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遼寧省電力有限公司營口供電公司 遼寧營口 115002)
相對于國外社會責任的計量和披露而言,我國的社會責任報告無論是會計理論研究層面、國家政策制度規范約束層面,還是企業實務操作、信息披露方面都相對落后。
從理論層面看,葛家澍、林志軍(2001)提出企業應該提供與環境保護、就業、員工培訓、反歧視、醫療勞保、社區建設等體現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相關信息。李正、向銳(2007)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社會責任信息基本上分為環境、能源、雇員、社區、產品與服務、其他這六類。理論研究在社會責任的披露信息方面基本達成共識,但尚缺乏對社會責任信息要素的確認和計量方面的深入研究。
從國家政策層面看,2002年發布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和2006年實施的新《公司法》明確提出公司應重視社會責任,隨后發布的《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社會責任指引》為社會責任的具體內容指明了一定的方向。2010年發布的《企業內部控制指引第4號——社會責任》從安全生產、產品質量、環境保護、資源節約以及促進就業與員工保護等六方面進行規范,促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政策層面在社會責任的管理以及信息披露方面做了大量規定,但在標準化、規范化方面尚存在空白,尤其表現在框架格式的統一性、社會責任會計要素的確認以及績效指標的可比性等內容上。
從企業信息披露層面看,國家電網公司于2006年發布了第一份社會責任報告,迄今為止,已在制造業、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金融業、房地產業、教育以及新聞媒體等得到廣泛應用,但是由于政府偏重于引導,缺乏政策層面的監管,使得社會責任報告呈現出樣式各異、可讀性高,但缺乏統一的標準;描述性、溢美之詞多,廣告式社會責任報告,數據的可信度缺乏驗證性;社會責任的計量缺乏可操作性,信息披露不充分,數據可比性差。
《企業內部控制指引第4號——社會責任》明確,社會責任是指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應當履行的社會職責和義務,主要包括安全生產、產品質量(含服務)、環境保護、資源節約、促進就業、員工權益保護,除此以外,筆者認為還應當包括城鎮建設、公益事業、廉政建設等方面內容。
為對上述社會責任事項實現確認、計量和披露,應當研究社會責任會計,按照社會責任履行的成本和產生的效益分別確認、計量,由于社會責任會計所包含的要素并不能完全像企業實務會計一樣確認、計量,建議采用工作底稿法。
社會責任會計要素按照付出成本、產生效益和受益對象設置“社會責任成本”、“社會責任權益”和“社會貢獻”三個科目歸集確認。
社會責任成本科目反映企業或社會責任承擔單位在社會責任方面的付出,按照“安全生產”、“產品質量”、“資源節約”、“環境保護”、“促進就業”、“員工權益”、“城鎮建設”、“公益事業”、“廉政建設”設置明細科目,借方反映在社會責任成本的付出,貸方反映社會責任成本的收回。
社會責任權益科目反映社會責任受益人得到社會責任投入的情況,按照社會責任受益人設置明細科目,一般包括政府、債權人、股東、客戶、員工、社會公眾等,貸方反映對社會責任受益人的投入,借方反映投入的轉回。
社會貢獻科目反映企業或社會責任承擔單位在社會責任履行過程中產生的效益,一般按照“安全生產”、“產品質量”、“資源節約”、“環境保護”、“促進就業”、“員工權益”、“城鎮建設”、“公益事業”、“廉政建設” 設置明細科目,也可按政府、債權人、股東、客戶、員工、社會公眾設置輔助明細科目,貸方反映產生的效益,借方反映產生的損失,期末結轉至社會責任成本抵減科目,期末無余額。
社會責任成本抵減科目反映社會成本已產生效益的情況,貸方反映社會責任成本形成的正效益,借方反映負效益。
社會責任權益抵減科目反映社會責任受益人已受益情況,借方反映正受益,貸方反映負受益。
