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生代農民工是農民工的主體,在當前中國勞務市場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2010年國務院一號文件提出著力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問題,加快其市民化步伐。因此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問題是目前形勢的要求,是維護社會穩定和和諧的要求。本文通過對新生代農民工現狀的描述,針對當前新生代農民工就業中存在就業渠道少,競爭力差,缺少培訓機會等問題提出拓寬就業渠道,改革戶籍制度等建議和對策。
關鍵詞 新生代農民工 就業 市民化
作者簡介:張學琴,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592(2014)11-188-02
一、現狀概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化進程進展迅猛,與此同時家庭聯產承包制的推廣以及生產技術的提高,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搖身投入工業化的建設中。但是我國的城市化進程遠遠滯后于工業化進程,不能及時完成農民到市民角色的轉換,由此就誕生了農民工這一特殊群體。進入21世紀,由于農民工在年齡結構,文化素質以及對城市期望程度發生變化,由農民工進一步衍生出新生代農民工這一群體。在2001年王春光教授提出“新生代農民工”一詞之后,學術界對此展開了熱烈討論。目前對于新生代農民工比較普遍的定義是指1980年以后出生的進城務工的青年農民工。筆者今天僅就新生代農民工就業這問題進行論述。當前頻繁活動于城鎮的新生代農民工,已經成為新產業工人階層的主體部分,有關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新生代農民工約有1 億多人,占所有外出打工人數的60%。
新生代農民工在價值觀念,文化素質以及生活方式與父輩都有很大不同,他們的鄉土情結日益淡薄的同時也更向往城市的生活。他們具有以下明顯特征:(1)市民化愿望強烈,對城市的期望值高。不同于父輩們候鳥式往返于城鄉的遷徙,他們更愿意長期留在城市,與之融為一體。(2)受教育程度提高,綜合素質增強。《2011 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新生代農民工中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數比重僅為0. 3%,遠低于農民工總體中1. 5%的水平,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數占據34%,遠高于農民工總體23%的水平。他們思想開放,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3)就業選擇廣泛,謀求職業發展。新生代農民工已經不僅僅局限于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等第二產業,開始廣泛分布于第三產業。同時他們也意識到這已經不是僅靠出賣體力就能要活全家的年代,更注重職業技能培訓,謀求職業發展,做好長期規劃。
二、目前新生代農民工就業上存在的問題
(一)素質技能不足,競爭力差
隨著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城鎮化,越來越多的農村集體土地被征用,失地農民中很大一部分會涌向城市。勞動力供大于求依然是我國社會就業市場主要矛盾, 這種格局在現階段仍然沒有改變, 未來若干年內的就業形勢依然嚴峻。當下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化,東部地區低附加值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開始逐步的產業升級,對于技術型人才需求極大。而高等院校的畢業生盡管就業壓力巨大,但是對于一線生產技工幾乎無人問津。與此相反,新生代農民工對這些職位表現出較強意愿,但是缺乏相應的專業技能和素質,不能勝任。這也是我國這些年民工荒愈發嚴重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大量新生代農民工已具有不同于其父輩的價值體系,其理念的變化在強烈地沖擊著舊有的薪酬機制,他們對于自身的全面發展有著強烈的向往和訴求,有更明確的權利意識,更敏銳地意識到勞動的尊嚴。但論專業素質,他們不能與高校畢業生競爭,論務實吃苦和經驗人脈,他們又不及老一代農民工。因此在市場競爭力上,新生代農民工明顯處于劣勢地位。
(二)就業渠道不暢,信息獲取有限
新生代農民工游離城鎮中,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也不是純粹意義的市民,處在城市與農村、工人與農民的雙重邊緣化的尷尬境地。他們極渴望的到城市的認同,融入市民生活中,但是對于城市的冷漠和排斥感到無奈。新生代農民工獲得職位大多是通過親朋好友介紹幫帶等途徑,這種具有中國傳統鄉土特色的血緣關系和地緣關系求職方式是新生代農民工主要的求職方式。這種方式本身就具有拘束性,影響范圍有限,人際關系狹隘,搜尋能力差。而對于中介機構,新生代農民工一是不了解,二是不相信。對于政府的職業介紹體系,尚未完整,信息網絡不完善,宣傳普及不到位,造成新生代農民工壓根不知道或者不相信這一部分內容。求職信息獲取有限,求職渠道單一,是新生代農民工就業時的一大弊病。
