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理念下數學教學是一種啟智教學,它依托于智慧型的課堂,要求課堂教學以學生的思維活動為核心,引領學生在思維的“啟動”“自動”“互動”“回動”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的實用、嚴謹、探索和價值,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學習的過程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關鍵詞:思維律動;啟動;自動;互動;回動
新課程理念下數學教學是一種啟智教學,它依托于智慧型的課堂,要求課堂教學以學生的思維活動為核心。一堂課中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就好像音樂課上的“律動”,有著明顯的節奏變化,從思維閘門的打開,到思維的逐步深入,再到思維高潮的到來,最后到思維的提煉升華,都是有規律可循的。數學教師要把準學生思維活動的脈搏,進行有效的引領,以促進數學思維的積極展開,讓學生在思維律動的過程中不斷迸發智慧的火花,以更好地體驗數學。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就教師如何有效地引領學生在思維的律動過程中來體驗數學的學習提出一些想法,以求對新課程理念下數學課堂教學進行進一步的思考。
一、啟動——激起思維的欲望,體驗數學的實用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思維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往往來自于一個對學生來說充滿疑問和問題的情境。因此,要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其首要條件就是讓學生對思維活動有興趣。根據學生這一特點,教師應精心組織教學,讓學生激起思維的欲望,體驗數學的實用。
(一)創設情境,因“奇”引思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是從驚訝和問題開始的。”學生的思維活動往往來自對某個問題的興趣和好奇心,而興趣和好奇心又往往來自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因此,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設置懸念,使學生因“奇”引思。
案例1:在教學“乘加、乘減”時,用桃子這個學生非常熟悉的水果引入課題,出示四個盤子,前三個盤子每盤放3個,最后一個盤子放2個,先讓學生觀察:盤子里的桃子有什么特點?能不能用乘法計算?
教師給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學生對問題產生了“奇”,用乘法計算時,每個盤子里的桃子應該同樣多,而這里最后一個盤子少1個,是不能直接用乘法計算的。學生對問題產生了思考的興趣,思維的閘門就此打開。
(二)組織比賽,因“趣”引思
小學生年齡小,喜歡爭勝好強,愛在同學面前表現自己。根據這一心理特點,組織讓學生激情飛揚的比賽,提供學生競爭的機會,讓學生在競爭中展示自我,以此來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促使他們爭先恐后地投入到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去。
案例2:在教學《探索與發現(三)乘法分配律》一課時,教師在課始將全班學生分成2隊進行計算比賽:
猛虎隊 雄鷹隊
第一回合:9×25+9×75 9×(25+75)
第二回合:26×7+24×7 (26+24)×7
第三回合:27×46+27×54 27×(46+54)
第四回合:85×82+15×82 (85+15)×82
由于教師在新課開始時精心設計了這場計算比賽,學生比賽時人人激情高昂,在第三回合比賽的時候有學生忍無可忍地說出了比賽不公平,這時師追問:哪里不公平?那你有沒有算得快些的辦法?把你的好方法說給大家聽聽。這樣,引發了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極大動力,激起思維的欲望。
(三)聯系舊知,因“疑”引思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巧設疑問,是啟動學生思維活動的良好時機,使學生因“疑”引思。
案例3:在教學《什么是面積》一課時,課始教師依次出示一大一小長方形,提問①:我們已經學過長方形的周長,你能用手指一指這個長方形的周長嗎?提問②:那這兩個圖形誰大誰小呢?它們比大小的時候比的又是什么呢?這就是這節課咱們要來研究的知識——面積。
這里對面積概念的引入從已有知識周長入手,通過動手指周長讓學生在無形中體會了周長和面積不同。教師再次提問:兩個圖形比大小時比的又是什么呢?這樣很自然地將學生的思維方向引向“什么是面積?”這個疑問,使學生萌發了對新知識的渴求,學生的思維開始動起來。
二、自動——產生思維的火花,體驗數學的嚴謹
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生學習數學過程中的思維活動層次分為淺層次思維和深層次思維,而學生只有進入了深層次的思維活動,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上述學生的思維閘門已被打開,而后要趁熱打鐵,將學生的思維不斷引向深入。思維的形式有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索兩種,獨立思考是實行合作探索的一個重要前提,在合作探索之前必然要先有一個獨立思考的過程,如果沒有從獨立思考中儲備一定的經驗,那么后續的合作探討就落不到實處,因此,在拋給學生問題之后必須給他們足夠充分的獨立思考的時間。
案例4:《什么是面積》探索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方法部分:
