的這幀《何紹基像》無紀年、地點,是何時所繪,所繪地點為何處,試作分析如次:

首先,該像題款書體乃金農(冬心)體。楊仁愷先生云:白石老人“書體數變,先學館閣體,1896年至1904年8年中屬何紹基系統,1905年在北京遇李筠庵,改學魏碑《爨龍顏》,已進入43歲,所作行楷近金冬心,50歲以后行書學李北海,而楷法仍未脫盡碑版影響。” [4]由智超先生亦云:“1903年,他(齊白石)由西安到北京,認識了李筠庵,學習過《張玄墓志》《爨龍顏碑》等碑刻。翌年,又專習金農,這一時期的題畫款識完全是那種奇古方扁,半隸半行的冬心體。他對金農書法的了解,早在1902年,當時在西安觀賞到‘揚州八怪的書畫冊后,對金農情有獨鐘,直到1916年仍然在窮究金農的筆墨意趣。樊樊山《白石詩稿》序中曾說:‘瀕生書畫,皆力追冬心。 ” [5]是知齊白石用金農體題畫應始于1904年的42歲,至1916年54歲時意猶未盡。目前筆者見到齊白石用金農體題款的繪畫最晚者是癸酉年(1933)的《蓮池書院圖》。看來,齊氏用金農體題畫的時間上限為1904年,下限為1933年,即42—71歲。

其二,該像鈐印有 “萍翁”白文印。齊白石取號“萍翁”,應是50歲時居住湘潭茹家沖寄萍堂時所取。張次溪先生云:齊白石“在壬子那年(1912),已是50歲的人,感覺到老之將至,所以《秋日山行》的詩中,有句說:‘心事已如霜殺草,年光不似水回灘。因為頻年作客在外,像萍飄似的,‘萍翁這個別號,就是那時取的。他《畫老來紅》詩道:‘年過五十字萍翁,老轉童顏計已窮。今日醉歸扶對鏡,朱顏不讓老來紅。” [6]可見所鈐“萍翁”印的時間上限應為1912年,齊氏50歲。

其三,該像位于《何叟手跡》首冊第一開,其裝裱的方法有別于冊中信札、詩稿。信札、詩稿裝裱乃用挖嵌技法,而畫像是粘貼的,即將像繪好,精心粘貼,再題款、鈐印,也就是說,畫像的時間要晚于冊頁的裝裱時間。由此而聯想到冊中的王運、郭立山等在癸丑年(1913)、譚澤于丁巳年(1914)題跋,此像的繪制時間應與之相當,即楊鈞將何紹基信札、詩稿裝裱成冊后,請王運、郭立山、譚澤等為之題跋,請齊白石為之畫像。查《白石老人自述》云:“民國二年(1913),我五十一歲。我自五出五歸以后,希望終老家鄉,不再作遠游之想。住的茹家沖新宅,經我連年布置,略有可觀。……我奔波了半輩子,總算有了一個比較安逸的容身之所了。”[7]1913年和1914年,齊白石居于湘潭茹家沖寄萍堂,生活較為安定自足,而湘潭與省會長沙比鄰,交通便利。又因齊白石與楊鈞既是同鄉,又是同門弟子,二人交情甚篤。楊鈞云:“齊白石為余三十年舊交,客館余齋,年必數月。” [8]看來,齊白石為之繪此像當在情理之中。

由上所考,將《何紹基像》所繪時間定在1913—1914年、地點為湖南長沙應大致不誤。

在清末民初,畫家繪制肖像畫“有的依照相片打格放大,有的是對著真人寫生”。 而齊白石所繪《何紹基像》卻是“臨道州何氏家藏本”,這恐怕是何紹基在世時照相術尚未普及、未能留下照片的緣故;再者,何紹基卒于1873年,齊白石年方10歲,尚輟學在家,砍柴牧牛,遑論對著真人寫生了。而所臨摹的“道州何氏家藏本”是何等模樣,卻縈繞筆者心頭多年。經多方查尋,發現湖南省博物館藏有一幅《何紹基畫像》[9],其右上角楷書題:“資政大夫子貞府君像”,當為何氏后裔家中所藏無疑,是信而有征的,極為難得。《何紹基像》與之相較,容貌酷肖,毫無疑問,湖南省博物館所藏的《何紹基畫像》應該就是齊白石所說的“道州何氏家藏本”。需要說明的是,齊白石并不是簡單的臨摹,而是經過一番構思的再創作。

