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雪峰
壽縣位于安徽省中部,淮河中游南岸,國土面積2948平方公里,耕地182萬畝,人口14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22萬人。壽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大別山片區縣,2013年底尚有貧困人口13.33萬人,同時也是勞務輸出大縣,每年外出務工農民達60萬人。近年來,壽縣堅持把實施“雨露計劃”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一件大事來抓,2011年5月,該縣被確定為國家“雨露計劃”實施方式改革試點縣。
壽縣根據新形勢下貧困戶脫貧途徑及市場變化和縣域經濟發展需求,將實施“雨露計劃”作為引導廣大人民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舉措,強化領導,規范運作,取得顯著成效。三年多來,改革試點共資助貧困學生10092名,超過省下達任務617名;轉移培訓任務完成培訓5496人,安置就業4863人,轉移率達88.5%;教育資助大學本科學生1636名,超過省下達任務336名;安排13家縣直培訓成員單位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及貧困地區干部培訓,已開展培訓568場次,培訓農業技術干部、農民54501人次。實現了“培訓一人,脫貧一戶,轉移一批,帶動一片”的目標,萬余戶貧困家庭受益,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有知識、有技能的高素質人才。
構建大課堂
壽縣通過優選學校建平臺、靜心組織重引導、整合資源建網絡、規范管理把“六關”和陽光操作建臺賬,構建了科學的大課堂,保證了雨露計劃的順利實施。
該縣本著“覆蓋基層、布局合理、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原則,通過公開招投標的形式,考核認定教學條件好、師資力量強、培訓質量高的公、民辦培訓機構參與培訓。被選定參與培訓的學校,每年度按照培訓人數、培訓成績(結業率、考核取得的專業等級率)、就業率等,一年一評定,優勝劣汰。
為了體現精心組織重引導,壽縣成立了實施“雨露計劃”領導組,由分管縣長任組長,各有關單位為成員。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網站、短信、張貼海報、過街橫幅、印發宣傳單、報紙等大眾傳媒和農委的農業短信平臺發送手機短信消息等方式,強勢宣傳勞動力培訓的優惠政策和致富典型,發布培訓信息,深入引導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人員轉變就業觀念,積極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學就一技之長。
在整合資源建網絡方面,壽縣結合建檔立卡,嚴格按照“五個步驟、四關審核、三榜公示、四級建檔”的操作程序,摸清生源底數。同時,縣扶貧辦與縣教育局聯合建立本縣在校中、高職學生和“兩后生”臺帳,健全了縣、鄉(鎮)、村三級生源網絡。大力開展轉移培訓和農業實用技能培訓,使每戶貧困戶至少有一名勞動力轉移就業、有一人掌握1-2項農業致富技能。同時建立“縣工業園區(鄉鎮聚集區)+職業教育+企業訂單”發展模式,整體推進職業教育全面提升。
壽縣為了規范管理,嚴格按照國家、省規定的操作辦法,嚴把“六關”。
一是申報關。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學生填寫統一印制的《安徽省“雨露計劃”實施方式改革試點補助申請表》,然后憑身份證、戶口本、一卡通存折本、學籍證明原件及復印件到鄉鎮、村、就讀學校初審。
二是初審關。鄉鎮、村、就讀學校對學生提供的資料進行初審,初審合格的,在《申請表》上加蓋公章,然后由鄉鎮匯總,統一報縣扶貧辦復審。
三是復審關??h扶貧辦對申請對象進行原件復審,重點審核申請對象是否屬于建檔立卡貧困戶,貧困戶子女所受教育是否符合補助條件、學籍證明是否真實有效等。
四是公示關。縣扶貧辦通過政府信息網、扶貧開發網以及學生家庭所在鄉村公示欄對學員信息進行公示,公示時間為7天以上,公示內容包括學生家庭狀況、就學情況、補助標準、舉報電話等。
五是發放關。公示結束后,無異議的學生直接列為補助對象,對有異議的學生進行復核,合格后方可定為補助對象。補助對象確定后由縣扶貧辦、財政局在《申請表》上簽署意見并蓋章。最后,通過財政部門的種糧補貼系統,直接發到貧困學生家庭。
六是抽查回訪關。壽縣建立健全了改革試點各項工作檔案,并由專人管理,隨查隨調。補助資金打卡發放后,縣扶貧辦會同財政局,審計局、監察局等相關部門人員對領取資金補助對象進行電話抽查回訪,確保補助資金發放到位。
