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萬小廣
編 輯 陳 芳 chenfang@xinhua.org
新聞初創企業(journalism startup),是指專注于新聞信息生產與消費的創業公司。《后工業時代的新聞業》將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的關系描述為“一場革命而非競爭”。①一些“小而美”的新聞初創企業則集中體現了這種打破傳統、大膽創新的“革命”精神。
對于這場新聞信息傳播“革命”,悲觀者對傳統新聞媒體衰落后公共生活的質量(包括輿論監督、深度閱讀、新聞倫理等等)表示憂慮,而樂觀者則看到了移動化、社會化、個性化、智能化等趨勢為新聞信息傳播帶來的發展機遇。
無論是悲觀憂慮還是樂觀期待,新聞初創企業正在通過實踐進行探索。下文將簡要介紹八個典型的新聞初創企業。
傳統新聞媒體衰落之后,成本高昂的調查性報道面臨難以為繼的危險。2009年,一份題為《美國新聞業的重建》的研究報告建議政府可以通過減稅、資助的形式幫助那些負責任的報紙渡過難關,而基金會則可出資資助報紙進行調查報道。②這些非營利新聞機構在維護公共利益、履行輿論監督職能上毫不遜色于傳統新聞媒體。
InsideClimate News(以下簡稱為“ICN”)是非營利新聞機構中的典型代表。ICN創辦于2007年,宗旨是“以清晰、客觀的報道,為公眾和決策者提供關于氣候和能源議題討論所需的信息,并引導這一議題的討論。”③該機構對加拿大原油泄漏事故的報道獲得了2013年普利策新聞獎。
從人員構成來看,ICN目前只有9名分布在各地的全職員工。除此之外,該機構還擁有7位內容貢獻者(Contributors),體現了專業內容生產(PGC)與業余內容生產(UGC)相結合的特點。
目前,ICN的資金來源主要是包括福特基金會、奈特基金會等在內的10家慈善基金會,以及讀者的小額捐款。雖然接受基金會捐贈,ICN仍將自己定位于專業新聞機構,而不是“綠色和平”這樣的公益倡導組織,并稱資金捐助者沒有介入該機構的編輯方針與業務決策。創始人將最早的機構名稱Solve Climate更名為InsideClimate News,也是因為“原來的名字經常讓人誤會我們是個公益倡議組織”。④
除了名稱更強調“新聞”之外,ICN的記者幾乎都有傳統新聞媒體的從業經歷,在工作方式上也基本秉持新聞專業主義原則。以他們的獲獎報道為例,這組題為《Dilbit災難:你從未聽說過的最大原油泄漏事故》的系列報道耗時長達七個月,記者采訪了包括政府機構、居民、企業、科學家等在內的各方人士,并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示意圖等多種表現形式立體呈現了原油泄漏事故的全貌。從網站內容看,ICN主要關注氣候、天然氣鉆井、核能源、清潔經濟(clean economy)等等,并與彭博社、美聯社、衛報等多家著名媒體機構達成合作關系。
除了ICN之外,ProPublica也是非常有名的非營利新聞機構。事實上,由基金會支持、記者運作的非營利新聞機構近年來在美國蓬勃發展,目前全美約有75家非營利新聞機構。⑤盡管ICN模式被認為“代表了調查性報道的未來”,⑥但也有論者認為非營利新聞機構缺乏質量和成本的管理,收入不穩定,且有新聞倫理上的顧慮,“可能只是新聞業發展的過渡”。⑦
微博等社會化媒體在讓信息交流變得更便捷的同時,也讓信息交流變得更加碎片化、淺層化。Blogger、Twitter的創始人Evan Williams也意識到這一問題,于2012 年 8月14日正式推出旨在促進深度交流的新型博客平臺網站Medium。他在介紹Medium的用途時稱,“如果你想分享一些超出140字的想法,并希望這些想法影響除了朋友之外的其他人,我們為你提供了工具和空間。”⑧
