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榮
目前,隨著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深入應用,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教學成果,但是在這些好的形勢下面,還有一些問題需要研究和解決,尤其是涉及如何正確應用信息技術、怎么避免運用誤區等方面,有一些普遍性的誤區有待澄清。在此,筆者就教學中遇到的兩個主要誤區做一個分析:
一、避免為了應用而應用
應用信息技術的一大原則是輔助教學,這也就意味著技術是次要的,教學工作是主要的,不能為了應用技術而應用,如果內容不需要信息技術就能完美呈現的話,那就不需要刻意應用技術,或者說干脆就不用技術,免得對學生注意力和教師精力造成不必要的干擾。總之一句話,就是不能本末倒置,在需要整合的時候再整合。比如,在講解自然風景類的課文內容時,一些教師將網上搜集到的視頻等材料一股腦給學生觀看,讓學生受到視覺沖擊,確實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效果,但是如果放得太多,或者只顧看視頻等資料,而對課文本身的意境體會不深,則文章的講解就會成為問題,學生學習起來也就沒有應有的效果。
總之,語文教學使用視頻等多媒體信息和相關的信息呈現技術確實能起到具象化意境的效果,但是這要建立在課文本體論的基礎上,要符合教學內容的本身需要,而不是為了表現而表現,這樣只能阻礙教學效果的實現。
二、避免多媒體萬能論的誤區
語文的情感因素是最核心的教學因素,只有讓學生體會到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感情,才能讓學生受到人文熏陶,培養他們的各種素質。這也意味著技術不能代替內容,尤其不能讓學生沉迷在技術表現的具象內容里,要讓他們認真品味其中的韻味。比如,在表現春天的文章教學中,如何表現花朵和樹枝在繁茂生長的“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的這種蓬勃生機和動感?只能靠學生的想象力,而不能靠信息技術來呈現。因此,就要摒棄多媒體萬能論的論調,讓多媒體技術在合適的教學內容中發揮作用,要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特點,恰當地使用多媒體圖文聲等特性。
總之,技術和內容是一枚硬幣的兩面,要做好語文教學工作就離不開信息技術,但是要注意避免應用的誤區,在本質上明白技術是輔助內容教學的工具,從而能夠讓技術和內容有效整合起來,讓教學變得更加多元、互動、動態和開放,
真正實現教學的最終目的——“不復需教”。
參考文獻:
何克抗.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的理論與方法.中國信息界,2006(01).
編輯 薄躍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