1.猜測圖形的大小。(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相近)
2.借助工具驗證猜測,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1)師:到底是誰的面積大呢?拿出學具包里的學具,仔細思考你準備怎樣證實你的猜想。(靜靜思考1分鐘)
(2)四人小組合作探討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
雖然只是一分鐘獨立思維的時間,但是這一分鐘并不是簡單的“自由思考”,而是在教師的引導下有效地獨立思維過程,這樣的獨立思考才能真正產生實效,在合作探究時由于每個人都有了較充分的深入思考,所以在發表自己意見時才能做到有理有據,傾聽別人的意見才能作出正確的判斷,讓自己的疑惑與同學的思維發生碰撞,將思維不斷引向深入,從而體驗數學的嚴謹。
三、互動——形成思維的共鳴,體驗數學的探索
“課堂教學中蘊涵著巨大的活力,只有師生的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以有效發揮,課堂上才有真正的精彩與生動!”當學生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后,原先的認知結構開始發生變化,腦子里既明白了不少但又有許多混沌不清的感覺,此時,教師創造條件,讓學生通過師生、生生之間思維的互動,進行集體思維的“律動”,使大家澄清模糊,達成共識,形成思維的共鳴。
(一)生生合作,思維共鳴
在數學學習活動中,學生各自的思維方式、智力活動水平是不一樣的。因此,數學學習的過程是讓學生盡可能地經歷合作與交流,感受不同的思維方式和思維過程。
案例5:教學《年、月、日》一課,先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觀察2000-2008年的年歷,探究年月日之間的關系。在小組合作中,學生很快得出了年與月之間的關系,然而在尋找月與日之間的關系特別是2月有28天還是29天的問題上,意見發生了分歧。最后教師通過引導小組再次合作交流,終于達成了共識:2月有時是28天,有時是29天。
在學生兩次進行小組交流后最終達成了共識,使自己的疑惑與小組內其他同學的思維發生碰撞,并且到達高潮,最終產生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開朗。
(二)師生互動,思維共鳴
有效的師生互動,必然是師生思維碰撞的過程。它既可能是師生思維的沖突,也可能是師生思維過程的相互補充。
案例6:教學《面積與面積單位》一課,學生通過用方格紙量,已經對出示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有了統一意見。教師提問:“你能猜到這三個圖形的面積誰大誰小?”出示三個用紙片遮住的圖形(下面標有16格、4格、6格)。大多學生開始認為第一個圖形面積大。突然一學生說不一定,慢慢地有不同意見的學生多了起來,教師順勢引導:“你們為什么會有不同意見?”生自然說出了“三個圖形中的方格大小可能不一樣。”
在師生互動交流、思維的碰撞之后,最后由教師展示三個圖形,證明學生的想法是有道理的,確實在不知道方格大小只知道方格數量的時候是沒有辦法判斷圖形面積大小的,自然引出測量圖形的面積要統一單位。由于教師的有效引領,把準學生思維活動的脈搏,最終達到思維高潮,體驗數學需要探索。
四、回動——提升思維的層次,體驗數學的價值
根據學生認知的思維流程,當學生獲得新知后,還要引導學生進行新知的鞏固應用和反思總結。利用強化和反思,鞏固并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實現知識和方法的有效遷移,更為重要的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對自己的思維過程進行回顧總結的機會,通過思維的“回動”,提煉獲取新知的數學思考方法和有效策略,從而在思維的提煉升華中不斷發展獲取新知、解決問題的能力。
案例7:《探索與發現(三)乘法分配律》發現了乘法分配律后,用簡便方法計算:(40+4)×25,學生出現了這樣的錯誤:(40+4)×25=40+(4×25)=40+100=140。
教師引導學生對結果和思考過程展開反思:
1.按混合運算的順序再次計算來驗證結果是否正確。
2.你認為出錯的原因是什么?
3.你覺得這類題目的計算要注意什么?
這幾個問題很好地幫助學生提升了思維,就此學生作出精彩的反思:有根據乘法的意義來說明的;也有從算式特征分析要選擇乘法分配律來計算等的想法。提升思維的關鍵在于老師,學生的反思是零散的,此時老師要抓住學生的精彩發言來總結提升,這實際上是為學生提供一個知識再創造的機會,培養思維的創造性,將思維提煉和升華,體驗數學的真正價值所在。
教師要把準學生思維活動的脈搏,引導學生的思維在數學課堂中有序律動,激發學生認知的興趣和學習的動機,促進數學思維的積極展開,讓學生更好地體驗數學的實用、嚴謹、探索和價值,體驗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學生在自己的探索中,在與他人的合作中,在主動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體驗著知識的形成與應用,在獲得了知識體驗的同時也得到了情感上的愉悅體驗,從而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學習的過程中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參考文獻:
[1]裴云嬌.集合概念課教學中常見問題剖析.教學月刊,2011(3).
[2]陳金飛.在過程中體驗,在體驗中建構.小學數學教師,2013(1).
[3]童文仙,張益萍.規律探究與情感體驗并重.教學月刊,2014(5).
作者簡介:孫麗丹,女,1985年4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浙江省東陽市巍山鎮中心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