Medium促進深度交流的努力首先體現在降低內容制作與發布的技術門檻,加上以文字為中心、輔以圖片的模板設計,讓用戶最大限度地將精力聚焦于博文寫作。用戶發布的博文是根據某一主題、以“專輯”(Collection)的形式組織起來的。用戶可以創建特定主題的專輯并發布博文,或將別人的博文納入自己的專輯當中,也可以向他人創建的專輯申請提交博文。更值得一提的是,Medium打破了頁尾評論的常規,而讓讀者可以在博文的每個段落右側進行評論,客觀上促使讀者的評論更加具體、更有針對性。
Medium關注的另一個問題,則是如何讓優質內容脫穎而出。對此,Medium一方面使用算法和人工相結合的辦法,將優秀博文篩選出來并推送至網站首頁,并按月份篩選出每月最佳100篇博文(“T O P100”);另一方面,Medium通過用戶投票推薦機制使優秀的博文能夠被關注。除此之外,用戶可以“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專輯,每個專輯都會顯示關注人數,被較多人關注的專輯往往擁有較多優質內容。例如,由Medium團隊所創建的專輯“編輯精選”(Editor’s Picks)擁有近40萬的關注量。
除此之外,Medium還于2013年4月17日正式收購了科技新聞類網站Matter,被認為是打造深度閱讀的戰略舉措。該網站每月向訂閱者發布一篇科技方面的深度報道,并按篇收取0.99美元訂閱費。⑨盡管目前還未盈利,但Evan Williams表示Medium未來會嘗試構建一種支撐新聞業的盈利模式。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越來越多地在移動場景下閱讀新聞。而一款不同于傳統手機報、新聞客戶端的移動新聞應用給移動新聞閱讀帶來了全新的體驗。這款名為Circa的新聞閱讀應用最早于2012年10月15日在蘋果商店上線。Circa有三大亮點:簡明、可靠、可控。
說它簡明,是因為它的新聞數量相對較少,且每條新聞都由若干卡片組成,每張卡片涵蓋一個新聞要素(如圖片、事實、統計數據、地圖)。讀者只需翻動一張張卡片,便能迅速了解新聞梗概。
說它可靠,是因為有一個專門的新聞團隊在處理不同信源的新聞信息,將其改寫為一張張簡約的卡片。這個新聞團隊成員大都具有媒體從業經驗,其內容主編曾擔任湯森路透社社會化媒體總編輯。
說它可控,是因為用戶可以主動訂閱Circa上任何一條新聞。一旦有最新消息出現,就可以在第一時間收到更新。這種基于興趣的主動訂閱,極大降低了大面積推送造成的信息干擾。
Circa宣稱自己是“手機上閱讀新聞的最好方式”。Circa的聯合創始人兼新聞總監在接受采訪時說,“我們將自己定位為服務于移動生活方式的新聞機構,而不是應用公司。即使未來出現谷歌眼鏡,我們會比其他人更善于為這些設備提供內容。”⑩
社交媒體使千千萬萬個普通人得以參與到新聞信息生產與傳播中來,但同時也造成信息冗余、重復與碎片化。這便產生了從雜亂無章的信息洪流中篩選、整合有效信息的需求。Storify正是滿足這種需求的新聞信息整合工具。
Storify的愿景是通過促使用戶有效整合社交網絡上的報道,進而放大社交網絡上值得關注的聲音。?創始人之一Burt Herman曾作為資深記者在美聯社工作長達12年。他認為社交媒體出現后,第一個出現在新聞現場的可能不再是記者,但記者卻可以選擇最值得信賴的信源,還原事件的來龍去脈,而“Storify正是用于篩選最重要的事實,并將其置于一定背景中進行放大。”?