沈宗騫云: “傳神寫照由來最古,蓋以能傳古圣先賢之神垂諸后世也。” [10] 湖南省博物館所藏的《何紹基畫像》,主要目的是成教化,助人倫,慎終追遠,“垂諸后世也” ,故畫師采用傳統的繪畫技法、顏料、工具,繪何紹基頭戴紅頂花翎,身著大紅蟒袍,正襟危坐在虎皮圈椅上,不威自嚴。其尺幅較大,構圖穩重,造型嚴謹,用筆工整,設色凝重,令觀者起敬起慕。

齊白石所繪《何紹基像》卻與之有別,筆者認為至少應有以下幾點:

首先,該像乃齊白石為楊鈞所繪。楊鈞乃湖湘名士,“四歲喪父,賴母李氏教養之,六歲即喜學唐碑,越七載,兄度示以《鄭文公碑》《張猛龍》造像諸種,乃臨北碑。又三載,晤清道人,碑學益邃,自是習北碑殆遍。又六載,游日本,既四載,返國,任各校教授,然必日作字,且已由北碑入漢碑。民國初,乃獨居草堂,不問世事,惟作字著書。乙巳春,更學畫,筆趣與明季傅真山、吳塞翁、汪無瑞、垢道人、梅瞿山諸老近,又夙善篆刻,章法出碑版古印,刀法則頡頏同縣齊璜,而卷軸氣過之,……詩文效湘綺翁,卒自晉于古,……學者則頌先生為五絕,謂詩、文、書、畫、篆刻,并造其極也。” [11]楊氏格高志遠,若令其滿意,則十分不易。

其二,齊白石懷抱高潔,詩、書、畫、篆刻四絕,猶善肖像畫,技法高超,非一般畫師可比。

其三,齊白石雖無緣得瞻何紹基風采,卻對這位鄉賢大儒仰慕已久,如他早年刻苦臨摹何體書法,深入其髓,達到酷似的程度;而對何紹基的道德文章以及音容笑貌等情況應從老師王運處獲知一些,因為王運曾與何紹基“消息甚密”,時有過從[12]。故而齊白石較常人更為熟諳何氏其人其事。

其四,齊白石在動筆繪寫之前,對《何叟手跡》冊中的信札、詩稿一一展對,細細觀賞,并在冊中鈐“頻生眼福”“齊白石觀”朱文印(圖六)。筆者認為齊白石在觀賞中已構思了何氏畫像,故畫像與信札、詩稿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其五,何紹基“于學無所不窺,博涉群書,于六經子史皆有著述,……其為詩天才俊逸,奇趣橫生,一歸于溫柔敦厚之旨。……書法具體顏平原,上溯周秦兩漢古篆籀,下至六朝南北碑版……海內求書者門若市,京師為之紙貴。” [13]何氏能夠傳世不朽的是道德文章、詩歌與書法藝術,而非政績和官品。齊白石在對臨“道州何氏家藏本”時,就將官服改為便服,使二品達官變為鴻學碩儒;將全身改為半身,突出了精神面貌;將長方形改為橢圓形,新穎別致,生動自然。在繪畫工具與繪畫材料上亦異于傳統,改用炭筆繪寫的 “擦炭畫”,使人物形象更加逼真。并且充分發揮自己在肖像畫上的特長,以形寫神,心摹手追,線條輕重恰合,濃淡得宜,傳神阿睹,曲盡其妙,令觀者無不起高山景行之思。故筆者認為,《何紹基像》雖以湖南省博物館藏《何紹基畫像》為底本,二者卻有質的不同。