(三)培訓機會匱乏,不健全
新生代農民工雖然相較于第一代農民工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但大多數都是從初高中畢業后直接涌入城市謀生,因此大多不具有專業技能。而要想實現職業的長期發展,就必須進行職業培訓,掌握必要技能。但是同時由于新生代農民工跨省跨地區務工,流動量非常大,工作穩定性極差,要集中定點培訓難度較大。除此之外,政府雖然陸陸續續出臺許多農民工培訓計劃,但是正如王春光教授所言,實際效果是,不到三分之一的農民工享受到這些政策舉措,而接受過培訓的農民工并不都能獲得技能的提升。首先是政府投入不足,對培訓機構監管不嚴,有些培訓與農民需求脫節,耗費培訓資源。其次,培訓制度存在缺陷。培訓對象具有特定性,將外來務工人員排除在外。另外培訓的重視程度也因地方而不同。
(四)就業保障缺乏,救濟途徑不足
對于新生代農民工來說 , 要想在城市長期穩定就業,至少要享有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最低生活保障等, 但是當前社會現實是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教育福利、廉租房等無法覆蓋到新生代農民工群體。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沒有表達自己權利的渠道,沒有話語權,屬于“沉默的大多數”。農民工在城市僅僅是獲得干活賺錢的機會,至于與就業相關的福利待遇,更不能與城市職工相提并論。即使是工資,農民工還不能獲得完全兌現的保證。新生代農民工法律意識模糊,維權意識單薄,在《勞動法》等法律規定的權益受到侵犯時,往往用糾眾理論,罷工鬧事等方式解決,個別時候還會采取極端手段。另外,對于勞動權益受到侵犯到勞動仲裁委員會仲裁,或者去法院起訴等這些司法救濟途徑成本過高,而且有些地方勞動監管部門形同虛設,很難處理開展實質性工作,因此很少有人通過該途徑。
三、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問題的原因
(一) 城市化進程滯后于工業化進程
自建國以來,我國的發展模式一直是以第二產業主導為主,特別是在改革開放后,市場經濟體制下國內外需求進一步刺激著第二產業的發展。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極大的解放了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廉價勞動資源為我國工業快速發展提供了基礎。同時由于城鎮化需要在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方面投入巨資,市民化具有成本高,周期長的特點。而由改革開放以后農村涌入城市的人口數量迅速增加,城市建設和規劃難以與之同步,在短時期內難以接納大量的新生代農民工轉變為市民。另外,由于中國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一味追求速度和效益,無力或不愿支付農民市民化成本,以犧牲農民工利益為代價,將工業化的成本轉嫁到農民身上,這就造成大量農民工在城鎮中非工非農的尷尬身份。不同于第一代農民工候鳥式的務工,新生代農民工長期生活在城市,對城市期望值較高,希望城市可以認同和接納他們。鄉土情結的淡薄和務農技能遺忘使他們對于重回農村務農幾乎不可能,因此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工就業問題其實主要是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的問題。因此,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問題的根源就是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滯后于工業化進程,沒有能力及時將大量農民工轉化為市民。
(二) 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的制約
雖然我國部分省份對于戶籍登記制度已經開始初步改革嘗試,逐步取消農村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區別,但是目前在短期內仍舊難以消除城鄉戶口登記制度。由于城鄉二元制度的存在,農民工和市民在就業還是公共服務上,待遇都有很大不同。外來人口的權利往往被忽視,地域保護盛行,新生代農民工很難在城鎮中落戶,只能長期“寄居”城市之中。而社會保障制度基本都與戶籍掛鉤,維護新生代農民工社會保障權益的制度還不完善,他們從事社會底層的苦活臟活,但是絕大部分卻沒能參加社會保險。另外,教育資源和住房公積金制度也因戶籍限制使新生代農民工蒙受極大不公,他們的子女在接受最基本義務教育時還需要繳納高額的借讀費或者其他各種名目的費用,有時有錢也不一定有學上,正是戶籍限制將他們的子女拒之于受教育的門外。就目前我國新生代農民工參與住房公積金保障體系的人很少,由于外來人員的緣故,絕大數仍游離該體系之外。新生代農民工在基層為社會創造價值和效益的同時卻不能得到最基本生存權益的保障,這有違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究其根源,勢必要消除城鄉二元戶籍制度的限制。
