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應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
關鍵詞:數學;思維;習慣
一、以興趣引發思維,課堂導入要理性
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實踐證明,當人們對某方面事物感興趣的時候,這種興趣會引導他積極地從事這方面的實踐活動。當學生對于所學內容感興趣的時候,學生就會自覺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新課導語,雖然是短短的幾分鐘,但不能僅僅滿足于形式上已經產生了興趣,而是要注意從中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而這種上升,不是靠學生產生了興趣就能解決的。因此,導語不能單純追求僅能使學生處于“自發興趣”的低水平的形象或故事上,而要善于通過種種優化的導語來揭示數學哲理。例如,在上課的一開始,利用猜謎語、釋題、設問等形式導入新課,從講課一開始就將學生帶進充滿魅力的藝術殿堂,整堂課也會隨之興趣盎然。
二、教師積極參與,引發學生的數學思維
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作為組織者,要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方案時要留給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空間與時間;作為引導者,要實行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作為合作者,要以平等的態度與學生共同參與數學活動,與學生一起感受成功和挫折、分享成果。
在課堂這樣一個特殊的場合中,對話應成為教育交往的手段。在教學四年級《乘法的簡算》一組連乘計算題時,為了讓學生發現交換因數的位置積不變的規律,我先讓學生觀察數字特征,然后變序,最后加括號達到簡算。設計無論是問題的提出,還是已有數據處理、數學結論的獲得等環節,都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研究。突出過程性,注重學習結果,更注重學習過程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
三、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學習從內心出發,不走彎路而達到理想境界。
1.認真的聽課習慣。專心聽講是學生在數學課上接受信息、獲取知識的基本保證。一方面教師在講課時要注意突出重點,善于捕捉學生的注意,善于巧妙提問,啟發思維,引起興趣。另一方面要加強思想教育和進行常規訓練,注意提出明確的專心聽講的具體要求,逐條落實。
2.質疑問難習慣。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引導學生思考,滿腔熱情地鼓勵學生發問。啟發學生在閱讀課本和聽課時,把疑難的地方隨時畫出來,使學生養成逐字逐句細看、深究的習慣。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實際,幫助學生克服自卑、不敢發問、滿足于一般理解的傾向。
對小學生來說,低年級的時候還比較敢問,到了中高年級,學生由于心理上的原因,怕問,因此教師一旦發現學生練習中的錯誤,要耐心詢問學生哪里不懂,要以鼓勵、誘導、啟發等方法,使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對學有所長的學生,則要鼓勵他們提出不同的見解。如果學生不會質疑,教師要啟發引導。例如,課本面是長方形,操場也是長方形,但課本的四個角為什么比操場的四個角小得多,怎么說他們都是90度?面對學生這些有意義的聯想和發問,教師不宜急于回答,要把問題推給大家去思考,讓大家共同去解決,然后再總結。這樣,久而久之,學生就學會質疑問難。
3.計算習慣。即:(1)培養學生認真正確的看、聽、讀、說;(2)培養學生認真思考,全面分析,選擇最佳的解題方法。
4.作業習慣。良好的作業習慣包括:態度認真、及時檢查驗算、書寫工整、獨立完成、富有創見等。從學生剛一入校的那天起,就要培養正確的書寫姿勢,要求書寫工整、格式規范。從數字至數的書寫、從一位數到多位數、從整數到小數、分數的書寫,都要嚴格要求。獨立完成作業是發揮作業應有作用的切實保證,要經常表揚那些能夠克服困難并認真檢查作業的學生。
誠然,高效課堂教學是我們對課堂教學的一種期待,也是作為一名教師要深度思考的課題,這就需要我們長期地、不斷地去實踐總結。
作者簡介:李玲,女,出生于1977年9月,本科,就職于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新民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
編輯 張珍珍endprint