齊白石所繪的肖像畫均為早年之作,也就是尚未出名時的作品,故不為時人所重,流傳下來的微乎其微。楊仁凱先生云:“經我過眼的白石老人作品,人物、花鳥、草蟲、山水諸作,包括原作與印刷品在內,不下千余件,惟獨肖像畫見到就此三幀(即《黎夫人像軸》《沁園夫子小像軸》《沁園夫人小像軸》,遼寧省博物館藏)。”[14]楊先生一生從事書畫鑒定,過眼書畫無數,方見到三幀,可見其罕。近年又陸續發現了三幀,即湘潭齊白石紀念館藏《胡沁園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譚文勤公像》、齊良遲藏《鄧有光像》[15]。筆者未能見到以上6幀原作,僅從印刷圖片看,能與《何紹基像》媲美者僅有《譚文勤公像》。但是,《譚文勤公像》左下角隸書題款“庚戌秋日湘潭齊璜敬摹”,書體乃學《曹全碑》《乙瑛碑》一路,異于齊白石手筆,似為他人后添款,令人對其真實性有所質疑。故筆者認為,《何紹基像》是目前齊白石存世肖像畫中最好的一幀。又因其畫小藝大,聯袂了湖湘三杰,即何氏像、齊氏繪、楊氏藏,或可稱之“三絕”,故而極具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研究齊白石繪畫藝術不可或缺的作品。

————————

[1]有關《何叟手跡》冊的簡要介紹,請見高朝英:《何紹基手札七通考釋》,《文物春秋》2012年2期。

[2][7]齊白石,張次溪:《白石老人自述》,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年。

[3]馬寶杰:《齊白石畫研究》,《遼寧省博物館館刊》2007年1期。

[4] 楊仁凱:《齊白石老人早期書畫及寫真技法考》,載《楊仁凱書畫鑒定集》,河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第159頁。

[5]由智超:《齊白石書法藝術概說》,載《中國名家法書·齊白石/法書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

[6]張次溪:《齊白石的一生》,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年。

[8] 楊鈞:《草堂之靈》,岳麓書社,1985年,第93頁。

[9] 陳建明主編:《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一期,彩圖四九,《船山學刊》雜志社編輯出版,2004年。

[10] 清·沈宗騫:《芥舟學畫編》,載安瀾編:《畫論叢刊》,人民美術出版社,1962年,第363頁。

[11] 李洞庭:《楊白心先生墓志銘》,載湖南省文獻委員會編:《湖南文獻匯編》,1948年,第200—201頁。

[12] 《何叟手跡》王運跋云:“貞翁手簡各幅皆甲子后作,其時與余消息甚密……。”甲子,為同治三年(1864),是年王運由廣東回到長沙,與主講城南書院的何紹基結為忘年,時有過從。

[13]清·林昌彝:《何紹基小傳》,載《何紹基詩文集》,岳麓書社,1992年,第1074頁。

[14]同[4],第158—160頁。

[15]徐改:《中國名畫家全集·齊白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8、50—51頁。

由上所考,將《何紹基像》所繪時間定在1913—1914年、地點為湖南長沙應大致不誤。

在清末民初,畫家繪制肖像畫“有的依照相片打格放大,有的是對著真人寫生”。 而齊白石所繪《何紹基像》卻是“臨道州何氏家藏本”,這恐怕是何紹基在世時照相術尚未普及、未能留下照片的緣故;再者,何紹基卒于1873年,齊白石年方10歲,尚輟學在家,砍柴牧牛,遑論對著真人寫生了。而所臨摹的“道州何氏家藏本”是何等模樣,卻縈繞筆者心頭多年。經多方查尋,發現湖南省博物館藏有一幅《何紹基畫像》[9],其右上角楷書題:“資政大夫子貞府君像”,當為何氏后裔家中所藏無疑,是信而有征的,極為難得。《何紹基像》與之相較,容貌酷肖,毫無疑問,湖南省博物館所藏的《何紹基畫像》應該就是齊白石所說的“道州何氏家藏本”。需要說明的是,齊白石并不是簡單的臨摹,而是經過一番構思的再創作。

