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斌
摘要:蘭陵蕭氏中古時期重要的世家大族,其蕭巋一門在唐代延續了其家族的輝煌,創造了一門在一朝八人入相的傳奇,貫穿隋唐五代。本文就其家族興盛的原因進行初步探討,力圖揭示以蘭陵蕭氏為代表的唐代士族在歷史轉型時期中仍然可以延續其家族地位的眾多背后原因。
關鍵詞:蘭陵蕭氏;科舉制度;社會聲望
經過了侯景之亂的嚴重打擊,江南士族尤其是過江“僑姓”的勢力被大大削弱了,史載“中原冠帶隨晉渡江者百家,故江東有百家譜,至是在都者,覆滅略盡”①。陳寅恪先生甚至指出“南朝士族經過數百年腐化之后,于梁末被完全消滅”②。但筆者翻閱史籍記載后,發現此語并不盡然。江南士族在梁末受到嚴重打擊不假,但并沒被完全消滅,其中仍有一部分在隋唐繁衍興盛。尤其是蘭陵蕭氏,有唐一朝,共有十人拜相。其中蕭巋一門“自瑀至遘,凡八葉宰相,明德相望,與唐盛衰。士家興盛,古未有也”③,自隋至五代共有九人拜相,并且出了三位駙馬。對此蘇軾有詩曰“揮毫欲作衣冠表,聲事終當繼八蕭”④,其興盛自有其背后原因。
一、貴族身份和與唐朝皇室的良好關系
蘭陵蕭氏是中古時期的著名士族。隨著侯景勢力的覆滅,梁元帝蕭繹與雍州刺史蕭詧的矛盾又凸顯出來。為了與身在江陵的梁元帝抗衡,蕭詧不得不稱藩于西魏,成為西魏(北周)的附庸。楊堅執政后,尉遲迥、王謙、司馬消難等人起兵。“時蕭巋將帥密請興師”,但蕭巋“固以為不可”。蕭巋也因此獲得了楊堅的信任,對蕭巋“甚敬待之,詔巋位在王公之上”。這次與隋皇族的聯姻,開啟了蘭陵蕭氏這一門與關隴集團長達三個多世紀的緊密關系。隋開皇七年,蕭琮率其臣下二百余人入朝,隋煬帝即位后,蕭巋之女成為了隋煬帝的皇后,蕭巋一門成為了權傾一時的外戚。蕭氏家族迎來了在隋朝入仕的高峰,“于是諸蕭昆弟,布列朝廷”⑤。
隋朝短命,李淵以書信邀蕭瑀進京,“受光祿大夫,封宋國公,拜民部尚書”⑥。蕭巋一門與唐皇室的亦十分緊密。就拿蕭瑀來說,其妻獨孤氏,與李淵之母同族。同時蕭瑀之子蕭銳尚太宗之女襄城公主、蕭瓘娶京兆韋氏之女。以婚姻為紐帶,其家族與李唐皇室的關系之緊密可見一斑。故而蕭瑀曾自稱“臣是梁朝天子兒,隋朝皇后弟,尚書左仆射,天子親家翁”⑦。李唐皇室卻十分愿意與蕭氏一門結為親家。如蕭巋玄孫、玄宗朝宰相蕭嵩之子蕭衡,尚玄宗之女新昌公主。蕭衡與新昌公主之子蕭復,其弟蕭升又尚肅宗之女郜國大長公主,蕭升女又曾為肅宗太子妃。一門三位駙馬,可見蕭巋一門在唐代顯赫之程度。與李唐皇室的通婚也對蕭氏一門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其家族為官者獲罪,至多也多以流放處置。如蕭嗣業被突厥擊敗,高宗就因“爾門與我家有雅舊,故貸死”⑧,因而對蕭嗣業從輕發落。
二、良好的家族文化、家風
作為中古時期著名的文化士族,蘭陵蕭氏以文學傳家,人才輩出。就拿蕭巋一門來說,作為昭明太子蕭統的后裔,也繼承了這一家學淵源。
蕭巋之父蕭詧“幼而好學,善屬文”,且“篤好文義,所著文集十五卷”⑨。蕭巋本人“機辯有文學”,其子蕭琮“博學有文義”;隋煬帝蕭皇后“好學善屬文,頗知古候”⑩;蕭瑀“聚學屬文”;蕭華“謹方雅”,蕭復“獨居一室,習學不倦,非詞人儒士不與之游”。上述人物自蕭瑀之后皆為門蔭入仕,門蔭入仕是唐代權貴家族重要的入仕手段。而這種入仕方式很容易使權貴子弟不思進取,湮沒于歷史之中。而蕭巋一門其家族從隋至五代都有人身居高位,與其家族的儒學修養是分不開的。
順宗朝后,蕭氏子弟多以進士身份入仕。如憲宗、穆宗朝宰相蕭俛“貞元七年進士擢第,元和初復登賢良方正科”,文宗贊賞他說“卿道冠時髦,業儒高行。著作礪濟川之効,弘致君國之規,留芳巖廊”。穆宗朝宰相蕭仿“大和元年登進士第”;其子蕭廩“咸通三年進士擢第”,僖宗朝宰相蕭遘“咸通中,擢進士第”,受評價為“筆海壓淮湖之浪,學山凌衡霍之風”;順宗朝后,其家族子弟入仕的主要方式發生了轉變。在憲宗朝時,元稹曾指出:“臣竊觀今之備朝選而不由文學者,百無一二焉”,可見此時文化水平已成為了唐王朝選用人才的重要標準。蘭陵蕭氏以儒學傳家,重視家法教育,也是其家族能夠綿延不衰的原因之一。