S t o r i f y的界面分為左、右兩大部分,左邊類似報紙的版面,可以用于填充信息,右邊則是不同信息來源組成的素材庫,包括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20多個網站。在撰寫特定主題的文章時,只需點擊相應的來源進行關鍵詞檢索,即可找到相關素材,然后將選定的素材拖曳至左側編輯即可。最后生成的文本既可以在Storify上發布,也可以在自己網站或社交媒體賬號上發布。
這一工具大大簡化了記者及網絡編輯搜索、整合不同來源信息的工作。《華爾街日報》、美國國家公共電臺等知名媒體都成為Storify的用戶。除了新聞領域之外,Storify還將業務拓展至大學、政府機構、社會組織以及企業等。
《后工業時代的新聞業》稱,更多技術將被應用于新聞生產,包括信息可視化、基于數據自動生成的新聞等等。Narrative Science正代表著基于大數據的累積和分析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新聞生產方式。
Narrative Science成立于2010年,創始人Kristian Hammond是一名人工智能專家。Narrative Science可以將數據轉化為新聞報道。這種新聞生產的前提是大量模式化的數據,這也是為什么Narrative最先的應用是報道體育賽事。然后,Narrative還需要可以賦予數據以意義的不同類型的文章模板。這些模板由該公司雇傭的“元作者”(meta-writers)團隊負責創建,其成員都是資深記者。?像體育賽事或金融業的報道都有一套相對穩定的模式乃至常用詞匯,這也使得電腦程序能容易地根據新的數據來造句成章。
目前,已經有包括《福布斯》在內的媒體使用Narrative來完成一些簡單的常規報道。Kristian Hammond在接受采訪時表示,Narrative只是計算機寫作的開始,未來90%以上的新聞將由電腦程序生成,而電腦程序所撰寫的報道可能在5年內獲得普利策新聞獎。?
除新聞報道之外,Narrative Science還廣泛用于其他需要將數字轉化為文章的領域,包括金融業、市場營銷與廣告業等等。
在眼花繚亂的海量新聞信息面前,個體往往面臨著獲取有效信息與信息過載的兩難困境。這一困境同時也意味著巨大的市場商機:誰能根據讀者的個性化需求篩選出高質量信息,誰便能控制新聞信息的入口以及隨之而來的讀者注意力。讓新聞信息適應讀者的個性化需求,正是Zite這類雜志化閱讀應用的最大亮點。
2011年3月9日,Zite在蘋果商店一經推出便受到普遍歡迎,當月下載量高達12萬次。短短五個月之后,Zite被CNN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
除了雜志式的呈現界面之外,Zite的主要特點是能夠根據用戶的閱讀習慣數據(包括點擊、停留時間、評價等),根據一套算法判斷用戶感興趣的話題與信源,從而向用戶推薦相關的文字、圖片及視頻內容。用戶還可以使用Twitter或Facebook賬號登錄,并選擇自己關注的話題類別,Zite也會根據這種選擇推送相關文章。總之,用戶使用Zite閱讀越頻繁,Zite對用戶信息需求的判斷與推薦便越精準。
《華盛頓郵報》、美聯社、甘乃特集團等傳統媒體在Zite推出后便感受到威脅,并聯合起來以版權問題發出警告。而Zite則表示愿意與出版商合作,同時認為其對媒體內容的使用并未超出合法邊界。?此后,Zite的首席執行官Mark Johnson在接受采訪時強調,Zite不是出版平臺,而是發現優質內容的搜索引擎,與CNN等傳統媒體之間不存在競爭關系。?但總的來說,這種互動式的、智能化、個性化的閱讀應用以單篇文章為閱讀單位,解構了傳統媒體的內容組織形式,長遠來看可能會影響新聞機構的內容產生模式。
目前,Zite的發展勢頭良好,不僅從iPad、iPhone平臺拓展至安卓智能手機與平板電腦平臺,而且還在2013年8月底宣布進駐谷歌眼鏡。
RSS訂閱是篩選有效信息、個性化閱讀的另外一種途徑。隨著平板電腦、智能手機以及Kindle等移動終端的迅速普及,RSS訂閱進一步擺脫了PC時代的空間限制,而使得隨時隨地閱讀成為可能。而Feedly則是移動時代一款非常受歡迎RSS閱讀器。
Feedly早在2008年6月就已經上線。受2013年7月谷歌放棄Google Reader事件的影響,Feedly從400萬用戶迅速增長到1200萬用戶,成為這一事件的最大受益者。為了留住這些新用戶,Feedly對網頁版與移動版都進行了更新,并推出云平臺Feedly Cloud,向用戶提供2500萬個可訂閱新聞源。
Feedly讓用戶能夠以極強的主動性來選擇閱讀的內容與形式。用戶可以通過電腦、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多個終端使用Feedly,搜索感興趣的訂閱源,并對其進行分類,以標題、摘要、雜志等不同形式顯示所訂閱的文章,保存文章的閱讀狀態,以及向社交網站進行分享,等等。
