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房春
方正林業局(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為了能夠保護森林的生態環境,更好地維護和發揮森林的多重效益和功能,有效地改進森林的組織結構和提高森林的質量,更好地促進森林的更新改造,提高森林的自然生產力。所以,森林的更新是為了能夠使森林可持續發展和利用。因此,森林采伐后必須進行有效地更新。如果為了貪圖一時的利益而不去更新,就會有后續無林,無林可采的嚴重后果。同時,如果只是從更新造林的角度出發而不考慮森林的開采和國民經濟發展及其對于其他森林的防護作用,則更新就會失去原動力。所以,對于森林資源既要有效的進行開采也要適時的進行更新防護,只有二者有效的結合,才能讓森林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更新造林主要有三種方式,包括人工更新、天然更新和人工促進天然更新。這三種更新方式之間是相互聯系和有機結合的整體,在整個的更新造林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人工更新是根據人們的意愿來調節樹種,有效地發展目的樹種或優勢樹種,加速森林的恢復和生長,保證森林的質量。所以,人工更新在世界上都得到了相應的重視并擁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人工造林是保護森林資源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將苗木、種子或者其他材料在造林地上進行種植的一個過程,根據不同的造林地所具備的土質特征和氣候條件,一般分為人工造林和更新兩種不同的方式,但是從本質上來說,人工造林和人工更新隸屬于同一個范疇內,充分利用土壤和氣候條件,實現對樹木的有效更新和防護作用。
在森林的維護和更新的過程中,首先要堅持人工更新為主,人工促進和天然更新相結合。根據不同立體條件和生長情況,采取不同的更新方式,在采伐的過程中要最大限度地保護幼樹。其次是嚴把質量關,做好人工更新造林的設計工作。主要包括設計時要嚴格執行設計規程,設計密度要充分體現立體因子,林種和樹種這三大主導因子。同時分布要均勻,對調查設計造林地選擇要適當,要做到適地適樹,合理安排造林樹種。因地制宜地設計更新方式,在適宜的立體條件下,要優先考慮人工促進天然更新,力爭降低資金的投入。
合理整地是造林前的一個重要環節。一般是在上一年的雨季整地,次年再進行造林,也可以是春季整地雨季造林或者雨季一邊整地一邊造林。在整地的過程中,方法和規格的確定,要嚴格按照水土保持的要求,盡量減少破土面,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整地方式,一般對山坡上部及坡以上的地段要采用穴狀、魚鱗坑整地。上坡中部及二百米以下的地方要采用魚鱗坑和水平階整地。上坡下部的地段要采用窄幅梯田整地。無論采取哪種方式整地,都必須在整地前做好規劃設計,按照設計方案進行施工。
要掌握適宜的造林時機。一般雨季是造林種植的最好時機,尤其是裸根苗造林,若是能夠在栽培后下雨,并且能夠有連續的幾天陰天,就會對提高造林成活率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同時,在一般的情況下,造林的時間最好是安排在下午,以減少太陽對苗木尤其是在栽培當天的暴曬時間。再加上經過一個夜晚的緩沖,可以提高苗木的抵抗能力,對于提高造林成活率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同時也要忌在無降水或者降水不多的時期強栽等雨,要嚴格遵循三不栽的原則,即“雨不透不栽,天不連陰不栽,雨過天睛不栽”。
在造林技術方面同樣也很重要。首先要掌握造林密度,松柏造林一般安排在山坡的中上部,穴狀或者魚鱗坑整地,密度方面可掌握在每畝二百到三百株;花椒一般栽培在地堰、水平階或者梯田成片栽植,栽植在地堰的株距兩米左右。如果要用容器苗造林時,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在起苗的時候,應該先挖掉容器袋周圍的土,盡量避免袋內的土體松動,切忌用手拔苗起苗。二是在栽植時應該注意栽植深度,培土深度要比容器高出2-3米,一定不要將營養袋露在外面。三是栽培前一定要撕破袋底。裸根苗造林的時候,在起苗的前一天圃地要進行灌水,起苗時一律用撅頭深刨,做到根系完整,根部帶土,剔除細弱苗和根苗,進行苗木分級,并用草袋包裝,做到隨起、隨運、及時栽植。
造林后的管護工作是提高成活率的重要保障,所以在造林后必須要及時地進行管護,加強栽植后苗木田間的管護工作,此項工作也是保障成活率的關鍵一環。成活率和保存率的高低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樹木不能達到該地的自然條件要求,造林時不按照樹種的生活習慣來進行合理的配置,使成活下來的苗木有大量死亡的現象,有的長成小老樹,沒有明顯的主干,生長不良,對成樹有很大的影響;二是造林后管護工作差,常言道三分造七分管,造林后如果不能夠進行及時合理的賦予,造林將不會得到理想的效果。
苗木在栽培過后的撫育管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造林后要及時用枯樹枝和碎草以及石塊等覆蓋穴面,以此來減少水分的蒸發,能夠有效地促進苗木的生長。如果在造林后無雨,尤其是裸根苗要盡可能在栽培后三天內澆一次水,以保障幼苗的成活。若是在大雨后,要及時查看苗木,如果被沖壓,要及時扒出扶正。未能夠進行穴面覆蓋的植樹穴,大雨過后土壤容易板結、干裂和滋生雜草,要適時地進行松土和清除雜草。
總之,為了更好地做好人工造林更新工作,首先要適地適樹,把好苗木關,然后加強造林后的管護工作,及時撫育,嚴禁放牧和割燒柴,防治病蟲害,加強防火工作。提高設計隊伍的專業素質,對調查設計人員實行定期的培訓和定期考核。堅持合理的采伐,因地制宜地確定采伐方式,保護好幼苗,實現采育結合。同時更新作業也要注重對生態系統的保護,維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參考文獻】
[1]王吉輝.加強森林后備資源培育[J].林業勘察設 計,1998,(1):47—48.
[2]韓友平;李平;;影響我國人工造林質量的因素及技術措施[J];防護林科技;2008年02期
[3]席公曉.河南省人工造林質量的影響因素及提高對策[A].首屆中國林業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1(5)
[4]劉定明.影響人工林培育質量的非技術因素初步研究——以貴州省修文縣為例[J].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