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江偉
(鄭州市污水凈化有限公司,鄭州 450046)
隨著我國經濟增速的加快,對水資源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但長期以來所面臨的資源短缺,污水排放超標,江河水富氧化物含量高的問題一直困擾我們,已經嚴重影響人民的生產生活。水資源短缺以及污染問題逐漸成為阻礙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工業迅速發展與人口增長過程中,兩者都不可避免的產生大量廢棄物,此外諸如農村地區農藥和化肥無節制的濫用,都使得水污染的程度日益嚴重。水和人的生命息息相關,污染水的飲用,將直接導致人的生命健康受到侵害,近年來,對于城市公共水源屢遭污染的報道時常見諸報端,治理水污染,已經是刻不容緩。
工業大量排放未經徹底處理達標的廢水、污水,城鎮的生活污水和農業的化肥與農藥流失以及盲目開礦等舉動是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據查自上世界末至今十余年期間,國內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就已經超過工業廢水的排放量,大量未處理的生活污水排到水體,其中富含的有機物加大了水污染。農業上面對化肥農藥的粗放使用,使得殘留物隨地表徑流進入水體也造成了水體的污染。
鑒于水污染的現狀通過行政手段對污染源進行管控已是必要之舉,政府部門應制定跨行政區域河流交接斷面水質保護目標管理考核辦法,落實轄區政府對本轄區的水資源保護負法定的職責。對跨行政區域交界面出入境水質控制目標納入行政考核體系。通過這種目標考核來對跨境水資源進行有效保護,實現流域可持續發展。地方部門應在政府的協調下,積極聯動制定出適合本地的合理的水資源保護制度,確保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引導好本地區對地表水的高效合理利用,保護好地下水資源,最大限度的控制地下水開采,力爭使水資源的涵養和采補達到一種平衡狀態。
在農村和工業生產中,積極研發新技術提高其節水能力。工業污染源要進一步增強治理手段,現如今,未經嚴格處理的工業廢水給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帶來嚴重污染,對于重要的水污染源緊抓不放進行綜合治理是必須的手段。所有工業廢水排出前一定要強制在場內實行預處理,然后進一步匯入污水處理廠實行集中處理。
目前,對于水污染的治理我們主要采用物化法和生物法以及化學方法來對污染物進行有效的治理從而對水質進行改善。
(1)物化處理。物化法是一種穩定的運行辦法并且水質在處理后外界環境對它的影響非常小,對處理富氧化的污染水效果很快,這種辦法使用中常有的手段有底泥疏浚法、曝氣充氧法、混凝沉淀法和絮凝氣浮法以及滅藻法、吸附法等。
(2)生物處理。生物方法效果好,而且成本費用低,對環境沒有二次污染,是目前常用的方式。這種辦法與上面提及的物化方法結合,對富氧化水質處理效果很好。常用的生物法有生物床、微生物修復、植物浮床、人工濕地等。
(3)化學方法。在大面積的江河湖泊等水域,由于大量水生植物引起的富氧化水造成水質異味,污染已經造成的情況下,可以通過直接使用化學藥劑對植物營養物進行處理。然后通過自然沉淀后,清除淤泥層即可達到防止水體富營養化的目的。殺藻常用的藥劑有硫酸銅和漂白粉。
具體的水污染治理技術有以下幾類:
(1)AAO生物脫氮除磷工藝。AAO法又稱A2O法,是英文Anaerobic-Anoxic-Oxic第一個字母的簡稱(厭氧-缺氧-好氧法),AAO法是目前在污水處理廠常見的處理方式,經常用于二級污水處理以及三級污水處理,在中水回用過程中也經常被使用,脫氮和除磷效果特別好。這種工藝的應用BOD、SS和以各種形式存在的氮和磷都將被去除。達到效果的主要原因是活性污泥中存在的菌群主要硝化菌、反硝化菌和聚磷菌組成,專性厭氧和一般專性好氧菌群工藝過程大部分被淘汰。系統的好氧段,硝化細菌將入流中的氨氮及由有機氮氨化成的氨氮,通過生物硝化作用,轉化成硝酸鹽;在缺氧段,反硝化細菌將內回流帶入的硝酸鹽通過生物反硝化作用,成為氮氣排入到空氣,這樣污水中的氮就被處理;進入厭氧段,聚磷菌釋放磷,并吸收低級脂肪酸等易降解的有機物;而在好氧段,聚磷菌超量吸收磷,并通過剩余污泥的排放,污水中的磷被處理。
(2)SBR技術。SBR污水處理系統的核心工藝是間歇曝氣法,也就是序列間歇式活性污泥,污水的混合、沉淀、排水以及排泥等過程全在一個反應池由設備控制自動完成,系統的主要特性是運行的時序是間歇式的循環進行。系統投入成本低,并且沉淀物沉淀迅速,對污水內的有機物凈化速度快。此外,SBR技術可以很好地與其他新技術融合,形成新的處理技術。如MSBR、CAST、UNITANK、ICEAS等新型SBR反應器都是以SBR技術為基本構架而建立起來的。.
(3)氧化溝工藝。氧化溝工藝其實也是SBR技術的另一種變形以其封閉溝渠的外形作為連續環狀反應器。從原理上講,氧化溝工藝屬于懸浮生物處理技術;運行的方式上,又類似于延時曝氣技術。投入使用多年的實踐與發展使得氧化溝工藝在理論和構造上都在不斷的前進,以其低成本、高回報而成為目前國內最受信任的水污染治理技術。
除此之外廣大城鎮地區應用的“三低一少”技術也有很好的收獲,像人工濕地生態系統、蚯蚓生態濾池、生物浮島和人工水草凈化等新技術的應用在很多地區被成功應用。
做好水污染的防治,為社會提供安全穩定的水源,是社會發展和經濟進步的先決條件,改革開放后,由于經濟加速行業競爭加劇,為了片面追求效益,對水資源的保護有些落后,近年來惡果頻現.水污染治理重在人們意識的改變,配合以法制手段和新技術不斷投入,三管齊下,才會有好的效果。
[1]李璐倩.我國城鎮水污染治理技術探析[J].科技傳播,2013(13).
[2]武涌,柴宏祥.我國城鎮水污染治理的環境因素與戰略[J].給水排水,2007(12).
[3]晁顯玉,古小超,童小凇.水污染處理工藝[J].廣東化工,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