Feedly也有著相對清晰的商業模式,用戶愿意為增值服務付費。2013年8月5日,Feedly推出每月5美元的付費版應用feedly pro,付費用戶可享受更多功能和服務,包括訂閱文章搜索(in-feed article search)、優先獲得客戶服務、一鍵保存至Evernote文檔等。Feedly還與傳統內容出版商合作,一方面讓用戶通過Feedly發現和購買付費內容,另一方面則讓出版商的付費用戶能夠通過Feedly閱讀。
【注釋】
①萬小廣:《轉型中的新聞人、新聞機構與新聞生態——《后工業時代的新聞業》報告摘要,《青年記者》2013年第5期第4期
②郭之恩:《美國高校資助非營利新聞機構的模式與爭議》,《新聞記者》2013年
③“About InsideClimate News”,ICN官方網站,2013年11月30日訪問,http://insideclimatenews.org/about
④《他們有一座普利策獎》,《南都周刊》2012年4月27日,http://www.nbweekly.com/news/world/201304/32953.aspx
⑤郭之恩:《美國高校資助非營利新聞機構的模式與爭議》,《新聞記者》2013年
⑥Ron Miller,“Tiny Pulitzer-Winning Newsroom May Be the Future of Journalism”,Aug 06, 2013,取自http://www.econtentmag.com/Articles/Column/Media-Redux/Tiny-Pulitzer-Winning-Newsroom-May-Be-the-Future-of-Journalism-91042.htm?utm_source=buffer&utm_campaign=Buffer&utm_content=buffer57c74&utm_medium=twitter
⑦郭之恩:《美國高校資助非營利新聞機構的模式與爭議》,《新聞記者》2013年
⑧Evan Williams,“What we’re trying to do with Medium”,https://medium.com/about/e2f5bfcf0434
⑨Jemima Kiss. “Ev Williams acquires long-form journalism project Matter”, theguardian.com, 17 April 2013, http://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13/apr/17/matter-medium-evwilliams
⑩Paige Cooperstein. “David Cohn: Circa Goes Beyond App to Serve ‘Mobile News Lifestyle’”, Oct.31, 2013, http://www.pbs.org/mediashift/2013/10/david-cohn-circa-goesbeyond-app-to-serve-mobile-news-lifestyle/
?“Our vision for Storify”, http://storify.com/storify/our-vision
?Claire Cain Miller.“Filtering the Social Web to Present News Items”,April 24, 2011, http://www.nytimes.com/2011/04/25/technology/internet/25storify.html?_r=0
?Steven Levy. “Can an Algorithm Write a Better News Story Than a Human Reporter?”, April 24, 2012, http://www.wired.com/gadgetlab/2012/04/can-an-algorithm-write-a-betternews-story-than-a-human-reporter/all/
?Steven Levy. “Can an Algorithm Write a Better News Story Than a Human Reporter?”, April 24, 2012, http://www.wired.com/gadgetlab/2012/04/can-an-algorithm-write-a-betternews-story-than-a-human-reporter/all/
?AFP.” Zite news app accused of copyright infringement”, Mar 31, 2011, http://phys.org/news/2011-03-zite-news-app-accused-copyright.html
?Emma Gardner, “Don’t call Zite a publishing platform; it’s a discovery engine”, June 8 2012, http://www.economistgroup.com/leanback/the-next-big-thing/z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