四、關于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就業的措施建議
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問題,這不僅直接關系到“三農”問題的解決,也關系著社會穩定和發展。就上述提到的關于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問題,筆者提出以下意見:
(一)提升自身素質,加強職業技能培訓
首先,就新生代農民工個人來說,提升素質不僅僅包括提高文化程度,還包括認知能力,心理素質以及技能素質等諸多方面。要將眼光放長遠,做好長遠規劃,舍得為學習技能而投資,以此增強在市場經濟中的競爭力。其次,就政府方面來說,一方面是整合培訓對象和培訓渠道,改變以往培訓亂,亂培訓的局面。加強對培訓的監管,使職業培訓規范化,讓新生代農民工受益最大化。另一方面是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為主、用人單位和新生代農民工投入為輔的三方投入資金機制,這樣既解決了培訓資金少,使用分散的難題,又使新生代農民工培訓時各取所需,不盲目培訓,使資金利用最大化。
(二)拓寬就業渠道,健全就業信息網
拓寬新生代農民工就業渠道,首先就必須是他們擺脫老鄉圈子的限制,樹立面向接納城市的理念,具體來說包括一下幾點。第一,通過網絡構筑網絡信息平臺。新生代農民工對于互聯網的認知和接納程度遠遠高出父輩,利用他們熟知網絡的特點,用人單位可以將用工信息發布在網上,而且可以通過微信,QQ等社交工具進行初步交流溝通,這樣可以極大節約用人成本。當然對于互聯網的監管不能松懈,要消除互聯網欺詐和各種虛假信息。第二,利用媒體的影響構建媒體平臺。各種新聞電臺,報刊雜志在輿論交鋒,了解社會,娛樂生活的同時可利用其快捷性和時效性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及時的各種用工信息。第三,政府應整頓職業中介機構,禁止其向新生代農民工提供虛假信息或收取高額中介費,消除新生代農民工對中介機構的不信任,讓中介機構為新生代農民工全面真實的用工信息。
(三)保障新生代農民工就業權利,健全就業糾紛救濟途徑
眾所周知,社會就業保障制度與戶籍制度掛鉤,因此解決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問題,率先解決的是城鄉戶籍的限制,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戶籍制度,實行全國居住制度,這樣才能從根本上保障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權利。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快制定和完善現有的農民工社會保險制度。要把農民工納入到社會醫療保險范圍以內,也要引導企業將新生代農民工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納入住房公積金保障體系,讓他們無住房醫療的后顧之憂。在發生就業糾紛時,不應該僅僅局限于政府監管和勞動仲裁,應該從立法層面,司法層面保障其權益。以法律形式將新生代農民工的權利明文規定,把司法訴訟引入救濟途徑。從社會層面來說,建立關于新生代農民工維權的社會救助機構,支持維護農民工權益的社會團體的工作,引導社會關注新生代農民工權益的救濟,形成輿論監督。此外,規范新生代農民工權利救濟途徑還應該逐步建立法律援助機制,把對于新生代農民工就業歧視列入援助計劃,降低他們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合法權利的成本。同時注意普法宣傳,提高新生代農民工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學會知法守法用法。
參考文獻:
[1]白田田.新生代農民工的新年夢想:面向城市春暖花開.經濟參考報.2010- 02- 12.
[2]楊琦 李玲玲.新生代農民工的勞動供給與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國人口科學.2011(1).
[3]樊欣欣.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影響因素及其對策.濮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1).
[4]韓麗. 新生代農民工就業培訓與政府責任研究.現代商貿工業.2011(11).
[5]高君,夏麗霞,新生代農民工進城就業問題與市民化的制度創新.農業現代化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