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蓮花
摘 要:散居地區的“三語教學”中英語教學會面對許多問題,我校則提出了“強化朝語”“深化漢語”“優化英語”的“三語特色”辦學理念。
關鍵詞:英語學習;學習氛圍;漢語;朝語;英語
什么叫“三語教學”呢?“三語教學”的直接含義就是將母語以外的另外兩種語言直接應用于語言學科以外的其他學科的教學,使第二,三語言的學習與各學科知識的獲取同步進行。在三語教學中,學科知識的獲得是主要目的,同時也是給學習者創造學習和使用第二、三語言的空間,使學生在掌握學科知識的同時,能夠盡可能多地使用需要他們掌握的第二、三語言,終極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同時使用母語和第二、三語言進行思維,能在這三種語言之間根據交際對象和工作環境的需要進行切換,使他們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并樹立跨文化的意識。
在“優化英語”方面,我們通過各種有效途徑,使學生在課堂內學到的“活”的英語,在實際生活中得到最大量的實際運用。在課堂教學中,注重生活場景的再現和真實情感的交流,并開設由外籍教師授課的英語口語課,在提高口語能力的同時,學習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具備用英語進行簡單日常交流的能力,以達到《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所要求學生達到的教學目標。
一、課內營造英語學習氛圍
1.口語交際
每天早上,學生高高興興地上學時,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這樣問候“Good morning.Have a nice day.”讓學生所學的英語學以致用。
2.外教
第二語言的學習是需要語言交際環境的,而對于廣大的學習英語的小學生來說,“出國”顯然是不切實際的,我校采用“請進來”的方式。顯然,外籍教師的加入使學生充滿了好奇,更能激發他們表達的欲望。外教進入課堂,就給學生創設了一個真實的交際對象,學生可將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及時地進行運用,具有很好的時效性。同時,外教也隨時在校園里與學生進行對話,創設了真實的語境,并克服了課堂上拘泥、害羞的不足。開始時,學生可能會感到別扭和麻煩,每說一句話都需要思維轉換的過程,但是渡過這個困難階段以后,學生就會逐漸適應,從而大膽、直接、自然、放松地使用英語。
二、課外營造英語學習氛圍
1.作業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教師要把凡是學生能夠自己獨立做的事情都給學生留出空間,讓學生有時間、有機會去選擇、決定,去思考,去體驗、感悟,去創造、實踐、應用?!弊鳂I就是學生在自己的時間,獨立思考、獨立創造、獨立完成的活動。因此,在教授完一節課后,適當給學生布置一些作業是完全必要的,這些作業既是鞏固了當天所學內容,又是對學習產生興趣的過程。在教學中,我把英語作業按作業內容分為常規性作業和個性化作業。
(1)常規性作業——書寫作業
書寫作業基于讓學生掌握英語課標所規定的知識點,并具有良好的書寫能力為出發點,要求學生在書寫準確的情況下,書寫規范、大方、漂亮,同時記住四會知識?;诖?,我將書寫作業按功能分為:復制強化作業,如:抄寫四會知識、替換鞏固作業,如:句型替換練習、分層選擇作業,如:按自己不同的能力完成周計劃安排,等等。
(2)個性化作業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倡導“任務型教學”,即以具體的任務為學習動力或動機,以完成任務的過程為學習的過程,以展示任務成果的方式(而不是以測試的分數)來體現教學的成就。學生有了具體的動機就能自主地學習,并且主動地用所學語言去做事情,在做事情過程中自然地使用所學語言,在使用所學語言做事情的過程中發展語言能力。
總之,小學階段英語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英語和英語學習的積極態度和逐步增強的興趣。具體而言,要著重培養學生敢于開口、積極參與的學習態度。作業的設計要面向全體學生,要從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養成良好學習習慣和形成一定英語運用能力出發,為提高教學質量服務。通過以上各種各樣的作業布置,我認為充分地達到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做到在說中學,在玩中學的教學目的。
2.班牌
有漢語的地方就有英語。校園里有很多漢語的說明,像學校的牌匾、校訓、校風、學風等。我校教學樓里的幾年級幾班、校長室與教師的辦公室等等,這些漢字的底下都有相應的英語,可供學生們隨時看、隨時說。例如“教師辦公室”底下寫有“Teachers office”,“校長室”底下寫有“Principals office”等等。無論何時何地在學生看見漢語的同時就應該看見英語,這樣會使學生倍感親切,有身臨其境之感。
總之,要從多個角度為小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課內、校園、課外和家庭等語言環境,通過多種手段和技術,營造一種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調動小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讓小學生能夠在寬松、多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習英語。試想,如果學生在這樣的環境與氛圍中定會情不自禁地、不知不覺地聽英語、說英語、唱英語、玩英語、寫英語,真正地達到激發興趣、學英語、用英語的目的,以此來提高小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參考文獻:
張鶯.小學英語教學法[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2.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