沈宗騫云: “傳神寫照由來最古,蓋以能傳古圣先賢之神垂諸后世也。” [10] 湖南省博物館所藏的《何紹基畫像》,主要目的是成教化,助人倫,慎終追遠,“垂諸后世也” ,故畫師采用傳統的繪畫技法、顏料、工具,繪何紹基頭戴紅頂花翎,身著大紅蟒袍,正襟危坐在虎皮圈椅上,不威自嚴。其尺幅較大,構圖穩重,造型嚴謹,用筆工整,設色凝重,令觀者起敬起慕。

齊白石所繪《何紹基像》卻與之有別,筆者認為至少應有以下幾點:

首先,該像乃齊白石為楊鈞所繪。楊鈞乃湖湘名士,“四歲喪父,賴母李氏教養之,六歲即喜學唐碑,越七載,兄度示以《鄭文公碑》《張猛龍》造像諸種,乃臨北碑。又三載,晤清道人,碑學益邃,自是習北碑殆遍。又六載,游日本,既四載,返國,任各校教授,然必日作字,且已由北碑入漢碑。民國初,乃獨居草堂,不問世事,惟作字著書。乙巳春,更學畫,筆趣與明季傅真山、吳塞翁、汪無瑞、垢道人、梅瞿山諸老近,又夙善篆刻,章法出碑版古印,刀法則頡頏同縣齊璜,而卷軸氣過之,……詩文效湘綺翁,卒自晉于古,……學者則頌先生為五絕,謂詩、文、書、畫、篆刻,并造其極也。” [11]楊氏格高志遠,若令其滿意,則十分不易。

其二,齊白石懷抱高潔,詩、書、畫、篆刻四絕,猶善肖像畫,技法高超,非一般畫師可比。

其三,齊白石雖無緣得瞻何紹基風采,卻對這位鄉賢大儒仰慕已久,如他早年刻苦臨摹何體書法,深入其髓,達到酷似的程度;而對何紹基的道德文章以及音容笑貌等情況應從老師王運處獲知一些,因為王運曾與何紹基“消息甚密”,時有過從[12]。故而齊白石較常人更為熟諳何氏其人其事。

其四,齊白石在動筆繪寫之前,對《何叟手跡》冊中的信札、詩稿一一展對,細細觀賞,并在冊中鈐“頻生眼福”“齊白石觀”朱文印(圖六)。筆者認為齊白石在觀賞中已構思了何氏畫像,故畫像與信札、詩稿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其五,何紹基“于學無所不窺,博涉群書,于六經子史皆有著述,……其為詩天才俊逸,奇趣橫生,一歸于溫柔敦厚之旨。……書法具體顏平原,上溯周秦兩漢古篆籀,下至六朝南北碑版……海內求書者門若市,京師為之紙貴。” [13]何氏能夠傳世不朽的是道德文章、詩歌與書法藝術,而非政績和官品。齊白石在對臨“道州何氏家藏本”時,就將官服改為便服,使二品達官變為鴻學碩儒;將全身改為半身,突出了精神面貌;將長方形改為橢圓形,新穎別致,生動自然。在繪畫工具與繪畫材料上亦異于傳統,改用炭筆繪寫的 “擦炭畫”,使人物形象更加逼真。并且充分發揮自己在肖像畫上的特長,以形寫神,心摹手追,線條輕重恰合,濃淡得宜,傳神阿睹,曲盡其妙,令觀者無不起高山景行之思。故筆者認為,《何紹基像》雖以湖南省博物館藏《何紹基畫像》為底本,二者卻有質的不同。