現階段我國社會責任會計要素的量化信息主要集中在公益事業、員工權益、稅賦貢獻、資源節約等方面,這些信息在財務核算系統中較易取得,而對于安全生產、產品質量等信息,存在企業日常經營投入與承擔社會責任投入界限不清,以日常經營投入代替承擔社會責任支出;對于環境保護方面,社會責任效益以估計減排量披露,沒有有效量化;對于促進就業、城鎮建設、廉政建設則鮮有量化。
對社會責任會計要素的計量按照以下方法,從投入成本和產生效益分角度計量,能夠明確承擔社會責任的成本和效益的,可以按照直接確認的金額計量,沒有明確的承擔成本或產生的效益不能按照貨幣計量的,可以借助專家評估意見來合理估計,具體處理原則如下:
一是企業在員工權益方面的社會責任,以企業為職工支付的職工薪酬、職工福利費以及培訓經費的各項支出為社會責任成本進行計量,同時該支出也屬于企業對用工的社會貢獻,具體會計處理為:借記 “社會責任成本——員工權益”科目,貸記“社會責任權益——員工”科目,同時,借記“社會責任權益抵減——員工”科目,貸記“社會貢獻——員工權益”科目。
二是企業在公益事業方面的社會責任,以企業通過福利機構的社會捐贈、扶貧以及從事其他公益事業活動的各項支出為成本進行計量,同時該支出也屬于企業對社會公眾的社會貢獻,具體會計處理為:借記“社會責任成本——公益事業”科目,貸記“社會責任權益——社會公眾”科目,同時,借記“社會責任權益抵減——社會公眾”科目,貸記“社會貢獻——公益事業”科目。
三是企業在安全生產方面的社會責任,以企業在安全生產方面的各項支出減去日常經營支出為社會責任成本進行計量,借記“社會責任成本——安全生產”科目,貸記 “社會責任權益——企業”科目。安全生產方面社會貢獻的計算量化,則以潛在損失分析計算,通過本年設備、人身事故率與去年同期比的減少,乘以發生事故時的潛在損失從而生成企業在安全生產方面的社會貢獻,借記“社會責任權益抵減——企業”科目,貸記 “社會貢獻——安全生產”科目。
四是企業在產品質量方面的社會責任,以企業在提升產品質量方面的專利、專項技術、生產線改進等方面的支出為社會責任成本進行計量,如涉及整條生產線或車間的重建則應當以減除普通生產線或車間的價值后的支出來計量,借記“社會責任成本——產品質量”科目,貸記 “社會責任權益——消費者”科目。對于產品質量的社會貢獻的計量,應以消費者在使用期限內的節約支出來計量,例如汽車油耗、家用電器的電耗支出,但對于有些消費品乃至奢侈品,只是滿足感官以及精神層面需求的,支出量化的難度較大,個人傾向于將消費品與使用者作為一個組合,考慮增值空間來量化社會貢獻,借記 “社會責任權益抵減——消費者”科目,貸記 “社會貢獻——產品質量”科目。
五是企業在環境保護和治理方面的社會責任,以企業在脫硫、除塵等環保方面投入的設備、人工等支出為社會責任成本的計量,借記 “社會責任成本——環境保護”科目,貸記“社會責任權益——社會公眾”科目。對于一般企業來講,對環境保護的貢獻應是負貢獻,最好的情況是不污染,社會貢獻為零,因而對這類企業的社會貢獻建議以不污染環境的預計支出作為量化依據,借記“社會貢獻——環境保護”科目,貸記 “社會責任權益抵減——社會公眾”科目。對于有些自身不污染環境同時又能對被污染自然環境進行凈化的企業,應當借助專家力量以單位凈化空氣污染物的成本來量化,借記“社會責任權益抵減——社會公眾”科目,貸記“社會貢獻——環境保護”科目。
六是企業在資源節約方面的社會責任,以企業在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資源耗費方面的支出為社會責任成本的計量,包括設備、技術、材料等方面的支出,借記“社會責任成本——資源節約”科目,貸記“社會責任權益——企業”科目。在資源節約的社會貢獻量化時,考慮企業在一定期間內某一項資源或資源組消耗的減少量作為在資源節約的社會貢獻,借記“社會責任權益抵減——企業”科目,貸記“社會貢獻——資源節約”科目。
七是企業在促進就業方面的社會責任,應以企業為擴大就業崗位,促進經濟增長等方面的人工費用支出為社會責任成本進行計量,不應包括本單位正常工作人員招聘方面支出。如某企業通過實施工程項目,在工程項目中的人工費用可作為促進就業的社會成本,借記“社會責任成本——促進就業”科目,貸記 “社會責任權益——社會公眾”科目。同時該項支出也是企業在促進就業的社會貢獻,借記 “社會責任權益抵減——社會公眾”科目,貸記“社會貢獻——促進就業”科目。
