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期以來,我國一直都擺脫不了老師教、學生學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對于知識,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這樣又何談創新能力的培養呢?為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教師應該倡導和鼓勵在學習中的合作,加強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尤其是數學這一門看似很枯燥的學科。通過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在愉快的學習中提高自身的成績與能力。
關鍵詞:初中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案例
一、小組合作學習的模式
合作學習這個概念包括了多個層次,既包含了教師與學生合作的模式,又包括了教師和教師合作的模式,當然還包括了學生和學生的互動以及全員的合作模式。我們這里就著重探討小組的合作學習。這種學習模式是指在課堂上,教師根據教學任務,組織學生以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學習和交流,從而提升學生對于知識的認知能力。
二、具體分析小組合作學習案例
以北師大版的七年級上冊中的《用字母表示數》為課堂實例。
首先,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的火柴,教師介紹火柴搭成正方形的搭法,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并用多媒體同步播放圖片。然后進行一項比賽:看誰在一分鐘內搭的正方形最多。這是在鍛煉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接著,進入小組討論:(1)如果搭一個正方形需要用到四根火柴,而搭三個正方形則需要用到十根火柴,那么搭十個正方形需要用到多少根火柴呢?(2)搭一百個這樣的正方形要用到多少根火柴呢?你們是如何得到的?(3)如果用x來表示要搭的正方形的個數,那么要搭x個正方形需要用到多少根火柴?(4)根據本組討論的計算方法,算出要搭136個正方形需要用多少根火柴,并進行驗證。
在討論的過程中,如果碰到無法突破的瓶頸,小組之間可以展開合作交流,教師進行巡視的時候,也可以向老師請教,但老師只是給予方向的引導,不能直接給出結論。在結束討論后,老師讓每一組的學生代表來展示他們討論出的結果,并說出得出這些結果的思考過程。在這一環節中即使是學生給出了不符合的答案,教師也不能在學生展示的過程中打斷,而是要肯定他們做得好做得對的方面,再引導學生自己來找到出錯的地方。最后,老師引導學生來得出找到規律的步驟:尋找數量間的關系—用式子表現規律—驗證規律。
在這節課中,教師通過游戲幫助學生來感受數學中字母表示數的實際意義,并配合以多媒體等輔助教學手段,讓學生的手、心、腦并用,在合作討論交流的方式下輕松愉快地學習,讓他們最大限度地掌握所學的知識。
三、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
1.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顯而易見的,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有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為有了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想法的平臺和機會,所以他們的表達欲望更加強烈。通過調查我們了解到,有過半數的學生認為在這種模式的學習中增強了數學的理解力,提高了對數學問題的分析能力,并提高了自信心。
2.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與傳統的課堂相比,小組合作學習能夠讓學生主動地參與課堂。通過這樣的模式,學生之間交流溝通的機會變多了,在這個過程中能夠學會尊重、傾聽、表達和交流,不僅能夠增強學生之間的友誼,還能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同時,學生也學會了跟人進行交往協作的基本方法,找到并提高了表達自我想法的方式和水平,也學會了尊重關心別人,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將越來越順暢。這些,都是傳統的課堂所缺失的。
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提高了每一個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而且初中生在數學方面取得的成就和他們的合作能力成正比,即當他們的合作意識越強烈,他們的學習表現就會越優異。由此可見,在初中數學課堂上,如果能大力地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學生不僅能在學習成績上,還能在能力上得到雙重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石衛華.合作學習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文房四寶,2014.
[2]程華.初中數學合作學習的調查與思考[J].數學教育學報,2010.
作者簡介:褚國偉,男,1973年4月出生,本科,就職于江蘇省宜興市西渚中學,研究方向:初中數學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