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辰良
蘭考縣是習近平總書記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中的聯系點,總書記對蘭考發展寄予殷切期望。河南省委、省政府要求蘭考不僅要當好教育實踐活動的示范點,也要當好全省縣域改革發展的先行試驗示范點,實現“三年脫貧”的發展目標。為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要求,蘭考以扶貧開發統攬工作全局,堅持政府、市場、農戶、科技、金融“五輪”驅動,快速推進扶貧產業發展,確保2017年實現“三年脫貧”目標。
一是政府推動。增強貧困人口發展致富能力、培育長效的致富產業,需要政府制定綜合性的發展政策和長效的發展機制予以保障。近年來,蘭考縣堅持政府主導,秉持“輸血”與“造血”并重理念,將貧困人口脫貧與經濟社會發展統籌謀劃,突出規劃引領,突出政策支持,著力發展扶貧產業,不斷提升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
蘭考縣研究制定了《三年扶貧開發攻堅計劃》,進一步摸清全縣貧困村、貧困戶底子,完善配套措施,建立精準扶貧推進機制。集中扶貧投入,縣財政每年拿出不低于5000萬元用于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培育,整合上級涉農項目資金向貧困村傾斜,明確各行業不低于40%的年度涉農項目資金集中用于貧困村扶貧開發。借助主導產業發展,著力擴大開放,蘭考成功引進培育了投資10億元的禾豐集團肉鴨產業化、投資10億元的晉開集團“農牧奶”一體化和一期投資20億元的河南森源集團農業光伏發電等扶貧產業,可輻射帶動6500余戶貧困戶發展種養業,實現3.2萬人穩定脫貧。
二是市場拉動。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而購銷兩旺的市場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助推器。蘭考長期未能脫貧的重要因素,是產業結構不夠合理,市場作用發揮不充分,制約了經濟社會發展。
為此,蘭考在不放松政府“有形之手”的基礎上,圍繞市場“無形之手”做文章,通過合理規劃和市場運作,引導生產要素重新配置,以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經濟向專業化、市場化、產業化轉變,為實現“三年脫貧”奠定堅實基礎。
在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的前提下,以市場為導向,推動農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特色種植業,全縣形成了食用菌大棚、植桑養蠶、蓮藕、露地菜、小雜果等特色農業種植格局,打造了家家喜蔬菜、天裕實業、河地生態園、大宋食品、包公食品等特色種植基地,年增加農民收入近3億元。在充分考慮市場容量和需求的基礎上,立足實際,利用黃河灘區等資源條件,加快發展畜牧業,重點發展了晉開集團3萬頭養牛場、花花牛集團5000頭奶牛養殖示范園、河南廣春牧業5000頭奶牛基地、曉鳴禽業年孵化1.2億只良種雛雞等畜牧業龍頭企業。依托當地農副產品資源豐富優勢,找準產品與市場需求的結合點,大力發展農副產品深加工業,形成了以三環華蘭集團為龍頭的木制品加工產業、以中州樂器為龍頭的民族樂器制造產業、以神人助糧油為龍頭的糧食深加工產業,有效提升了扶貧產業發展層次,擴大了產業扶貧覆蓋范圍,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提供了支撐。
三是農戶主動。信心比金子更重要,堅定貧困群眾通過自身努力實現脫貧致富的信心,發揮好貧困戶、貧困群眾在扶貧開發中的主體作用尤為重要。多年的扶貧經驗表明,只要把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真正調動起來了,脫貧致富就不是難事。
在實際工作中,蘭考縣引導農戶樹立不等、不靠、不要的思想理念,一方面引導和幫助貧困群眾直接參與扶貧活動,使之成為反貧困的主體力量。另一方面,尊重貧困群眾經營自主權,把政府意志與貧困群眾意愿相結合,使扶貧項目與貧困群眾的實際需求相吻合,增強扶貧的可持續性。在政府引導、政策支持下,有些貧困群眾主動找項目、找信息、找出路,不再固守土地,自愿把土地流轉出去,就近就業或外出務工;有些從事特色種植、畜牧養殖,逐步找到了致富的門路;有些改變傳統農業經營觀念,做新型職業農民,走現代農業經營方式之路,逐漸成為了具有較強市場意識、懂經營、善管理、有技術的高素質合作經營者、家庭農場經營者。

目前,蘭考縣土地流轉面積超過20萬畝,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發展到1527個,年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8萬人次、勞務收入28億元,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打下了堅實基礎。
四是科技帶動。貧困地區發展滯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口素質不高,不能很好地掌握實用技術。因此,科技扶貧是實現扶貧工作從“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的重要途徑。
蘭考縣高度重視農業科技推廣和技能培訓在扶貧開發中的作用,通過舉辦“雨露計劃”培訓,建立科技示范點、示范戶等形式,培養農技人才,促進農業品種改良、新品種開發、先進技術推廣應用和現代農業發展。蘭考縣小宋鄉籽粒莧種植基地就是通過科學技術引進、科技成果創新應用建設的農業產業化扶貧項目,2014年種植的5000畝籽粒莧飼草,粗蛋白含量可達30%以上,用其生產的飼料高蛋白含量大幅提高,經濟效益可觀,目前已帶動500余貧困人口就業。
同時,蘭考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建設了年培訓能力1萬人的高級技工學校,有針對性地開展各類短期培訓,確保每個貧困戶勞動力掌握1—2門實用技術;選擇性地舉辦一些易學會、好操作、投資小、見效快的項目培訓,為農村經濟發展培養更多科技帶頭人,增強了貧困群眾自我發展能力。
五是金融撬動。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日益影響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金融資本已成為推動貧困地區發展的重要驅動力。就蘭考而言,僅靠目前有限的財政扶貧資金,難以滿足扶貧攻堅的需要,必須主動運用金融這一有效工具,充分發揮金融在扶貧開發中的驅動作用,將財政資金和金融資金有機結合,形成集中攻堅的強大合力。
近年來,蘭考縣以創新金融扶貧機制為切入點,引導金融機構不斷完善和改進金融服務,通過扶貧貼息資金引導金融資本支持企業和貧困農戶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建立輻射帶動力強、增收明顯的農業產業化集群,推動產業扶貧。縣農信聯社、郵政儲蓄銀行相繼推出“三抵一卡”(即林權抵押貸款、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農戶住宅抵押貸款、農戶小額自助貸款卡)、扶貧小額信貸擔保等新業務,累計發放小額貸款17億元,有效促進了扶貧產業發展。加大對貧困戶發展種、養、加等項目貸款財政貼息力度,暢通扶貧企業、專業合作社和貧困農戶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引導和支持其積極利用貸款等金融工具進行自主性脫貧致富。針對縣內禾豐集團肉鴨產業化扶貧項目,縣農信聯社和郵政儲蓄銀行給予每座鴨棚5萬元的小額貸款,極大地調動了貧困農戶參與養殖的積極性,報名貧困戶達2832戶,可帶動1萬余貧困群眾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