八是企業在廉政建設方面的社會責任,應以企業通過內部控制建設、物資招投標管理、集中采購等方面努力壓縮交易環節成本,減少人為舞弊方面的支出作為社會責任成本,借記 “社會責任成本——廉政建設”科目,貸記“社會責任權益——企業”科目。按照交易環節節省成本以及歷史發生舞弊成本作為廉政建設的效益進行量化,借記“社會責任權益抵減——企業”科目,貸記 “社會貢獻——廉政建設”科目。
除此以外,企業在稅負、利息方面的支出,可看作企業廣義的社會責任,發生稅負、利息支出 (含資本化的利息)時,借記“社會責任成本——××利息”科目,貸記“社會責任權益——政府/債權人”科目。同時,借記“社會責任權益抵減——政府/債權人”科目,貸記“社會貢獻——稅負貢獻/利息貢獻”科目。
基于前文分析,社會責任報告的計量應分投入成本和產生效益兩部分分別計量,在信息披露方面,設置社會責任投入平衡表、社會貢獻表、績效指標表分別計量披露。
社會責任投入平衡表按照資產負債表格式設計分為左右兩欄,左欄按照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內容分類計量,主要包括社會責任成本和已實現社會責任成本遞減,其中社會責任成本按安全生產、產品質量(含服務)、環境保護、資源節約、促進就業、員工權益保護、城鎮建設、公益事業、廉政建設、稅負、利息支出設置明細欄目。右欄按照社會責任權益和已實現社會責任權益遞減項,其中社會責任權益按受益對象設置明細欄目,主要包括政府、債權人、股東、客戶、員工、社會公眾等。欄目金額按照今年數和累計數設置,該表左右欄目匯總額存在恒等關系。
社會貢獻表參照利潤表格式設置,采用分步式計算模式,以企業凈利潤為起點,體現企業對股東貢獻;加上企業稅費總額(含企業所得稅、增值稅以及其他各項稅額,不含個人所得稅),體現企業對政府貢獻;加上財務費用以及資本化利息支出金額,體現企業對債權人貢獻;加上應付職工薪酬、勞務費,體現企業對用工貢獻;加上量化的產品質量改進對客戶形成效益,體現企業對客戶的貢獻;加上企業公益事業、扶貧支出等,體現企業對弱勢群體的貢獻;加上企業環境保護、安全生產、城鎮等投入產出效益的量化,體現企業對社會公眾的貢獻;最終形成企業的社會貢獻總額。
績效指標表應包括通用指標和行業標準指標兩部分,通用指標由國家出臺統一政策計量,行業指標由行業約束規范。通用指標表一般應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指標:資產貢獻率(社會貢獻/企業總資產)、社會責任成本資產比率(社會責任成本/企業總資產)、社會貢獻凈實現率(當期社會凈貢獻/當期社會責任成本,當期社會凈貢獻應不包括公司凈利潤)等。
我國目前只是鼓勵公司自愿披露社會責任信息,并沒有強制要求編制社會責任報告,更沒有要求對社會責任報告進行審計。現階段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包括央企在內的大型企業多采用第三方認證方式,仍有一些社會責任報告采用企業自述評價。由于認證規范的不統一,各方偏重的角度不一致,導致報告的認證水平參差不齊。如何保障社會責任報告信息的準確性、規范性,有關部門應盡快出臺新的審計標準來規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鑒證。對第三方鑒證的從業人員資格、業務規模以及審驗程序做出明確規范,以確保企業出具的社會責任報告更加真實可信。根據從事審驗單位業務性質、規模大小,確定從事審驗的會計師、注冊會計師、精算師、管理會計師的人員搭配組合、工作時長、必要的審驗程序。審驗報告應基于并高于企業業經審計的年度財務報告。
習近平總書記在 《推進企業社會責任建設》中明確提出“只有富有愛心的財富才是真正有意義的財富,只有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才是最有競爭力和生命力的企業。”誠然,我國的社會責任管理起步較晚,但我們正在迎頭趕上。目前,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正在各行各業逐漸成為一種共識,假以時日,在政府的積極引導和強有力的約束下,社會責任會計的計量和披露將會日臻成熟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