齊白石所繪的肖像畫均為早年之作,也就是尚未出名時的作品,故不為時人所重,流傳下來的微乎其微。楊仁凱先生云:“經我過眼的白石老人作品,人物、花鳥、草蟲、山水諸作,包括原作與印刷品在內,不下千余件,惟獨肖像畫見到就此三幀(即《黎夫人像軸》《沁園夫子小像軸》《沁園夫人小像軸》,遼寧省博物館藏)。”[14]楊先生一生從事書畫鑒定,過眼書畫無數,方見到三幀,可見其罕。近年又陸續發現了三幀,即湘潭齊白石紀念館藏《胡沁園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譚文勤公像》、齊良遲藏《鄧有光像》[15]。筆者未能見到以上6幀原作,僅從印刷圖片看,能與《何紹基像》媲美者僅有《譚文勤公像》。但是,《譚文勤公像》左下角隸書題款“庚戌秋日湘潭齊璜敬摹”,書體乃學《曹全碑》《乙瑛碑》一路,異于齊白石手筆,似為他人后添款,令人對其真實性有所質疑。故筆者認為,《何紹基像》是目前齊白石存世肖像畫中最好的一幀。又因其畫小藝大,聯袂了湖湘三杰,即何氏像、齊氏繪、楊氏藏,或可稱之“三絕”,故而極具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研究齊白石繪畫藝術不可或缺的作品。

————————

[1]有關《何叟手跡》冊的簡要介紹,請見高朝英:《何紹基手札七通考釋》,《文物春秋》2012年2期。

[2][7]齊白石,張次溪:《白石老人自述》,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年。

[3]馬寶杰:《齊白石畫研究》,《遼寧省博物館館刊》2007年1期。

[4] 楊仁凱:《齊白石老人早期書畫及寫真技法考》,載《楊仁凱書畫鑒定集》,河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第159頁。

[5]由智超:《齊白石書法藝術概說》,載《中國名家法書·齊白石/法書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

[6]張次溪:《齊白石的一生》,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年。

[8] 楊鈞:《草堂之靈》,岳麓書社,1985年,第93頁。

[9] 陳建明主編:《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一期,彩圖四九,《船山學刊》雜志社編輯出版,2004年。

[10] 清·沈宗騫:《芥舟學畫編》,載安瀾編:《畫論叢刊》,人民美術出版社,1962年,第363頁。

[11] 李洞庭:《楊白心先生墓志銘》,載湖南省文獻委員會編:《湖南文獻匯編》,1948年,第200—201頁。

[12] 《何叟手跡》王運跋云:“貞翁手簡各幅皆甲子后作,其時與余消息甚密……。”甲子,為同治三年(1864),是年王運由廣東回到長沙,與主講城南書院的何紹基結為忘年,時有過從。

[13]清·林昌彝:《何紹基小傳》,載《何紹基詩文集》,岳麓書社,1992年,第1074頁。

[14]同[4],第158—160頁。

[15]徐改:《中國名畫家全集·齊白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8、50—51頁。

由上所考,將《何紹基像》所繪時間定在1913—1914年、地點為湖南長沙應大致不誤。

在清末民初,畫家繪制肖像畫“有的依照相片打格放大,有的是對著真人寫生”。 而齊白石所繪《何紹基像》卻是“臨道州何氏家藏本”,這恐怕是何紹基在世時照相術尚未普及、未能留下照片的緣故;再者,何紹基卒于1873年,齊白石年方10歲,尚輟學在家,砍柴牧牛,遑論對著真人寫生了。而所臨摹的“道州何氏家藏本”是何等模樣,卻縈繞筆者心頭多年。經多方查尋,發現湖南省博物館藏有一幅《何紹基畫像》[9],其右上角楷書題:“資政大夫子貞府君像”,當為何氏后裔家中所藏無疑,是信而有征的,極為難得。《何紹基像》與之相較,容貌酷肖,毫無疑問,湖南省博物館所藏的《何紹基畫像》應該就是齊白石所說的“道州何氏家藏本”。需要說明的是,齊白石并不是簡單的臨摹,而是經過一番構思的再創作。