《新唐書》卷七十一上《宰相世系表》的小序中有:“唐為國久,傳世多,而諸臣亦各修其家法,務以們族相高。其材子賢孫不殞其世德,或父子相居相位,或累數世而屢顯,或終唐之世不絕”之語,可見家法對世家大族延續其政治地位的重要性。蕭巋之父蕭詧“性不飲酒,安于儉素,事其母以孝聞”;蕭巋“孝悌仁慈”;“蕭瑀“幼以孝行聞”;蕭璟“母終,以毀卒”;蕭華“華謹方雅,綽有家法,人士稱之”,蕭廩“貞退寡合,綽有家法”。隋唐五代政局多變,風云詭譎。而蕭巋一門在大多數時期都有名臣出現,其家學家風所起到的作用巨大,不但影響了其個人操守,也塑造了蕭氏子弟忠君愛民的品行。
三、為官宦者盡忠職守
蘭陵蕭氏能在隋唐興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過作為一個官宦世家,若其子弟在為官時碌碌無為,其家族也不可能有如此持續性的興盛。
蕭瑀以外戚身份入仕隋朝,蕭皇后曾對蕭瑀說:“以爾才智,足堪揚名顯親”。蕭瑀宦海沉浮,四落四起。高祖曾手召蕭瑀:“得公之言,社稷所賴”,太宗曾評價蕭瑀“此人不可以厚利誘之,不可以刑戮懼之,真社稷臣也”,因賜其詩曰“疾風知勁草,版蕩識誠臣”。最終其身居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中,且陪葬昭陵,享受到了十分尊貴的榮譽。
蕭瑀從子蕭鈞進諫高宗,高宗贊譽稱其“職在司諫,能盡忠規”,“此乃真諫議也”。蕭嵩在玄宗朝任河西節度使時曾調兵遣將大敗吐蕃,史載“賊徒大潰,臨陣斬其副將一人,散走山谷,哭聲四合”。此次勝利,使唐朝在河西走廊與吐蕃的對抗中占了上風。玄宗因此“大悅,乃加嵩同中書門下三品,恩顧莫比”。蕭復在常州刺史時政績天下第一。歐陽修在評價張鎰、蕭復、柳渾時,說他們“節行才能,訏謨亮直,皆足相明主。”其評價公允,不可謂不高。
蕭俛在居相位時“孜孜正道,重甚名器”,“頗介謹持法”。穆宗稱其“以勤事國”,文宗稱其為“先帝賢宰相”。僖宗朝宰相蕭遘“以經濟為己任,……奏對朗拔,天子器之”。蕭遘為官 “見柄任凡五期,行完而材”。樂朋龜曾評價他“器業絕倫,神秀貫古,……天植國楨,文滋相葉,一匡皇化,八秉洪鈞”。 蕭頃在唐任吏部員外郎時,不畏權貴,判罰公正,“頃由是知名,梁祖亦獎之”。
四、總論
根據《新唐書 宰相世系表》統計,蘭陵蕭氏“齊梁房”、“皇舅房”在唐代共記載67位官員,而包括蕭巋一門的昭明太子一系中官位五品以上的就有41人。蘭陵蕭氏在唐代共出宰相10人,其中八人全出自昭明太子之孫蕭巋一系。對此,蕭遘曾自稱道“吾家九葉相,盡繼明時出”。這一門在順宗朝以前四位宰相都是通過門蔭入仕。而順宗朝后的六位宰相基本都是科舉出身。“唐代132名士族宰相中,科舉出身的有81名,占61%,說明士族是通過科舉而幾代連任顯職,才保持了家世不衰”。蕭巋一門也正是適應了這一趨勢,才一直保持了其世代顯爵高位。“夫相輔之才,從古難得,蓋文學政事,履行謀猷,不可缺一故也。”可見文化修養,施政能力等方面對這個名相輩出的家族的重要性。而保有上述能力的延續,又與其家法家學分不開。而其家學的延續,無疑對其家族子弟為官,考取功名,保持個人操守、社會聲望都起到了作用。隨著李唐王朝的衰落,這一與關隴貴族高度融合的家族也不得不步入到歷史的塵埃之中。留下了“八葉傳芳”的傳奇,以供后人品讀憑吊。
[注釋]
①北齊書 顏之推傳
②陳寅恪 南北朝史演講錄
③新唐書卷一百一
④全宋詩《次韻劉貢父所和韓康公憶持國二首》
⑤北史 蕭琮傳
⑥新唐書 蕭瑀傳
⑦獨異志 卷上
⑧新唐書 蕭嗣業傳
⑨周書 蕭詧傳
⑩隋書 蕭皇后傳
舊唐書 蕭俛傳
新唐書 蕭遘傳
全唐文 西川青羊宮碑
全唐文 對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策
舊唐書 蕭鈞傳
舊唐書 蕭遘傳
舊五代史 蕭頃傳
全唐詩 與其子三兒生日詩
楊西云 唐代門蔭制與科舉制的消長關系 南開學報1997年01期
舊五代史 列傳十 史臣曰
(作者單位:云南師范大學 歷史與行政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