壽縣“雨露計劃”項目資金實行報賬制管理,確??茖W操作,陽光操作。培訓基地和承擔培訓任務的單位對培訓項目、補助標準以及培訓就業的方向和掌握的技能進行公開承諾,對享受補助農戶的基本情況進行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培訓一律免收培訓費,培訓轉移就業后由培訓基地和承擔培訓任務的單位按程序報賬。壽縣“雨露計劃”工作辦公室采取隨機抽查的辦法,根據上報的臺帳,電話聯系抽查上報就業人數的30%以上。
此外,壽縣強化培訓檔案管理,學員入學有登記表,項目審報有審批表,學生結業有成績冊,有完備的《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臺帳》和《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就業臺帳》等,做到專人管理、專柜貯藏。同時及時做好電子信息檔案管理工作,完善信息管理系統的基本操作。
打造大品牌
壽縣作為全國“雨露計劃”改革試點縣,通過立足市場,分類培訓;定單培訓,提高就業率;持證轉移,提高待遇;誠信培訓,打造品牌四個方面來確保品牌的打造。
壽縣的“雨露計劃”以市場為導向,以需求設專業,按照專業特點和市場需求,編印專業教材,因材施教,增強學員的職場競爭能力。開展了家政服務、家庭手工業、技術工種、特色產業、創業輔導等方面的培訓。經過實踐,全縣職業技能培訓工作逐步走上“三統一”(統一培訓教材、統一培訓時間、統一證書發放)、“四自主”(定點機構自主招生、自主培訓、自主管理、自主安置就業)的常規化軌道。
壽縣還本著“不求人人成材,但求個個有用”的培訓理念,培訓學校和基地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長,以市場為導向,抓好“訂單式”培訓,按照“以需定供,定向就業”的路子,確定培訓時間,認真編排課程,確保教學質量和培訓效果。安豐職業中專學校與富士港制衣、上海盛順、精展制衣、江蘇海安制衣、桑普制衣、浙江三弘集團、常州遠東實業、金洋制衣等100多家縣內外著名企業簽訂合同,企業需要什么樣的技術人才,學校就組織培訓什么專業,先后開展了計算機、縫紉、電子、數控等方面的技能培訓項目,采取“對口接單”、“自由點單”和“定向訂單錄取”形式開展培訓,僅服裝設計、縫紉裁剪、服裝熨燙、縫紉機工專業就轉移培訓 4000余人。
三年多來,壽縣共轉移培訓學生5496名,通過考核,取得《結業證》、《上崗資格證》的達100%,持證轉移4863人。持證轉移學員被企業優先錄用,能得到較高的工資待遇。
壽縣明確“誠信培訓,打造品牌”的工作思路,培植了2所省級貧困勞動力轉移培訓基地和20多個培訓機構,強化了焊工、鉗工、機電、電子、電腦、服裝設計、縫紉裁剪、駕駛等熱門專業,打造出“壽縣裁縫”等優秀勞務品牌。
夯實大平臺
為了搭好“雨露計劃”的平臺,壽縣主要做好了三個方面的具體措施。
一是跟蹤服務,積極維權。企業對口提供崗位、安排上崗后,學校跟蹤服務,安排帶隊老師在學員就業企業陪同一個月,監督企業履行合同,安排住宿、生活及工資待遇情況,并建立長期回訪制度。在外出人員集中地上海、常州、蘇州、無錫等地設立工作站,維護外出務工人員合法權益,使企業省心、家長放心,學員舒心。
二是加強協調,健全運作機制。壽縣在實施“雨露計劃”過程中,在行政村(社區)設立“雨露計劃”工作聯系點(站)。建立健全了縣、鄉、村(社區)三級工作服務體系,形成了政府調控、扶貧部門牽頭、縣直相關部門參與、各鄉鎮村協作的 “上下互動、責任共負、合力攻堅、各記其功”的運行機制。
三是健全機構,加強監管。壽縣縣委、縣政府先后制定出臺了《關于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實施意見》、《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目標管理考評辦法》、《農村勞動力技能培訓實施方案》等文件,建立了縣鄉校勞動力轉移培訓和勞動力技能培訓三級工作聯席制度,形成了“政府推動、學校主辦、部門監督、農民受益”的扶貧培訓監管工作機制。
結出大成果
“雨露計劃”在壽縣的實施,結出了豐碩的成果,增加了農民收入,創造了勞務品牌,使得貧困家庭學員能夠安心上學。
同時,“雨露計劃”讓貧困農民參訓意識空前高漲。據統計,2005年至2013年底,壽縣共開展勞動力轉移培訓20524人,轉移就業18635人,就業人員平均每人每年收入1.4萬元,每年可為全縣創造勞務收入2.87億元。此外,參訓學員成功就業后,還可帶動親友參加培訓或外出就業,使“雨露計劃”工作成為壽縣農民致富的強大動力。
壽縣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也得到了社會認可。2007年11月,在河南鄭州市舉辦的全國勞務品牌交流大會上,“壽縣裁縫”品牌被大會組委會推薦為“全國優秀勞務品牌”??h安豐職業中專學校還被中國就業促進會授予“全國優秀勞務品牌證書”,成為安徽省唯一一家獲此殊榮的機構。響亮的品牌使該校培訓的學員供不應求,成為全國勞務市場中的一張靚“名片”,學校也由一家年培訓能力不足600人的民辦小校,發展成為年培訓人數超過3000人的省級“雨露計劃”工作培訓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