沈宗騫云: “傳神寫照由來最古,蓋以能傳古圣先賢之神垂諸后世也。” [10] 湖南省博物館所藏的《何紹基畫像》,主要目的是成教化,助人倫,慎終追遠,“垂諸后世也” ,故畫師采用傳統的繪畫技法、顏料、工具,繪何紹基頭戴紅頂花翎,身著大紅蟒袍,正襟危坐在虎皮圈椅上,不威自嚴。其尺幅較大,構圖穩重,造型嚴謹,用筆工整,設色凝重,令觀者起敬起慕。

齊白石所繪《何紹基像》卻與之有別,筆者認為至少應有以下幾點:

首先,該像乃齊白石為楊鈞所繪。楊鈞乃湖湘名士,“四歲喪父,賴母李氏教養之,六歲即喜學唐碑,越七載,兄度示以《鄭文公碑》《張猛龍》造像諸種,乃臨北碑。又三載,晤清道人,碑學益邃,自是習北碑殆遍。又六載,游日本,既四載,返國,任各校教授,然必日作字,且已由北碑入漢碑。民國初,乃獨居草堂,不問世事,惟作字著書。乙巳春,更學畫,筆趣與明季傅真山、吳塞翁、汪無瑞、垢道人、梅瞿山諸老近,又夙善篆刻,章法出碑版古印,刀法則頡頏同縣齊璜,而卷軸氣過之,……詩文效湘綺翁,卒自晉于古,……學者則頌先生為五絕,謂詩、文、書、畫、篆刻,并造其極也。” [11]楊氏格高志遠,若令其滿意,則十分不易。

其二,齊白石懷抱高潔,詩、書、畫、篆刻四絕,猶善肖像畫,技法高超,非一般畫師可比。

其三,齊白石雖無緣得瞻何紹基風采,卻對這位鄉賢大儒仰慕已久,如他早年刻苦臨摹何體書法,深入其髓,達到酷似的程度;而對何紹基的道德文章以及音容笑貌等情況應從老師王運處獲知一些,因為王運曾與何紹基“消息甚密”,時有過從[12]。故而齊白石較常人更為熟諳何氏其人其事。

其四,齊白石在動筆繪寫之前,對《何叟手跡》冊中的信札、詩稿一一展對,細細觀賞,并在冊中鈐“頻生眼福”“齊白石觀”朱文印(圖六)。筆者認為齊白石在觀賞中已構思了何氏畫像,故畫像與信札、詩稿融為一體,相得益彰。

其五,何紹基“于學無所不窺,博涉群書,于六經子史皆有著述,……其為詩天才俊逸,奇趣橫生,一歸于溫柔敦厚之旨。……書法具體顏平原,上溯周秦兩漢古篆籀,下至六朝南北碑版……海內求書者門若市,京師為之紙貴。” [13]何氏能夠傳世不朽的是道德文章、詩歌與書法藝術,而非政績和官品。齊白石在對臨“道州何氏家藏本”時,就將官服改為便服,使二品達官變為鴻學碩儒;將全身改為半身,突出了精神面貌;將長方形改為橢圓形,新穎別致,生動自然。在繪畫工具與繪畫材料上亦異于傳統,改用炭筆繪寫的 “擦炭畫”,使人物形象更加逼真。并且充分發揮自己在肖像畫上的特長,以形寫神,心摹手追,線條輕重恰合,濃淡得宜,傳神阿睹,曲盡其妙,令觀者無不起高山景行之思。故筆者認為,《何紹基像》雖以湖南省博物館藏《何紹基畫像》為底本,二者卻有質的不同。

齊白石所繪的肖像畫均為早年之作,也就是尚未出名時的作品,故不為時人所重,流傳下來的微乎其微。楊仁凱先生云:“經我過眼的白石老人作品,人物、花鳥、草蟲、山水諸作,包括原作與印刷品在內,不下千余件,惟獨肖像畫見到就此三幀(即《黎夫人像軸》《沁園夫子小像軸》《沁園夫人小像軸》,遼寧省博物館藏)。”[14]楊先生一生從事書畫鑒定,過眼書畫無數,方見到三幀,可見其罕。近年又陸續發現了三幀,即湘潭齊白石紀念館藏《胡沁園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譚文勤公像》、齊良遲藏《鄧有光像》[15]。筆者未能見到以上6幀原作,僅從印刷圖片看,能與《何紹基像》媲美者僅有《譚文勤公像》。但是,《譚文勤公像》左下角隸書題款“庚戌秋日湘潭齊璜敬摹”,書體乃學《曹全碑》《乙瑛碑》一路,異于齊白石手筆,似為他人后添款,令人對其真實性有所質疑。故筆者認為,《何紹基像》是目前齊白石存世肖像畫中最好的一幀。又因其畫小藝大,聯袂了湖湘三杰,即何氏像、齊氏繪、楊氏藏,或可稱之“三絕”,故而極具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是研究齊白石繪畫藝術不可或缺的作品。

————————

[1]有關《何叟手跡》冊的簡要介紹,請見高朝英:《何紹基手札七通考釋》,《文物春秋》2012年2期。

[2][7]齊白石,張次溪:《白石老人自述》,山東畫報出版社,2001年。

[3]馬寶杰:《齊白石畫研究》,《遼寧省博物館館刊》2007年1期。

[4] 楊仁凱:《齊白石老人早期書畫及寫真技法考》,載《楊仁凱書畫鑒定集》,河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第159頁。

[5]由智超:《齊白石書法藝術概說》,載《中國名家法書·齊白石/法書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

[6]張次溪:《齊白石的一生》,人民美術出版社,1989年。

[8] 楊鈞:《草堂之靈》,岳麓書社,1985年,第93頁。

[9] 陳建明主編:《湖南省博物館館刊》第一期,彩圖四九,《船山學刊》雜志社編輯出版,2004年。

[10] 清·沈宗騫:《芥舟學畫編》,載安瀾編:《畫論叢刊》,人民美術出版社,1962年,第363頁。

[11] 李洞庭:《楊白心先生墓志銘》,載湖南省文獻委員會編:《湖南文獻匯編》,1948年,第200—201頁。

[12] 《何叟手跡》王運跋云:“貞翁手簡各幅皆甲子后作,其時與余消息甚密……。”甲子,為同治三年(1864),是年王運由廣東回到長沙,與主講城南書院的何紹基結為忘年,時有過從。

[13]清·林昌彝:《何紹基小傳》,載《何紹基詩文集》,岳麓書社,1992年,第1074頁。

[14]同[4],第158—160頁。

[15]徐改:《中國名畫家全集·齊白石》,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8、50—51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婷婷色丁香综合激情|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精品一区| 毛片网站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簧片免费在线播放| 青青极品在线| 精品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青青久久91| 69精品在线观看| 日韩午夜片| 国产精品美女自慰喷水| 日本免费高清一区| 久久人妻系列无码一区|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亚洲香蕉伊综合在人在线|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app| 一本大道AV人久久综合| 免费一看一级毛片| 在线精品视频成人网|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电影| 亚洲无码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狼人色|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国产 日韩 欧美 第二页|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香蕉国产线|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国模极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蜜臀| 区国产精品搜索视频| 成人久久18免费网站| 久久精品丝袜| 91年精品国产福利线观看久久|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网址| 人人看人人鲁狠狠高清| 在线播放国产99re|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操美女免费网站| 综合天天色|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四虎AV麻豆|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亚洲最大综合网| 亚洲精品手机在线| 丰满人妻被猛烈进入无码| 国产99精品视频| 国产原创演绎剧情有字幕的| 美女国产在线| 国产99视频在线| 国产成人一区|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久久综合色88| 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青青草一区| 五月婷婷精品|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下载| 91在线日韩在线播放| 亚洲综合天堂网| 国产69精品久久| 久青草网站| 欧美专区日韩专区| 亚洲最新在线| 国产美女免费网站| 亚洲全网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 日韩一二三区视频精品| 中文字幕佐山爱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精品流白浆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亚欧美国产综合| 国产v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1pao|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好紧太爽了视频免费无码|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18禁色诱爆乳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